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言情小说 - 古代幸福生活在线阅读 - 第六百七十四章,番外(六)

第六百七十四章,番外(六)

    这是一个娇滴滴的妻子,郑天楷比福慧大不了几岁,算是年纪相当,透过窗户看看福慧在花架子下面徘徊,郑天楷只是笑一笑,福慧日常忧心的不是穿什么衣服就是弄什么花。

    笑一笑的郑天楷看了一会儿福慧,花下面容仿佛吹弹的破。想想父母亲和家里人对自己所说,服侍一个娇娇女,不是那样简单。重新想起来这些话,郑天楷只是一笑,我才是鱼,他们都不是。

    拿着所写奏折去给岳父看,朱宣看过让人喊福慧进来,把奏折递给她:“抄一遍让人呈到宫里去。”

    郑天楷心中惊奇,并没有表露出来。歪在榻上醒酒的朱宣再说一句:“天楷也去吧。”立于榻前的郑天楷就一声:“是。”就随着妻子回房去。

    看着她拿起笔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果然是岳父的字迹,郑天楷含笑看着妻子稚嫩的面容。福慧郡主写上一会儿,才抬起面容来吐一吐舌头:“眸子炯炯,只看何为?”

    “福慧。”郑天楷为妻子理一理发丝,耳边想起来她最会说,又说的最动听的一句话:“福慧不知道的呀。”没事儿就装着啥也不懂,郑天楷笑吟吟:“等你写完了,我和你说话。”

    福慧郡主做一个鬼脸儿,继续写自己的字。写好了以后吹一吹把笔放下来,眨一眨眼睛问郑天楷:“对我说什么?”

    郑天楷突然失笑:“我不记得了。”对着她应该说什么才是,或许福慧还是一句:“福慧不知道的呀。”

    抿一抿小嘴儿的福慧郡主往外面走,继续去花架子下面看自己的花儿。摘上几朵花,就去房中闹有酒的父亲,把一朵花儿送给父亲:“香吗?这样就闻不到自己身上的酒气了吧?”

    “走开,没看到在歇着。”朱宣含笑把女儿往一面赶一赶:“闹你母亲去。”再闭上眼睛还没有睡一会儿,福慧郡主又走回来:“母亲让我闹父亲。”

    朱宣拍一拍榻上:“坐着。”福慧郡主坐下来,手捧着腮看着房外面:“晚上和父亲吹曲子听,天楷也会吹呢。”

    “哦,”朱宣朦胧已有睡意,房中睡的妙姐儿也睡意朦胧,耳边还有女儿的低语声,妙姐儿思绪回到以前。。。。。。

    一觉醒来在古代,耳边是“姑娘醒醒”地说话声,然后妙姐儿被人推醒,还没有等她明白过来,就有人搀扶着她站起来往房中走,耳边有人在交待:“姑娘一会儿看到夫人,可千万少哭才是。”

    走上两步,妙姐儿才明白过来,这是梦吗?不管是不是梦,她被人扶着往病重的蒋氏房中去,直到妙姐儿坐到蒋氏面前,对着床上面色蜡黄的蒋氏,她才觉得这未必是梦,可能是走了一次流行派。

    这是蒋氏病逝前几天,每天蒋氏都要和女儿单独在一起说说话,但是不许她长久呆在面前,病人房中有病气,蒋氏临去前总是能看到自己以前要好过,却早逝的亲戚们。所以蒋氏只有在说话的时候才会让妙姐儿过来。

    房中青纱帐,床上是古人,妙姐儿渐明白过来的时候,心中悲哀看起来象是悲哀母亲之病,蒋氏总是安慰她:“莫怕莫怕,迟早都要走,你的亲事我已安排妥当,走了我也安心。”

    明白过来的妙姐儿再大恸,也有为蒋氏落泪的思绪,想想她要离去,还不知道她女儿在哪里。床上的蒋氏柔声劝她止泪:“别哭,听母亲说话,你要一字一句地记下来。”

    知道自己不日就要亡去的蒋氏抓紧时间把一些话再重复一遍,这话以前就说过,只是再说一次才放心。妙姐儿才得以多明白一些。

    “你常日说害怕表哥,又说表哥不喜欢你,”蒋氏慢慢告诉女儿:“成亲以后,京里有姨妈在,姨妈是你婆婆,是我好友,她会好好看待你。姨妈和姨丈来,你不是说过很亲切。表哥不好,还有姨妈。”

    妙姐儿认真听着,蒋氏爱怜地抚摸一下女儿:“另外还有亲戚,不知道你父亲愿不愿意让你认。”蒋氏一直到临去以前,都没有提起来自己的父亲,是因为沈居安对这件事情,是深恶痛绝。蒋氏想想自己要走了,或许魂灵儿可以去看看京中的母亲。

