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对后党的小收网(三)
秦玉贞不来参加皇宫里的聚会,杨太后并不意外。秦玉贞若是真的来了,杨太后反倒觉得难受。从辈分上,杨太后要向秦玉贞叫叔母。从地位上,秦玉贞是有充份傲视杨太后的资本。当然,容貌算是很不错的杨太后自认长相不如秦玉贞,这或许是她不想见秦玉贞的最大理由。 到了约定的时间,就有人上门。先来的是陈宜中的夫人,陈宜中在临安总投降之前当过左丞相。和南宋权相差不多,陈宜中当了左丞相之后,殿前指挥使韩震提议迁都,陈宜中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差点引发禁军哗变。 接着前来的乃是前礼部尚书陈庆年的夫人,礼部侍郎刘黻的夫人随后而来。接着来的是杨亮节的夫人,也就是杨太后的嫂子。到了时间之后,竟然只来了这么四个人,让杨太后心里面不快。她发了十二个人的请帖呢。 几人坐下,先是瓜子花生等零食,然后先聊了天气。礼部一大职权乃是负责科举,礼部侍郎刘黻负责的科举考试成了众人询问的重点。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老师,国子监最近情况如何。 闲聊一番,杨太后终于开口切入正题,“一般来说,官家定亲怎么都得他成年之后。不过当下有大元前来提亲,对方是大元皇帝忽必烈的孙女。之前打仗的时候大家都受了颠沛流离之苦,若是两国结为亲戚,以后就不会打仗了。” 这是杨太后用来说服自己的理由,而且理由看着非常充分。大宋几百年来战争不断,国家也因为战争面对各种危机。和平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说法。 杨太后说完,想听听别人附和的说法,没想到冷场了。几名有官方身份的命妇都暂时不吭声。身为女性,能够很敏锐的感觉出来对方不说话的理由,或者是不了解,或者是不想说,又或者是反对。杨太后看了一圈,竟然没有从任何一个人身上看出支持的态度。 过了一阵,好像是受不了这种沉默,刘黻的夫人说道:“太后。我听我家官人讲过此事。他觉得蒙古人只怕是包藏祸心。咱们民间虽然也有约定娃娃亲的,那却都是小门小户怕儿子娶不到浑家才事先定下。或者是门当户对又当下交情莫逆,一定要定下。却没听说头几年还杀的你死我活,突然间就为了化解冤仇而定亲。” 若是赵嘉仁态度强硬的反对,杨太后就会逆反式的去对抗。现在被这些平素就有来往的女人一讲,她也心中也感觉有些发虚。 陈宜中的夫人说道:“太后,想来赵太尉并不乐见这门亲事。既然赵太尉不愿意这门亲事,只怕太后是拗不过他的。” “为何?”杨太后连忙问道。她觉得赵嘉仁肯定不会答应这门亲事,但是却又说不特别清楚。 陈宜中的夫人解释道:“若是答应了这门亲事,大宋就不能与大元开战了。赵太尉为何声望如日中天,就是因为他对蒙古打仗,每战必胜。若是不能打仗,岂不是让赵太尉没办法更受人尊崇了么?” 这话说的让杨太后连连点头,她想起李庭芝的夫人写来的信里面讲过,赵太尉乃是以救亡之姿立于众人之上。就如当年贾似道在鄂州之战后就权倾朝野。道理互相印证,杨太后觉得自己找出了赵嘉仁不会答应和平的深层理由。战争会让赵嘉仁的权力更上层楼。 认识到这个,杨太后想结成这门婚事的愿望就更加强烈起来。如果赵嘉仁的权力不断增加,太尉作天子只怕就会变成现实。当年赵家祖宗赵匡胤当上皇帝,不就是因为他掌握了整个天下的兵马大权么。现在赵太尉已经将兵马大权牢牢控制在手中,距离发动那至关重要的一步,便是半步之遥。 “陈夫人,却不知你怎么看?”杨太后问起了陈庆年的夫人。陈庆年当过礼部尚书,是坚定的忠君派。黄河战役之前,就是陈庆年在朝堂公开说赵嘉仁要学习太祖故事,这份忠心让杨太后印象深刻。赵嘉仁夺回汴梁之后并没有黄袍加身,杨太后觉得就是陈庆年当年的忠直之言起到了作用。 陈庆年的夫人是受陈庆年所请,来这里给杨太后出主意的。就为了一句毫无意义的话,坏了大好前程。陈夫人本人对于自家丈夫的愚蠢行动是恼怒的很。可既然上了这条船,那就得继续下去,陈夫人说道:“赵太尉想必是要再与蒙古开战,太后不妨在朝堂上询问太尉,为何要继续打下去。看看朝堂之上谁不愿意再打仗。” 和这几个女人谈完,杨太后心中觉得有了些力量。虽然赵嘉仁很强大,但他毕竟只是一个人而已,在朝堂上的众臣可未必就都肯听他的。