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旗在线阅读 - 第二十八章 天子守国门

第二十八章 天子守国门

    听了王振这番话,王山顿时后悔自己刚才不应该说什么班师的话,早知道伯父如此坚决主战,他又何必多这嘴自讨没趣!

    想着自个原本就在伯父心中不及二弟****亲近,要不然怎么****得了个正四品的指挥佥事,而自己只是个正五品的指挥同知呢,现在好了,平白无故的又叫伯父以为自己贪生怕死,怕以后更加不受待见了,想到此处,王山后悔的直想扇自己个大嘴巴子。

    周公辅成王,王振从不后悔自己当初对瓦剌使团采取强硬措施引来也先的入侵报复,更不后悔在满朝文武都反对的情况下仍坚持皇帝御驾亲征,因为他要的不仅是一展心中抱负,也不是要如三宝太监那样名垂千古,他要的是让大明的代代天子都能牢牢记住太宗皇帝的遗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自宣德以来,大明已经承平二十年之久,皇帝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朝堂之上又尽是不通武事,不屑武事的儒生,京营上下则是将骄兵堕,年轻的勋贵们早就失去了父辈的英勇,只知道大肆侵占民田,忙着置产发财,哪个还能提起刀枪上阵杀敌,若再不借着此次瓦剌入寇举大军出征,借此锻炼军队,培养出一批能够上阵杀敌的将领出来,日后大明恐就有亡国之祸了!

    居安而思危,王振绝不承认自己鼓动天子御驾亲征是文官们所说的胡闹,是胡作非为,是置江山社稷不顾而只为逞他司礼王公公的威风,不是,绝对不是!

    大明立国以来,除了那个被儒生包围的建文帝,哪个皇帝不是上马能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的,就是仁宗皇帝因体宽而不能上马,可同样也是在靖难之时率领满城军民死守北平,从而保证了太宗皇帝能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否则,只怕太宗皇帝早就身死南军之手了。

    既然明君都是能马上征战的天子,那自己的学生朱祁镇同样也应该如此,而不是如那帮儒生所希望的一样——一辈子老老实实的呆在宫里,什么事也不懂,什么事也不做,每日朝会时坐在龙椅上点个头就是,万事交给这帮儒生去做,好像只有如此,天子才算是明君。

    狗屁,一个懦弱、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敢做的皇帝或许会是那些文官们称颂的仁君,或许会是百姓们交口称赞的好皇帝,但却绝对不是明君,此例一开,朝堂将尽被儒生所握,届时天下便不再是大明皇帝的天下,而是这帮结党营社的儒生天下!

    纵观史书,凡儒生占据朝堂的朝代,哪个不是弱朝,哪个不是被蛮夷打得割地赔款,最终国破的!

    我大明,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皇帝就得是上马能征战,下马能安民的天子!

    虽自幼熟读圣贤书,也做了一辈子学官教谕,但王振从来不认为自己也是儒生中的一员,想当初皇帝刚登基时,他便不顾太皇太后和三杨尚在,强烈要求学生皇帝朱祁镇不再开“经筵”、不要再倡导什么文治,要大力发展军备,要文武并重,万不能让文贵武贱的局面出现在大明,虽然,在三杨的抵制下,在太皇太后的干涉下,王振的政治理念被扼杀,但他却从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他坚定的认为如今的大明正在往下坡路走,原因无他——朝堂已然被文官们占据了一大半,若等勋贵和武将被他们完全排斥出朝堂,那大明就将走上弱宋的道路,然后一步步走向灭亡。

    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护卫这个国家,再多的财富也不过是镜中水月,两宋的前车之鉴难道远吗?

    王振很清楚自己教了十多年的学生朱祁镇是什么性格,他就是那种有着其祖父仁宗皇帝仁慈,却无祖父坚韧果绝和父亲宣宗杀伐果断性格的老实人,这种老实人如果没有人扶助指点他,势必要被文官玩弄于手掌之中。

    我已经老了,皇上却还年轻,他才刚刚二十三岁,他的路还很长,可我却不可能陪着他走完人生之路,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让他成长起来,至少,要让他做一个不受臣子左右的君王,做一个有主见的天子,做一个如他曾祖、祖父、父亲那样的好天子。

    大军绝不能班师!哪怕无功而返也不能就此班师!