    每天一番话说下来,妙姐儿是能明白,自己有一门好亲事,但是这位表哥象是不太待见自己,或者说是不待见这亲事。想想也能明白,这是一位王爷,在公侯伯子男之上,皇帝之下,位尊如此,让妙姐儿有些好奇,还没有见过王爷;又有些担心,蒋氏说来说去,就是安慰女儿,表哥不好还有姨妈,象是认定这位表哥不会对自己好。

    既然不好为什么要结亲事?妙姐儿也把这个疑问提出来,这是蒋氏最后的一天,对着妙姐儿问话,蒋氏提起精神来笑一笑:“女人嫁过门,丈夫不疼婆婆不对是最可怜。为你找一个富贵人家,一辈子衣食无忧,人活一生,汲汲于功名也好,汲汲于权势也好,为来为去不过就是为着一天三顿饭,身上几件衣。给你挑的这门亲事不是我巴着来的,是你姨妈为还我当日的一点儿情份。”

    蒋氏也是思索过后才同意下来:“你表哥很是能干,你一生下来就同他订亲事,那个时候他已经高中,在军中也呆的不错。那时候我只想着他是个侯爷,不想他出息如此,如今是王爷。而且他至孝,”

    想想王爷以前来,都是一脸的不情愿,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每每要把小小的妙姐儿吓哭,其实他也没做什么,就是那一身的冷淡和勉强的笑容,大人都觉得不舒服,何况是感觉更灵敏的孩子。

    太夫人可以挟制住儿子,这是蒋氏和沈居安在背地里说过的话。太夫人说定亲事,这门不相称的亲事居然也成了,以后万事只求太夫人周全。蒋氏最后的一番话:“成亲以后,你多跟着婆婆,王爷这个人。。。。。。”蒋氏最终也没有把朱宣的风流名声说出来,她觉得不忍心说。

    把话反复说的蒋氏在夜里撒手而去,妙姐儿只来得及弄明白一些简单的事情,就要为这位母亲守灵。灵柩停了七天下葬,家里搭起来灵棚,候着京里来人吊丧。

    朱宣来在蒋家的人前面,对着灵前痛哭的妙姐儿安慰过,在沈家住了两天。正是因为朱宣在,蒋家的人没有得已和妙姐儿说过话。

    每天在灵前跪到腿发酸的妙姐儿,对着来的人都是低头跪在垫子上面哭,压根儿也没有弄明白来的到底是谁。只知道该来的人都来了。‘

    一开始的妙姐儿不是情愿地,没有人会情愿地融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如她有自己的家人,还会穿越就变得兴奋无比,那估计是等穿越的人。

    懒懒地过了一年,丫头们还以为她是心伤母痛,每天只是拿话劝解于她。这个期间,姨娘们开始变化,开始争宠,三姨娘生下儿子,觉得自己可以扶正,四姨娘不甘示弱,觉得自己更年青更漂亮嘴巴更好使。

    沈居安在管家方面的劣势也显山显水,妙姐儿全无精神,沈居安是招架不住,姨娘们先是过来哭诉,三姨娘和四姨娘拌了嘴,四姨娘说三姨娘多用了钱,渐渐就欺负到这个丧母的大姑娘身上来。

    都是可怜人,妙姐儿对着这几位姨娘看来看去,和自己一样都有可怜之处。她本身就不是和人争论的强人,人又大上几岁,看着姨娘们这样争,打心底里是觉得一种悲哀。这悲哀源自于她的性格,也源自于她的打不起精神。

    找点儿茶叶吃的,妙姐儿就给她们,王府里日用一切全部是送的齐全。亲事订下来,太夫人京中每年都送来东西,相当于妙姐儿是婆家在养着。朱宣封王以后,全部是他送来,每年所送东西再呈一份往京里给太夫人过目。

    那时候朱宣已经明白一个小媳妇儿是自己随意可以拿捏的,而且初封王,薄幸的名声他不打算要,在这些方面,朱宣也待的好。

    先是要东西,后来再想要别的,妙姐儿能给的就给了,不能给的是不能给。有些东西是朱宣所送,等他来的时候还要给他看着在才行,这些东西不能给,至于茶叶点心,甚至于姨娘家里来人,要几床旧被卧,妙姐儿能给的都给了。

    身边一群忠心的人,这是她的大幸。妙姐儿也不能做什么,就拼命地学针指。难不成要对着沈居安提出来,女扮男装到外面去打拼。

    蒋氏一去世,沈居安不止一次对女儿说:“如果亲事不成,还有父亲。父亲每日盈余,可以顾得住这个家。”沈居安觉得自己是安慰,在妙姐儿听来,这古代就是古代,不是随便可以抛头露面而去的。