这次官家定亲之事就是一次较量。送走了几名命妇,杨太后思前想后,开始考虑如何在朝堂上与赵嘉仁争斗。 很快就到了二月十一日。这天乃是赵太尉上朝的日子,以往避开赵太尉的杨太后出现在朝堂之上,这些官员就知道此次必然有事。 果然,杨太后就下令宣大元使者上殿。赵嘉仁心里面微微叹气,他在自家老婆的劝说下,是准备放弃玩弄手段的。没想到杨太后竟然这么配合的把此时给弄到台面上,赵嘉仁发现自己除了反对之外,实在是没有别的选择。 大元使者行礼之后就递交了大元皇帝忽必烈的信件。然后转述了信件内容。忽必烈大汗希望两国结成亲戚关系,从此再无战争。 杨太后接下信件之后,就请使者下去。这做法让赵嘉仁觉得杨太后已经做好了准备。果然,杨太后问道:“诸位卿家,哀家以为此事当答应。却不知各位卿家怎么看?” 众人都看向赵嘉仁,身为左丞相,赵嘉仁镇定的说道:“我等结亲,便是对方家境不好,至少也要对方乃是良家子弟。蒙古乃是土匪起家,只是杀人灭国甚多,便自诩天子。实在是沐猴而冠。这种蛮人贼国乃是文明之敌。我华夏数千年文明史,剿灭各种蛮族无数。对蒙古只有彻底打败他们,将其窜之四荒,彰显华夏之威,这才是我等应做之事。哪里有与贼寇结亲的道理。” 众人都知道赵太尉大概是不会答应这门亲事的。既然结果已经确定,大家其实并不在意。现在听了赵太尉的理由,觉得质朴豪气,司马考已经忍不住叫好。“太尉说的好!蒙古乃是文明之敌,我大宋乃是华夏贵胄,岂能放过。” 杨太后也想过赵嘉仁有可能说什么,便反驳道:“打打杀杀损耗的都是人命。若是能天下太平,大家都不至于惨遭横死。难道战乱比太平更好不成?” “哈哈!我本以为太后你能说出什么不得了的话。没想到你见识竟然如此浅薄。我便给你些时间,让你再好好想想。用方才的种话实在是笑死人了。”赵嘉仁嘲讽的对太后说道。 “你说什么!”杨太后也是有脾气的,被赵嘉仁嘲讽到如此地步,她也是勃然大怒。 赵嘉仁对杨太后的反应实在是太失望了。他其实还有点希望杨太后能够表现出jian雄之姿,能达到至少可恶的程度。现在杨太后的表现只能用鼠目寸光的鼠辈来形容。于是赵嘉仁冷着脸说道:“那我想问一句,太后可知现在理宗的尸骨在何方?” 见到赵太尉这么强势的当众怼杨太后,朝堂上本来还有些同情杨太后的气氛。或者说,也是有那么些人不想看到赵太尉如此跋扈。听了关于宋理宗尸骨的问题,那些人也蔫了。宋理宗的尸首连同棺椁被蒙古人带走,这不过是几年前的事情。然而和平降临,这帮人就还真的忘记了此事,仿佛此事从来没发生过一样。赵嘉仁开始质问此事,他们才感觉到心虚了。 “太后。方才面对蒙古使者,你一副眉开眼笑的模样。我就不明白了,当年我们护送你回到临安,重新为理宗立碑之时,你也是亲自参加了。为何才几年时间,你就将此事忘记的干干净净。蒙古人挖走理宗尸体的时候为何不来提亲?因为他们觉得那时候能打得过我们。现在他们觉得打不过了,便立刻变了脸来提亲。而你因为自己害怕,就连祖宗都不要了……,哦,也对。你祖宗又不姓赵,你祖宗姓杨。可我姓赵,如此奇耻大辱,在用蒙古人的血来彻底洗雪之前,我绝不会放过蒙古人!” 赵嘉仁说到后来,因为悲愤,声音都有些凄厉。而杨太后没想到赵嘉仁竟然做出如此刻薄的指责。关于祖宗的指责,更是让杨太后觉得如同遭到晴天霹雳。虽然杨太后姓杨,可她好歹是赵家的媳妇,她也是赵家人。被赵太尉这样痛骂,杨太后她脸色惨白,眼中充满泪水。 看到杨太后这怂样,赵嘉仁更是大怒。当年人民军队优待俘虏,赵嘉仁就觉得有些过了。不过优待俘虏是人民军队的传统,能够俘获那么多俘虏,也是人民军队靠自己的血战打败了敌人。 然而盟国战胜了日本之后,光头对日本还是卑躬屈膝。就让赵嘉仁完全不能理解了。看到杨太后,赵嘉仁觉得有些明白过来怎么会存在光头那种垃圾。 愤怒的赵嘉仁抬起手指着杨太后,声如雷霆的喝道:“滚!不要让我再看到你。” 群臣都是一震,他们能感受得到赵太尉的正义愤怒。一个想法突然在大家心中冒出来,‘清君侧’。 朝堂上的空气瞬间仿佛凝固一般,群臣没人敢大声呼吸,他们感觉到自己心脏在剧烈跳动。就在此时,却见杨太后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她边哭边哽咽着说道:“太尉……哀家便是说……说错了话,你也不用这样骂哀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