第二十四章 闻所未闻的新战法(下)
第二十四章闻所未闻的新战法(下) 提到莫辛·纳甘式狙击步枪,就不得不先说莫辛-纳甘式步枪。该枪由俄国陆军上校莫辛和比利时枪械设计师纳甘共同研制。1891年与M1891式莫辛-纳甘M1891式步枪弹一起列装于俄国军队。7.62mm口径,直动式原理,结构简单,故障少,战斗性能好,经过3次改进,特别是1930年改进的1891/1930式步枪,战斗射速达到10-20发/分,杀伤距离2000米。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生产了上千万支被红军战士亲切的称为“莫甘同志”。 俄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狙击的运用方面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在苏联建国后,红军似乎对狙击也并不怎么热衷,主要努力都是在朝机械化方面发展。这个情形一直持续到1939年底的苏芬冬季战后才改变:进攻的红军遇上了芬兰军中担任狙击手的职业猎人,最鼎鼎大名的莫过于芬兰的民族英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在占据绝对优势兵力的的情况下,进攻的苏军死伤惨重,士气受到极大的影响,在世界强国面前弄了个灰头土脸,好不狼狈。据说,得知苏芬战况的希特勒,对苏军的战力越发不屑一顾,再一次坚定了对苏联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决心。而苏军经过血的教训后才开始重视狙击战。 在二次大战期间,他们也仿效芬兰的策略,招募各地的职业猎人做为狙击手的骨干,使用加上瞄准镜的莫辛纳甘M91-30步枪做为狙击枪之用,并且首倡两人或三人的狙击组,跟德军的狙击手分庭抗礼,毫不逊色。不过这种高段的狙击手,只占少数,大部分苏军中的狙击手跟其他士兵一样只受过很短的训练,充其量不过是射击较佳的步兵罢了。 “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以1931年投产的7.62毫米M1891/30型“莫辛-纳甘”步枪为基型枪,将拉机柄加长并改成了弧形,以便在枪的左侧安装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将基型枪的6边形机匣改成了圆形,使延长的瞄具座更加结实。望远瞄准镜是德国埃米尔.布赫公司研制的,在苏联也有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上的PE型瞄准镜目镜焦距80毫米,视场5°,分划为1—14,每个分划100米,对应于100—1400米的瞄准距离。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4倍,物镜直径30毫米。配用PE型瞄准镜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重4.6千克,而配用结构较简单、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PU型瞄准镜时,全枪重4.27千克。 最初,莫辛纳甘91-30型狙击步枪采纳的是四倍率PT型瞄准具,但鉴于它的种种缺陷,1931年苏联推出了它的改良型VP型瞄准具。但苏方在屈光学技术上的欠缺,新型号仍不是一种理想的瞄准具。由于被六颗螺钉牢牢地固定在机匣盖的后方,装弹十分不便。1936至1937年,VP型被PE型瞄准具取代。该型瞄准具重0.62公斤,装在支架的一侧。PE对提高命中率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用它可对1,400米距离上的目标进行射击。一旦瞄准具在行动中受损,可依靠瞄准导轨进行射击。 听完苏军教官的详细介绍,大家对初步认识到狙击作战的威力,因此在连里狙击手的人选上格外谨慎,又开始激烈讨论起来,最后集中在江兆龙、江兆虎兄弟上,这两个人各有特点,江兆虎在步枪上的突出成绩,说明他的实力强大,而江兆龙性格沉稳、不急不躁又是一个较大的优势。路胜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最后决定由江兆虎来担任狙击手,并由他在全连范围内自选一名副射手。 三天后,江兆虎和助手作为我军第一批正式狙击手,到沈阳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全封闭集训,在苏军专家的严格要求下,系统学习狙击作战的基本战术和各种技能,从此在人民军队的编制中,有了一批行踪神秘,装备特殊、能够首发命中、一枪制敌的专业狙击手,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能起到扭转战局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