    离家往哪里去?沈居安中年丧妻,对长女很是疼爱,他有照管不到的地方,他只有这样有能耐;再说离家,什么打拼,古代的一个女人,样样是不方便。再说还有一位王爷未婚夫,能走到哪里去。

    妙姐儿在沈家这样呆下来,有时候想着自己会不会突然回去。一年看一次朱宣,庆生日打首饰送衣服,样样东西亲戚看过都要称赞。然后这位让蒋氏不放心的表哥,会到房中来看看自己。

    寻常问话就是:“好不好?缺什么?”这是一个英俊的人,只是眸子冰冷,透着严厉。蒋氏身边的人先开始还敢喊一声:“姑爷。”到朱宣封王后,全部改口成王爷。

    妙姐儿不是一个会让别人难堪的人,沈居安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好父亲,妙姐儿是笑脸相迎;姨娘们中二姨娘和玉香玉秀,那时候都还好,妙姐儿也是彼此客气;三姨娘四姨娘渐变,还有家人们在。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下去,虽沉闷也有笑声。直到十四岁生日过后,朱宣和太夫人的信来到沈家,沈居安同女儿商议,他没有不让接的道理。何况太夫人和朱宣用的理由都是无人主中馈。这个大帽子把沈居安打的辛酸,因为说的很对。

    妙姐儿权衡过,再听过邢mama的话,决定去。此身已不知道属谁,在哪里都是呆着。而且沈居安这个父亲,他可以同王爷相抗衡吗?两年多的日子,平时听听亲戚们说话,对朱宣是多有敬畏,妙姐儿掂一掂份量,那就去吧。

    来接的人,来接的车,来接的礼仪,样样是不差。进府里好房子好园子好摆设,还有两个娇滴滴的美姨娘。妙姐儿过自己的日子,心思同她在沈家一样,就这么过。

    初去的日子,真正是美好。丫头们哄着玩,mama们哄着笑。人天天在园子里摘花逗鱼,日子逍遥快活似无边无际。

    易姨娘的事情出来,妙姐儿稍有收敛,听蒋氏的话,看朱宣的对待,这亲事是无可挽回,这位姨娘在成亲前就想给自己来一下,妙姐儿觉得她挺不聪明,不如石姨娘,什么也不做。果然易姨娘倒了霉。从朱宣对易姨娘翻脸无情上,妙姐儿对这位表哥的初步认识,动作向来不慢。

    妙姐儿对易姨娘,是和气相对,还有关心之举。或许别人会在这种时候落井下石,再踩上易姨娘一脚,让她明白我才是王府里的女主人。可是朱宣是什么个性脾气?妙姐儿觉得自己还不知道。肯定是有回护,而且回护的很好。妙姐儿觉得自己这个时候不必再去踩易姨娘一脚,显得自己跟易姨娘一样,都在寻着机会找别人的错,找不着机会也要创造一个出来。

    稍有回魂的妙姐儿静心等上几天,看着易姨娘人渐消瘦,再看石姨娘恭敬如昔,再看朱宣疼爱如故,妙姐儿对易姨娘是和气相对。这王府里这么多人,人人都应该有眼力界儿。

    刚回魂没有几天,就出来一个赵若南。听过朱福的回话以后,对朱宣的了解仅在于,惹到他就会翻脸动家法,把易姨娘就是一顿。妙姐儿认真想一想这古代的名声,赵若南被表哥命人押解回原地,罪名是“有伤风化”,这个名声会让赵若南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另一个妨碍军务的罪名,往大里说是可以杀头的罪名。

    赵若南算是一个朋友,处了两年多,算是有主见的一个人,这才会做出来找刘全的事情。妙姐儿谈不上为朋友两胁插刀,想想朱宣素来疼爱自己,丫头们背地里都说过,王爷对着姑娘是和气的多。

    妙姐儿决定去求一次情,为了两年多的朋友,为了赵若南不要背着这个名声的,哪怕给她换个名声也行,有伤风化,这名声就是对古代男人,也不中听。想想素日的疼爱,妙姐儿决定试一次,看看自己在朱宣面前有没有说话的地方。据说古代的男人都专制,房玄龄,陈季常算是另类。

    当时也没有时间容她去考虑许多,罪名已定就要押解起身,说是明天或许今天就走,妙姐儿不顾丫头们的劝阻去书房,结结实实地碰了一头的包。她遇到的这位表哥也是一个另类,算是古代专制男人中最专制人群的一个。这样的一个另关让妙姐儿碰上了。

