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三章 炮击安平渡口
多尔衮有些心疼,他最害怕的是任何人给自己提钱。 自己被朱由菘给整了两次了,每一次都打算套住朱由菘,却没有想到,反过来让朱由菘给收拾的一个大子都不剩下。 现在宁完我又需要钱,他有些害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己担心当受骗,大清国,可没有多少银子让自己去糟蹋。 宁完我似乎看出多尔衮心的担忧,稍微沉思片刻,宁完我前一步后缓缓说道:“王爷,此次情况,和几年前的情况大不一样。我们完全不用担忧。” 这话怎么说?都是和明朝人打交道,他看不出,这和前两次,有什么区别。 “王爷,以前我们打交道的人,那是朱由菘,朱由菘是大明朝皇帝,手下钱财丰富,兵多将广,他根本不会在意跟我们的任何协议,但是朱聿健不同,此人不过是一个王爷,一旦接受了我们的银子,而不跟我们合作,那么我们完全有一万个办法,将他处理掉,而且他野心庞大,定然也明白,要想成大事,那定然需要我们的协助。” 嗯,有道理,多尔衮微微点头后看着宁完我缓缓说道:“你需要多少银子?” 宁完我心已经有所计较,当即他开口说道:“王爷,好的话一百万白银,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是五十万,当然这效果。” 我当然是需要最好的效果,多尔衮心嘀咕一声,随即开口说道:“本王立即给你调动一百万来,你去处理一下这个事情。” 宁完我听到多尔衮调动一百万白银,当即拱手说道:“微臣定然不辱使命,完成王爷交代的任务。” 南京郊外。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朱由菘总算已经能够见到远处巍峨的南京城。 自从十二月自己入贵州,到如今,已经是一月旬,自己去贵州,也快两个月的时间。 两个月的时间,朱由菘感慨颇多,他总算明白,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道理。 百姓已经吃不起饭,可是官府还在逼迫,绝望之下,百姓定然会造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民乱,将会如同大火席卷山林一般,很快能够焚烧完毕一切。 “皇,总算回来了。”陈诚站在船头甲板,看着远处的南京城笑了一下说道。 嗯,的确是回来了,自己也算稍微有些放心不少,朱由菘点了点头后看着面前的陈诚说道:“一会你将香君给送到府邸在回来吧。” 李香君不能进入皇宫, 朱由菘也想给李香君一个名分,但是面前,大明的风俗,让自己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李香君虽然自己很意,但是始终还是一个曾经的歌姬,如果自己要是敢将她接到宫,恐怕这普天下的秀才甚至是官员,都会攻击自己。 特别是那群御史,估计口水都能够吐死自己不可。 最难缠的是御史,朱由菘不怕多尔衮,但是对于这大明朝的御史,他都感觉到害怕。 这群人是苍蝇一样,逮住一个事情,非得说道天荒地老你改变主意不可。不然誓不罢休。 虽说以前,自己处置了几个御史,稍微压制了一下他们的嚣张,但是这群人还是如同浪花一样,退下去,不久又气势汹汹的来。 自己将李香君安置在外面,这群人找不到任何的理由,毕竟这是皇帝的家事,他们没有权利管,但是要接到宫,那是对大明的大事,这群人那还不天。 “明白了。“陈诚低声应了一声,站在朱由菘面前。 哐当一声,船只已经靠岸,朱由菘当先了岸,然后在几人的陪同下,进入南京城。 “你们都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看看了,先回去看看,明日午你们来御书房一趟。” 马士英和孙传庭也的确很久没有回家,孙传庭到是无所谓,他经常在外面飘动,对于家的概念,并不是有多大,但是马士英不一样。 自从进入内阁后,马士英几乎都在南京,前面几次,征讨朱李自成、张献忠、左良玉,他都是坐镇南京,处理朝廷政务,根本不曾出去。 这一次,自己因为目前担任着礼部尚书,本身没有多少事情,所以才会有时间跟随朱由菘一同去贵州。 “多谢皇。”孙传庭和马士英大概都明白朱由菘明日让自己进入御书房是为了什么,因此都应答一声,随即转身在皇宫门前离开。 朱由菘抬头看了一下天,这恰好是午十分,正好是开饭的点。 这几日,自己吃的都是火锅什么的,还没有吃一个炒菜,稍微沉思片刻,朱由菘转身,往不远处的一个饭店走了过去。 这个饭店,似乎是为了方便路人吃饭获设立的,老板是两个老人,大概六十来岁的年纪。 “大叔,给我吵两个小菜,还有一壶酒。”朱由菘坐在旁边的一张椅子笑呵呵的说道。 那两口子一听说有生意门,随即跑了来询问朱由菘需要什么饭菜。 既然难得出来,朱由菘也算是大方了一次,随即递一一两银子后缓缓说道:“你弄些拿手的饭菜好了。” 这两老人十分淳朴,根本没有私吞的意思,不到一刻钟的时间,给朱由菘了十来个菜。 朱由菘没有想到自己一两银子居然有这么多的东西, 正独自在哪里饮酒,朱由菘见到远处几个身穿黑色短衫的人走了过来。 这几个人走的姿势一看是张牙舞爪的,绝对不是什么好人。 “老头,你的保护税该交了。”一个面色凶狠的人从朱由菘面前走了过去大声叫喊。 那两个老人听到这一声,当即吓的哆嗦一下结结巴巴的说道:“不是前两天才交了嘛?” “前两天是前两天,今天是今天,不一样。你前天吃了饭,难道今天不吃了嘛。”那黑色短衫打扮,左边嘴角留下一拽胡须的恶汉子道。 地痞? 朱由菘心皱起眉头,他还真没有想到,自己镇守的南京,还这等恶势力存在。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