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送亲
这时,躺在后院柴草房中的二十四名轿夫,亦渐渐恢复了知觉,他们被四名手执兵器的府兵告知:今晚他们不能回轿行,但可以在陈家后院活动。饿了,有酒菜招待。 原来,婚宴时,轿夫们的酒菜中都下了迷药,他们一个个迷倒后,就被府兵搀进了柴草房,躺在了松软干燥的柴草垛上。取代他们充任轿夫的则是二十四名府兵。 起先张天健还担心这些从未抬过轿子的府兵,难以胜任此项步调一致、技能较高的活计,还让樊伟出面去轿行租来一顶大轿,先在兵府院内演练演练。没想到,从那二百人中随便挑出的二十四名个头一般高的府兵,抬起轿子才走两趟就十分合拍了。究其原因是,他们平日在山里伐木、采石,一根圆木或一块石料,小则二三千斤,多则上万斤,几十人或百数人抬着在山路上都走得,抬这么轻巧的一顶花轿,还能不和玩一般轻松自如? 陈母和王裕兴兴冲冲地走进小姐的闺房,告知郑家人都被管家李顺带走了。原本奄奄一息的小姐不知哪来的劲,倏地翻身坐起,喜极而泣。丫环连忙用手娟给她擦泪,待她稍稍平复后,竟然道:“妈,我饿!” 而一直坐于堂屋,未挪动一步的陈掌柜,面对大红纱灯下之残羹剩酒,仍是浓眉紧锁,愁容满面,因为是福是祸,还难以逆料呵! 却说,管家李顺腰系红色绸带,喜气洋洋地走在花轿一侧,指挥送亲队伍沿街逶迤而行。 这支队伍的主角当然是郑翦,他披红挂彩、威风凛凛地骑马走在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幡旗队,各色吉庆旗幡、五颜六色、随风招展;幡旗之后是鼓乐队,街两边看热闹的百姓人潮涌动,吹鼓手们“呜哩哇啦”更是加劲;紧随吹鼓手后的是二十四人抬的大花轿。此刻,李顺很紧张,因为轿行就在街上,而所用轿夫则一个都不是轿行里的人,若被来看热闹的轿行其他人看出破绽,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二十四名轿夫个个扎着齐眉的红汗巾,低首敛气,一路前行。 李顺满头大汗,手扶轿扛,低声对身边的领杠道;“齐整点,别乱了阵脚!” 而恰在此时,李顺一眼瞥见看热闹的人群中,樊伟竟亲自指挥一干身着便服的府兵在维持秩序,他悬着的心,一下踏实了。因为现在即使有人看出轿夫的破绽,樊伟身边穿便服的府兵就会立即将其分隔控制,而不至坏了他这边的事。 送亲队伍出了城门,离郑家坞堡尚有十余里地,鼓乐手们暂停了演奏,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而此刻,最忙的仍是李顺。他在收容、清点、整理花轿后挑着或抬着嫁妆的队伍。这批人在看热闹的人群推搡冲撞中,已失去队形,有的甚至掉得老远。他们中有抬箱笼的,有抬梳妆台的,有挑木盆、红漆马桶的,有挑床账被盖的…… 总之,各种新娘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送亲队伍经过一个村落时,一些稀稀拉拉的村民赶来看热闹,不甘寂寞的鼓乐手,又加劲奏起了乐曲,轿夫们在领扛的指挥下,抬着花轿耍起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姿,连骑在马上的新郎官也看得如痴如醉。 这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就这样,走一程,耍一程,直到日落西山、薄暮冥冥之际,才抵达郑家坞堡的大门口。刹哪间,坞堡内外,鼓乐喧天,鞭炮齐鸣。郑翦无比兴奋,骑马率队入坞堡大门。早巳赶到坞堡的四方宾客闻讯,出屋喜迎新人。 一路鼓乐,一路鞭炮,一路人潮汹涌中,大红花轿终于在一声“落轿”的口令声中,停在了“云庐”的大门前,郑翦乐滋滋地亲手揭开大红花轿的红门帘,新娘披着红盖头,娉娉婷婷地在两位伴娘的搀扶下,步出花轿。 一位郑家丫环,手抱一卷红绫走过来,把其中的一端塞在新娘手上,再把另一端交给郑翦。郑翦拽着红绫牵着新娘徐徐步入“云庐”,红绫在两人的拖拽下铺展开,只见绫子的正中系着一只大红绣球。新郎和新娘在经久不息的鞭炮、鼓乐和欢声笑语中,进入灯烛通明的大堂屋。堂屋里、天井间和宽阔的围廊中,摆满一桌桌丰盛的喜宴,宾客们则分亲疏主次顺序纷纷就座…… …… 坞堡大门口,当花轿进去后,后面的嫁妆队伍却还逶逶迤迤拖得很长。李顺知道,眼下前面的人和事,自有郑家人在料理,他就仍留在了坞堡的大门口。嫁妆一件件挑着或被抬着进入坞堡,其中有空着手的人,也夹在队伍中进去了。 起先,守门的家兵以为是新娘子娘家来送亲的人,并未在意。可后来,空手进入的人越来越多,守门的家兵方觉不对,挡住一人,欲问究竟。恰在此刻,仪同樊伟从人丛中闪将出来,手一挥,空手而入者,个个如狼似虎,未费什么周折,就把郑家坞堡门前的家兵,全部缴械,并控制住了。 于是,空手的和抬东西的,纷纷打开箱笼。箱笼里,只表面放了几件衣物,里面全是刀剑等各色兵器。大家各取所需,分散潜入天巳黑透的院子里。这其中,挑抬嫁妆的脚力和前面进去的轿夫,皆是李顺率领的那二百府兵;空手进来的则是樊伟的两千府兵中的一部分。 自樊伟赶到坞堡门口,并将大门控制住,李顺只与其使了个眼色,就把外围的防护交割给了他。自己则和拿着武器的一千人,也潜入到张灯结彩的坞堡大院里。 李顺径直摸到“云庐”门口,恰遇轿夫们席地坐在大门的台阶下歇气、抽烟。有郑家仆役前来请他们去后院赴宴,他们辩说,太累了,先就地歇一会再去。于是,有人挑来茶水和吃食,并说,先解解乏再赴宴也行。李顺和他们打了个招呼,就进“云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