    朱宣发过脾气站起来就走,不然他下不了台,不能真的打这个孩子。丫头mama们扶着妙姐儿回房中去,在外面大日头光照下,妙姐儿突然明白过来,这后怕就一阵一阵地上来。说一声翻脸就翻脸,全然不让人说一句话。

    在朱宣看来的狡辩:“巡城游击黉夜抓人,想必是事先看准了的,未必就无惊吓之处,赵姑娘手无缚鸡之力,又不明理由,也只能哭闹了。”在妙姐儿说出来算是解释。

    抓逃兵的人不说破门而入,至少也肯定是在外面用力敲门或者说是砸门,赵若南要是知道这是妨碍军务,给她几个胆子估计她也不敢。看到刘全来,赵若南大哭大闹要抹脖子,两个人都没有看钟点儿。

    情意绵绵的时候钟点儿过去的快,这爱恨交加的时候也过去的快。妙姐儿只想着求个情解释一下,请表哥也想一想赵姑娘当时也有他的想法。这不是现代,不能高喊口号,我也有我的想法,理解是必须的。古代多是服从,这里是古代。

    官场上下级对上司分辨事情说的不好,上司说一句:“顶撞,”这就是一个罪名。妙姐儿的第一次求情和解释就此夭折,而且让她好好的认识到以后的这位丈夫,不是个会容人说话的人,就是妻子也不行。从这一点上来看,妻妾待遇是一样的。

    后怕上来的妙姐儿面色苍白,吓到房里的服侍人。丫头们和mama们当然是古人,有点儿不对请医生去。不会是现代人,会明白歇一会儿也就能好。妙姐儿顺理成章地病了,朱宣匆匆赶来,坐在床前安抚:“表哥只是在吓你。”

    妙姐儿看到朱宣眼中的一丝悔意,明白自己赢了。对着他强辨说理是全然不行,眼看着要病一场,居然行了。这位表哥还是和他雷霆前一样,是疼爱自己的。然后看到的是姨娘们五味杂陈的眼光,沈姑娘是得宠,也不用宠成这个样子。听说沈姑娘去顶撞王爷,这似病非病的,王爷这就服了软。

    石姨娘觉得自己可以看得更开,易姨娘再重整旗鼓,也强不过这位未来正妻,女人的眼泪也要用在地方。姨娘们哭,王爷全然不会理会,哭的烦就不来。沈姑娘哭,王爷拿她没有办法。石姨娘当时突然明白了,妻与妾的一些不同之处。

    易姨娘更伤心,心灰意冷,意冷心灰。她从京里同两位姨娘斗过来斗过去,再因为哥哥是朱宣帐下将军,这才接到封地上来。不然的话,朱宣是同他的情妇一样,丢在京里,这边再找。反正这世上就是人多,他出得起钱,也有一张好脸蛋儿。

    两位姨娘伤心不已,还不能带出来。睡在床上的妙姐儿有了一个大哭特哭的理由,把自己心里的委屈不情愿哭出来,有谁愿意留在这里吗?不就是回不去。越想越哭,越哭越想,然后她真的生病了,这身子骨儿经不起她这样折腾,这就是在后续的几十年里,朱宣年年给她补身子的原因。张飞喝断桥水吓死人,南平王觉得自己也可以一拼,吓病自己的小媳妇儿。

    娇宠和管教同时进行,妙姐儿病了几天就觉得自己好了,然后在这个不小的院子里关了一个月,有如人犯了错禁足和面壁思过一样。关到第十天的时候,妙姐儿对着院外美丽的园子每多想一回,就更明白朱宣的意思,顶撞表哥是不是?好好的呆着。这个家里,表哥是主人。

    这个想法在以后的日子,妙姐儿更多的会有这样的认识。在王府里她是一人之下,唯一要尊敬的就是这位表哥。以后余生如果回不去,就要过这样的日子。妙姐儿闷蔫蔫的情绪在徐先生到来以后才好些,算是有些事情做。晚上拿个笔灯下看一回书,不是不思念话本儿小说,只是自己明白,这书进不来。

    到易小姨娘进来的时候,妙姐儿的认识远不如一下子要进四个姨娘来的强烈。表哥要有姨娘了,闷中无处作乐的妙姐儿很想看一看三个姨娘和两个姨娘的不同。对着朱宣不时送来的首饰等物,可以开心一下;想一想自己关在这个笼子里,再闷上一下。有新人进来,或许可以解个闷。妙姐儿的心思一天几变,有易姨娘的例子在前,妙姐儿还担心不起来。

