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于青梅姐弟还没有自卑到闰土这份上。 不过姐弟两看到了这篇小说后,立马就意会了李默的意思。 有好几个原因,可能于得贵夫妇两还不大清楚,但于青梅姐弟清楚,李默与老陈没大没小的开玩笑,那是一般的关系吗?而且在高考前,李默刻意写了一封信给于青梅,让她报考华理大。 实际于青梅更清楚,即便华理大今年在晚省进一步扩招了大量学子,分数线仍很高,她的高考分数离录取分数还差了好几十分呢。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 越长大,懂得越多,就越知道这个社会是分三六九等的。 李默是好心,给他们看这篇小说,意思是我们是发小,不要想得那么复杂。 实际上不是……其实李默前世像这么般大的时候,高考落榜了,虽然于青梅很早就在东镇上班,也仅仅是一个县办的企业单位,还是让李默心里面产生了一些自卑感。 进入现代社会,多数国家在喊平等。实际与古代中国所说的“以人为本”,“水能载舟,亦通覆舟”一样,就是尽量地让大家公平平等起来,减少社会矛盾,国家或王朝才能长久,社会才能安定。 至于真正的平等,中今中外,都不可能做到。 即便在中国那个造反有理的年代,即便在美国,上人还是继续分着三六九等的,只是与鲁迅所处的那个黑暗年代相比,所差的只是一个老爷的称喟罢了。 这个道理,尽管于青梅姐弟长大了,也不会想得这么深刻。 于青梅眼里终于中出晶晶的目光。 她小声说:“小默,谢谢你。” 李默也没有多想,而且说的也是本心话,他希望大家的感情尽量单纯一点,这也说明他越来越“随波逐流”的同时,多少还保持着前世的一些美好品德。 “你看,又来了,我们是发小,又是小学的同学,两家关系又不错,说谢岂不是见外。” “小默,进了大学,该注意什么?”于青梅神情终于自然起来,问。 “注意什么呢?首先得继续学习,认真说起来,中学小学是基础,大学才是真正学习的场所。其次,尽量地参加一些校园活动,若是能在这些社团里当一名小干部,那就更妙了,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锤炼,毕竟大学后就要走上社会,不仅自己得有知识,与人相处同样很重要。” 眼下还包分配的,往后去,招聘制度落实,各个用人单位同样喜欢招聘这样的学生,而不是一些成绩好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 “最后,就是抽空勤工俭学,赚多少钱无所谓,主要大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不会产生任何隔阂感。” 李默对乐宜绢也是这样嘱咐的。 那怕她住着李默买来的价值千万的别墅,李默依然让她打工。 当然,她打工的地点不同了,是直接在宜丽母公司总部打工。 这不是打工,而是锤炼。 李默顿了一下说:“不过你放心,我会关照校方,让你担任一些社团的干部,等你到了大三后,会让校方安排你成为一些教授试验时的助手。” “那时你不是毕业了吗?” “我明年是毕业了,可是我与校方还有一些合作项目,以后也会时常联系的。” “小默,谢……” “又来了,小泉,听说你去水泥厂上班了?” “不上班又能干什么呢?” “还好吧?” “水泥厂能有多好?我只是初中文化,做的是苦活。” “小伍子小栓子他们在家还好吗?” “小伍子在放鸭,小栓子去了京都打工。” “想不想来魔都上班,工资比较高,就是不是铁饭碗,若是做得不好,会被开除。” “工资有多高?” “一年收入能有四五千块钱吧,有出息,肯努力会更高,没出息,又不肯努力,则会很低。” “这么高工资?” “也不是这么高工资,与你们厂一样,除了工资外,还有各种福利,包括加班费,各种补贴,但最多的还是股份分红。总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则会开除。” “活不重吧?” 李默这几个小伙伴一起长大了,不然不会问得这么仔细。 “怎么说呢,若是效益好,会有很多加班,但会拿到加班费,若是订单不足,则活也不重,但想来,不会比你们厂活更重。” 于青泉进的就是他老爸所在的县水泥厂,一直不死不活的,所以他后来才辞掉工作,跑到鄂尔多斯卖服装。起初鄂尔多斯高速发展时,生意还不错,后来房价崩了,生意一塌糊涂。然后他三姐与三姐夫离婚,再到青梅与她丈夫离婚,再到他弟弟与他妻子离婚,一家姐弟六个,整一半人离了婚…… 他自己说的,除了真正的人才外,所有中层以上的领导都不得让亲戚进入公司上班。 不过于青泉不是他的亲戚。 宜美正好在招聘,李默也不打算直接出面,让于青泉自己应聘去。这不算是违反规定……主要李默想到于青泉以后的命运,顺便帮了一把。 “是做什么的?” “是生产日化的,化妆品,还有牙膏洗发水之类的产品。” “哦,我和我爸商议一下。” 一会儿大伙一起上了楼,于得贵问:“它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日化企业,这样吧,明天我安排人让婶陪青梅去报名,再带你们去招聘现场,你们自己看一下情况。” 李默老妈看着李默。 李默一把将他老妈拉到边上,说:“小泉子不是亲戚,只是应聘普通工人,我也不会特别顾他,你就不要多想了。