    直到要进四个姨娘,这机率有些大。机率一大什么事情都会有。妙姐儿每天起来都还在古代,想着以后会有不停地家宅斗,想想一缕游魂身在异乡,她为自己伤心。

    这反抗有了效果,一个人也没有进来。在朱宣书房里睡意中问出来:“为什么不要了?”朱宣一手抚起她的头,为她垫上一个枕头,柔声回答:“因为你不高兴。”这话一直过了好几天,妙姐儿回想起来,如在梦中。权当这是表哥又一次的宠爱。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妙姐儿都觉得这宠爱不真实,她换一个想法,要说另有隐情,觉得还可以接受下去。

    在南平王府的日子依然是囫囵地过,去京里也是一样的过,太夫人如蒋氏所说是疼爱的,以后是个依靠,可是表哥在,妙姐儿依然是在他手掌之中。就是朱宣离去,也可以有信来责备:“贪图嬉戏,让长辈担心。。。。。。”无处不在的表哥还在身边。

    再以后回沈家,再回王府,成亲在即,妙姐儿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人,他相当地疼爱自己,以他的方式。再对比一下别的人,沈家的亲戚沈家的姨娘和京里遇到的别的人,妙姐儿不得不承认朱宣有时候的管教并无不好之处,而且有他的道理。有如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在管教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子,要这样才对,要那样才好。

    从宋瑶池事件,妙姐儿小小的有了一些虚荣心。表哥没有怪我,反而依着我放了瑶池。瑶池在王府里长大,她会不会是jian细大家心里都明白。不过牵扯到jian细就要牵扯到军务上去,弄不好就是杀头的罪名,如妙姐儿这样肯为她求情的人,只怕是少见。

    妙姐儿在这件事情上,是肆意地享受着爱宠,表哥依从了我。对着瑶池呛了茶水,朱宣不耐烦的看着瑶池的眼光,一面把妙姐儿搂在怀中,取出自己的丝帕为她擦身上的茶水,然后就是不高兴的责备:“看到了,这就满意了吧。”

    在那很是温暖的怀抱里,妙姐儿垂下头,又咳了两声,朱宣“哼”一声,在她背上拍抚几下,这才拉起来她的手交给mama们:“送去给母亲,给姑娘换换衣服。”

    翡翠镯子碧玉簪,小婢日日伴身前,妙姐儿享受着这一切,也小心地讨好着太夫人,太夫人是一句好听的话就要夸妙姐儿懂事的人,老侯爷爱妻爱子,妙姐儿也没有什么不好之处,这是她两年里被朱宣管出来的,什么不好什么是好,她更为明白。老侯爷也是好相处的。

    朱明朱辉隔的很远,对沈表妹再有看法,也只能放在心里;文锦书锦,后来成为朋友,平时可以相伴;蒋氏舅母,一番好意做的凶巴巴,妙姐儿也没有怪她们,她们也是担心成亲后王爷会不喜欢,只有妙姐儿问问自己,我喜欢表哥,他喜欢我多少?只有无边无际的不越过朱宣的道理规矩的宠爱。妙姐儿只有这些。

    成亲以后偶有情绪失常,朱宣不是一个可以容忍这些失常情绪的人,妙姐儿也很快调整过来。要说外面的夫人们,其实是她不怎么在乎的一件事情。

    这是古代,不是现代。现代嘴里喊的最凶的,没准儿以后就遇到这种事情。再说她也没有办法,闭起眼睛过自己看花玩水的生活最好,平时不用管家,也不用有匡扶丈夫的心思,有时候担心没有孩子,好在三个月就来了,还算是来的比较快。

    努力工作努力讨好上司努力找一个好老公再努力把握他,为的是什么,工作和讨好上司为的是衣食无忧,这一定不是每个人生下来的理想,为生存为着日子磨出来的;找一个好老公再努力把握他,或者让他努力把握你,为的是一个和睦的家。

    妙姐儿穿越过来,过日子所需要的硬件装备,她全部都有了。偶尔没事自己吃一吃无名醋,或许是种调剂。拿着一件事情自己狠钻牛角尖,不如去玩会儿花看会儿鱼,和太夫人说说话去。基本上大的错误她是没有怎么犯过。

    真到联姻的事情浮出水面,说为着爱情,朱宣在外面做什么,她根本就不知道;有时候等她听说的时候,也过去一段时间。妙姐儿得为着儿子着想,为着儿子她要劝朱宣不要联姻,喜欢谁就养在外面,就是多给她钱,妙姐儿也一样没有办法。只是在家里,希望眼前清静,也不用为儿子担心。