而且这几年的帮助,还不够多吗?” 李默老家对李默的情况依然不大清楚,只知道一条,李默写书,赚了很多稿费,于是上门借钱的人络绎不绝,这也是李默不想回去的原因。李默老爸老妈隐约地知道儿子赚了不少钱,加上一家人都不擅长拒绝人,耳朵又软,于是手越来越松,这几年可借了不少钱出去,以至李默往老家那张银行卡上汇了好几次钱。 虽然李默老妈听从了李默意见,借钱可以,必须等李默小妹回家,按照李默所教导的方式写下相关的借条,最少得注明借款人,借款数额,还款日期,借款双方的签字或按手印等借条基本要素,但李默估计这样发展下去,早晚会成闹成彩电代购那样的风波。 据小美的说法,有的人家累计起来,已经借了两三万,这是在90年的农村,再添一点钱,都能盖一栋漂亮的楼房。 因此李默越发地不想将企业带回老家了。 可这也不会长久,渐渐的,真相也会被披露出来,那时候,李默同样会头痛,还不如汇钱回家,“借给”大家呢。 于得贵夫妇则在看满房屋的书。 乐宜静说:“默哥哥,为什么你两部电影一起将主角拍死掉了。” “生老病死,任何人都避不开的,将主角拍死掉了的电影有很多。” 李默拍电影的事,李默一家都知道了,说不定于青梅老妈也知道了,不过于得贵还不知道,他诧异地问:“小默,你还会拍电影?” “拍着玩的,不能当真。”李默谦逊地说。 但这两部电影反响可不小。 即便第二部电影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爱情片,也引起了一些轰动。 第一,便是李默所说的厚重。 比如男女主角刚相会的时候是在七十年代末,李默不但让宜丽赶制了一批七十年代末的衣服,还将这些衣服进行了一些造旧。
同时又刻意派人建造了一些茅草屋。 七十年代末的郊区,可不是茅檐低小? 除了一些镜头刻画了一些颇有中国风的风景外,无论衣服或建筑,就是那时代的,单调又破旧。 到了男主角快要死的时候,也就是这时代,衣服与房屋的颜色一起鲜艳起来。 李默不会刻意用镜头展示这些变化,更不会去说教这些变化,但镜头有意无意地,已经反映了这种变化。 还有女主角的父亲,他见到领导,是卑躬屈膝,见到下属,则是趾高气扬。 七十年代末,他动不动说上几句口号,八十年代末则动不动说效益。 他不同意女儿嫁给男主角,不过女儿坚持要嫁,因此又隆重地替女儿cao办了这场婚礼。严格说,他是反面人物,不过李默并没有用黑白分明来刻画这个人物,相反的,赋予了他复杂的心态变化。 可正因为他是一个反面人物,也就是一个势利的中上层阶级,而且可能手脚不干净,在外面还与其他女人有着不正当的关系。偏偏出身低微的男主角死于他的猎枪之下,这种似有似无的联系,让许多媒体多重诠释……至于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李默只能回答一句,我也不知道啊! 因此相比于另一个时空,它无疑更加厚重。 第二,李默所说的时代局限性。 放在十几年后,这种创意烂大街了,但放在90年,不但将国内观众震蒙圈了,也让国外观众感到了新奇。 还是有挑剔的媒体进行了一些批评,不过总的来说,算是好评如潮。 然而李默说什么,难道说我拍的两部电影很不错吗? 再说,他也不以为喜,毕竟大多数创意是别人的,不是他想出来的。 包括几首歌曲,即便配乐,也隐隐地借鉴了后来的一些音乐,只能说勉强算是他的……但就是这些配乐,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国内有一些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已经将或即将准备将一些很好听的纯音乐,拿来当成广播节目、电视节目或广告的背景音乐。不过在国内,就不要说版权的啥,李默也从未想过要收版权费。即便香江的媒体,也不由地叹息,说是李默心胸狭小,“心狠手辣”,但不得不承认他颇有才情。 心狠手辣不至于,不过李默确实三观正过了头,略有些民粹主义的倾向。 小美与两个老表则兴奋起来,连连说:“电影上映了吗?” 李默无奈:“上映了,这样吧,让李叔带你们看去。” “好,我们看电影去,”小四子也高兴地说。 第二天早上,李默问他小妹:“你们怎么回来那么晚?” 他们回来时,李默已经睡了,虽然将他惊醒,但也没有起来说话了。 “我们将你的二部电影一起看了。” “就算看了,也不至于回来那么晚吧。” “我们看完了铁道员,等第二部电影等了好长时间,于是又逛了逛街。” 李默无语。 小美说:“哥,你这两部电影干吗拍得那么惨,都将我看哭了。” 小美不知道,能将观众眼泪看掉下来,那怕剧情再差,也算成功了一半。 其实论煽情,这两部电影还远远不及mama再爱我一次,不过论质量,后一部电影质量与这两电影相比,就差了很多,所以这部电影在今年颇是轰动,可往后去,反响也就那么一回事。至少李默这两部电影虽煽情但不矫情,境界上就高出一大半。 于得贵夫妇也在议论这部电影,好在哪里,他们说不出来,反正对于他们来说,能拍出电影并且能上映,就算很有本事了。 吃过早饭,李默准备出发,他也出发……今天也是关键的一天,可以这么说,前段时间这两笔巨大的投资是否成功,今天就能决定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