    妙姐儿打定主意要对朱宣谈一谈,徐先生再助长一下,夫妻坐下来揭开这层面纱,朱宣希望妙姐儿能体谅一下表哥的辛苦,心平气和地受新人的礼,接新人的茶,然后表哥和你回封地去,不喜欢让她留在京中;

    妙姐儿是希望朱宣在外面另娶,不愿意他娶进家中。两个人都自己尽可能地为对方打算过,觉得自己的要求算是最低,相当于没有要求。

    朱宣想一想,表哥依然是疼你,也没有打算让新人生孩子。你有了睿儿,你还有母亲,朱宣觉得家里原本就是有姨娘,换了是哪一个人都应该会说好才是,偏偏听到妙姐儿说出来那句他认为大逆不道的话:“置我与睿儿于何地?”置于何地?一个是王妃,一个是世子,还能是什么!

    妙姐儿想一想,表哥风流在外,我没有能力管也管不到,也没有奢想过他这辈子会不风流,都风流到三十多岁,可以说是已经定性。家里不能有人,为着我自己高兴趁心,我不算计人,也不愿意防备人;再还有睿儿,防备的累死人。表哥就是不疼我,也要疼一疼儿子。妙姐儿觉得外面随便你,觉得自己这理由也不错。

    话刚说出口就谈崩,朱宣怒目,觉得自己这些年疼爱养出来一个白眼狼,表哥能把你们母子置于何地,哪一家娶新人,儿子和主母就没有了立足之地。这又是当面顶撞,顶撞表哥亏待了你,朱宣想想,我什么地方亏待过你,你倒是能说得出来。

    一声“滚”说出口,妙姐儿觉得心疼如搅,心里被打压下去的几丝醋意变成醋海大风大浪,不让你娶新人就让我滚,想想新人还没进门,旧人先要滚。妙姐儿跌跌撞撞下榻来,克制一下自己的心情,再想一想儿子,此时还不能和朱宣就此反目。

    怎奈回身来看一眼,朱宣又说一句:“滚出去。”第一次受此待遇的妙姐儿心冷心伤心寒,撞到门上后认一认路,头也不回的掩面出门去。夫妻正式反目。

    在婚姻中忍受丈夫外遇的人,有几个是为着爱情而忍的?只怕是极少极少。多是为着孩子,要么为着家产,要么为着不甘心,要么为着。。。。。。。还为着爱的那算是伟大的人。

    当头一棒打醒妙姐儿,回到房中她逐渐冷静下来,理论是一定要有的,事先没有想好,一时情绪激动上来,这谈判算是自己不过关。

    睿儿还小,和表哥生分,眼前不是时候。为着孩子不为自己,妙姐儿一遍一遍告诉自己。擦干净眼泪再从头想一想,不喜欢妻子而不待见儿子的人太多。表哥还年青,新人一定是美貌,他们可以一个接一个地生。哪怕自己一生冷遇,妙姐儿也不希望儿子长大以后,象个受气包一样,受侧妃的气,看兄弟们的脸色过日子。她及时的冷静下来,这不是自己使性子的时候。

    她冷静的算是快,不过朱宣的话更快,听说明天就离京,无异于在妙姐儿流血的心里再拉过一刀,新人未进门,旧人先下堂,表哥还真是狠心。骂过狠心以后,妙姐儿重整衣衫重理妆容,对镜自照,眼泪虽然是不时要流出来,可是还是一个玉人儿。

    苦候朱宣到深夜,尽自己的能力缓和一下夫妻关系。就象以前惹到朱宣生气,妙姐儿会乖巧会讨好于他,在心里拿他当成自己的上司来对待,权当自己手里捧着的是自己的饭碗。

    一直到大船驶离码头,妙姐儿眺望江边,只看到和朱宣差不多个头的人,朱宣却再也没有见到。这伤心更让她悲痛,这眼泪得背着太夫人和睿儿流。有时候被小小的朱睿看到,妙姐儿就告诉他:“母亲眼睛里进了沙子。”

    心如枯木的妙姐儿对于回到封地上,百官相迎百姓焚香只没有再想什么。心里的冰冷让她提不起来精神去多想别的。数一数如音带回来的钱,妙姐儿为自己做的准备就是先给自己找一个安身之处,再为自己安排一下被遗弃后的日子。

    对朱宣的权势越了解,妙姐儿越明白自己只有成亲和好好过日子。以前明白这里不带离家出走。但是现在觉得离开王府是可行的。朱宣心里有别人,当然妙姐儿是可以离去,想来朱宣没有拦的理儿,他应该高兴给他的新人腾个地方出来。怎么把睿儿也带走,妙姐儿却是不得主意。

    再不喜欢,也是他的儿子,妙姐儿思来想去,自己走算是不难,睿儿也一起出来就比较难。如果有人觉得可以一夜快马跑多远,有如拍电影,那就大可不必。沿途都有驻军,城门朝开暮关。妙姐儿带着世子如果是不告而别,一个女人一个孩子,后面有追兵,前面放只信鸽或是用快马通知围堵,能跑出去三天就算是不错的。

    妙姐儿日日苦思,表哥要是留在京里不回来,这想法不可能,但是这样也不错。也许那位侧王妃觉得天子脚下更热闹,不过朱宣不可能不回他的封地;朱宣一回来,肯定是带着新人来示威,然后就是一通训斥,宣布自己从此下堂。这个时候妙姐儿觉得就可以直言求去,她放了不少私房钱在梅表姐处,以备自己不时之需。

    只有睿儿怎么能一起带走,不让他看继母脸色。。。。。。。主意还没有想好,朱宣来了第一封信,信中关切备至,一如以前。自离京后,一想起来朱宣就觉得迎面一堵冰冷的墙的妙姐儿,觉得这又是一直疼爱自己的人,不真实的感觉过后,不由得她不放声大哭。自己想来想去,或许他,真的是没有变心;或许他又要大老婆又要小老婆。。。。。。这或许就太多了。

    对着那信妙姐儿看了又看,再看看闻讯赶来的太夫人。她的主意又变了。就算带着世子走,妙姐儿不认为自己能给儿子更好的环境。如果表哥还没有变心。。。。。。妙姐儿在接到第二封信以前的日子里,决定争一争。她决定拼了,第一次在这古代有拼的想法,不管来的是什么水晶玲珑的人,妙姐儿打算迎战,为世子争一争他以后的地位。

    第二封信拿到手上,朱宣在信中调侃:还以为妙姐儿又不要表哥,居然还有回信,真是难得。被妙姐儿的歪信气到鼻子歪的朱宣也得发泄一下,他整天拿着徐从安出气,已经出到没有意思。

    不管怎么看,不是夫妻反目,只是夫妻的一场小口角。妙姐儿定下心来,做她的好贤妻。先为朱宣收拾了新房,被朱宣回来搅了;再次收拾新房,被世子朱睿搅了。象是这收拾新房的事情与她无缘份。

    再次有孕,会过淮阳,妙姐儿觉得自己可以松一口气。淮阳郡主纤纤玉指递过来朱宣的情信:“王妃请看。”妙姐儿在生气之余,觉得你要是胜券在握,不用给我看信。眼前这情信虽然是好,不如表哥给我的家信里是句句关怀。淮阳郡主白白地跑来,让沈王妃更定心,她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呢,不管是男还是女,睿儿以后有人帮。

    定下心来的沈王妃,想想表哥刚离去没有多久,淮阳郡主就上门请安,由路程来推算一下,再想一想朱宣成亲以前,也是三天两头要去军中。朱宣是个工作极其负责的人。妙姐儿得出的结论,表哥快马奔回,只看的是自己,淮阳郡主就没有见到朱宣的人。

    身后有太夫人,膝下有世子朱睿,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手里握着朱宣家信的沈王妃安心地开始养胎,时不时地想一想那情信,自己嘟一回嘴,再自己排解开来。

    毅将军如母亲所愿来到她的身边,又是一个儿子。产后休养的妙姐儿觉得朱宣要成亲就成吧,她一点儿也不害怕也不担心,她心里只在盘算着,再生一个,这一次最好是女儿。朱宣对着她说过,长的象妙姐儿,表哥一定最疼她。

    孩子还没有来,担心先来了。沉醉于酒中的朱宣让妙姐儿忧心重重,身边睡的这个人,和以前没有变化。只是那身体里象是有什么一点儿一点儿地流去,越离越远。这感觉比看到朱宣一病不起更让妙姐儿担心。

    然后上殿去,妙姐儿做好准备要应付的是一堆新人,没有想到她面对的是一群官员。一个一个如狼如虎,看着方步亦趋,其实霍霍磨刀。

    蒋大夫被赶走,徐先生不帮忙,妙姐儿身后只有朱宣,这个支撑很强大,不过不能强大到让官员们对着王妃在殿上坐着,是笑脸相迎百般说好。官员们对着朱宣该谏的都谏,何况这个看起来似小羊羔儿的沈王妃。

    妙姐儿问自己,什么时候我都没有打算做个女强人,怎么会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只是儿子幼小,朱宣推病,妙姐儿平日里就算是能体谅到朱宣辛苦的人。家里百般富贵,都靠着朱宣一个人。再在殿上坐着,事无巨细,大到军务,小到耕种,都一件一件拿出来回王妃。

    沈王妃咬着牙挺下来,为着自己的一家子人。如果事后问她,与朱宣反目更难过,还是初期面对这些官员们更难过,只怕她也觉得难以判定。

    这时候的朱宣,已经直言不会再有新人,六封情信也烧个干净。怀揣着爱情亲情的沈王妃在殿上和官员们唇枪舌剑,后来过去几年,妙姐儿心中才不再有芥蒂,当时心里只是想,这些人,太欺负女人。

    有时候那话可以听的出来,不是为着王妃上殿理事,就是为着王妃是个女人。。。。。。

    一双儿女到来以后,朱宣的心病基本上痊愈,失去的精气神在他身上重新恢复,抱着小小的端慧,朱宣是最喜欢,他早就想要一个和妻子一样的孩子,这一下子来了俩。

    有时候同妙姐儿开玩笑,朱宣会抱着端慧道:“以后不会再说睿儿象我,毅将军不象你,看看端慧和闵儿,长的和你一样。”一对双胞胎有如明珠一样,凡是看到的人没有人不夸赞。

    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妙姐儿常思老天待她不薄,对着朱宣再没有变心过,妙姐儿重新过着她娇宠的日子,属于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人。在那一段时光里,妙姐儿惹到朱宣,朱宣也不会象以前那样严厉,南平王和自己的妻子在有了孩子以后,才开始体会恋爱的感觉。

    京里的夫人们如过眼云烟,有时候过眼也让人流泪打个喷嚏,不过再有什么别扭,朱宣还是朱宣,妙姐儿还是妙姐儿,夫妻还是夫妻,再不会有联姻的想法,家里也不会再进人。

    妙姐儿隔上一阵子,接着别扭一回,再隔上一阵子,再找一下事情。自己想起来的时候,给自己找个理由,我是个女人,不是那放眼天下的男人。用这个理由来搪塞自己有时候的无理取闹,无端醋心。

    真正发觉自己深爱上朱宣,爱到不能自拔的时候,就是随着朱宣去军中。雪地里遇袭,朱宣带着人来救,坐在粮草车上的妙姐儿,看着眼前挑起来的敌兵和枪尖挑起来的积雪。人人爱英雄,自己身边朝夕与共的这个人,妙姐儿亲眼看到和听到,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英雄。

    对着好似亘古以前就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人,妙姐儿是看的痴痴的。以至于朱宣结束战斗以后,要对着妙姐儿笑一下,只是看着表哥目不转睛,妻子爱自己,而且爱的这么深。一身是血枪尖也是血的朱宣身处于雪地里,也觉得心中温暖如春。

    原本这故事就这样下去,老天待朱宣不薄,少年时浪荡,成年时有娇妻爱子,妻子小了十数岁,实在是男人的福气。朱宣从成亲前体会到小媳妇儿好欺负,到壮年后体会到小媳妇儿总是年青美貌,觉得母亲这亲事订的妙不可言。

    如果没有奈何桥上走,或许就这么过下去。打算战死的前夜,夫妻相拥细说奈何桥,奈何桥上走,或许有他人。朱宣抱着要随着自己而去的妻子,听她说话真心疼;再想想要是认错了人,表哥不是心疼是痛心。拉着别人过奈何桥,这事情怎么也不行。

    由奈何桥,朱宣想起来自己身边的几个姨娘。第二天大捷以后,妙姐儿睡去,朱宣还在想,地底下日子是什么光景儿还不知道。几个姨娘眼前转,想想实在烦。得把她们都打发走,让她们葬到别处去。

    南平王一旦心狠下来,向来是个狠心人。以前他把妙姐儿管的够呛,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错。五千两银子,加上一副嫁妆,朱宣把所有的姨娘都打发了,而且还压着她们的家人给她们寻了亲事,除了石姨娘是不与家人住一起,别的几位姨娘出王府以后都先后成了亲,成了别人家里的人。

    要说南平王其人,是狠心肠的人。他至爱的,只有他的家人,他的常胜名声和权势。把姨娘们打发出去,她们过不过得好,朱宣就全然不管。有如妙姐儿在他手底下,锦衣玉食的呆着,心里何其之苦,朱宣权当看不到。

    人人心里都有苦处,只有自己看开最重要。决定下来的朱宣,把姨娘们全打发走,让妙姐儿也吃惊不小。她连个影子都不知道。表哥固然是何其情深,妙姐儿对着姨娘们的泪眼儿,也半分没有含糊,这正合她的心思。到老来只有夫妻相伴,这是人人都想要的局面。

    再回京里去,京里又多了一个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