    ...........

    就此班师的后果是朱祁镇无法承受,也是王振无法承受的,此次出征是朱祁镇登基以来第一次强硬的不顾内阁和六部的劝阻,独断专行,在此之前,朝堂的大小事务都是由内阁和六部决断,朱祁镇在其中更多的只是个摆设,现在,朱祁镇要行使他身为天子的权力,他要让臣子们明白,他不会再是那个被困于深宫受人摆弄的皇帝,他要成为祖父那样的天子,为此,他不惜力排众义坚持御驾亲征,为的就是树立自己天子的权威。

    王振很清楚百官对天子御驾亲征的态度,他知道文官们为何在不顾一切的阻挠天子御驾亲征,因为他们怕!他们怕天子会打赢这场战争,从而取得强势的地位,从而让他们失去在朝廷一家独大的局面,失去他们奋斗了数朝才换回来的“文治”局面!

    太祖皇帝说过儒生不可信,太宗皇帝则视文官如小儿,当今皇帝以太祖太宗为自己榜样,试问,那帮文官们会愿意上朝时面对太祖太宗那样的皇帝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他们不希望御驾亲征,不希望皇帝打赢,灰溜溜的回去老老实实呆着,把国家大事完全交给他们来办,才是这帮子官员们最想看到的事。

    哼!你们越是想皇上回去,咱家就越不能全了你们!

    王振打定主意不班师,但却又吃不透是否一定能够打赢也先,在张了几次嘴后,他终是问纪广道:“纪广,你是咱家信得过的人,也是咱家身边唯一懂武事的人,其他人跟咱家不是一条心,他们也不待见咱家,没人跟和咱家说真话,只有你才肯对咱家说真话,咱家就问你句话,大军此去大同,能胜否?”

    纪广听后,微微抬起了头,正对王振急切的目光,缓缓说道:“末将不敢哄公公高兴,大军此去大同能不能胜,末将真是心中无底,但末将却相信万无败理!”

    听纪广说心中无底,王振还愣了下,很是失望,但下一句“万无败理”却让他眉头一松,欣然说道:“成,不败便是胜,有你这句话,咱家便有底了!”

    “只要军粮及时运来,这仗便没败的道理。”

    纪广很肯定自己的判断,此次出征不仅有京营三大营的十数万人马,还有两万上值二十六卫的亲军,加上宣府镇的六万精兵,后续赶到的京畿各卫,兵马总数超三十万,以如此庞大的兵力对阵也先的几万人马,打不赢或许可能,但要打输怕也是绝无可能。

    “军粮的事情,咱家已叫他们行文宣府了,大军每到一地,宣府各粮仓便要将军粮运到,京师那边也在调粮,咱们是在内线作战,是在咱大明自个的地盘行军,绝不用担心断粮的。”

    军粮之事出征时不是没有人提过,但王振真是不担心的,因为宣府境内有兵部直接调度的七座粮仓,分别为新开口堡仓、张家口堡仓、西阳河堡仓、万全右卫仓、万全左卫仓、渡口堡仓、李信屯堡仓,七座粮仓储粮百万石以上,足够大军食用半年之久。有这么多的粮食在行军路上,大军何虞断粮?说大军出征仓促,定会有断粮之危的那些个文官们不过是危言耸听,借此动摇军心,想达到逼迫大军回师的目的而已。

    王振已经有了安排,纪广自然不再多说,他本就是性子沉默的人,原先在隆庆右卫就因不善多话而被上官排挤,若不是天子在朝阳门大比,怕他这一辈子也就在隆庆右卫终老了。现在能当上都督佥事,执掌府军前卫全是天子和王公公信用所致,故士为知己者死,此次出征大同,他已做好请缨上阵的准备,便是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纪广不说话,王山却开口了,他想到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伯父,军中因仓促出征已经人心不稳,那些不满伯父的人又在暗中煽风点火,唯恐大军不乱,若是叫他们知道了大同兵败的消息,恐怕会大作文章,趁机生乱,阻挠大军继续前进,伯父不能不防。”

    此事倒不得不防,王振点了点头,吩咐他二人道:“你们马上给我派人盯着,一旦大同急报到来,连人带马都给我扣下,此事绝不能走漏一点风声。”

    “是,侄儿(末将)这就去办。”

    王山和纪广应下之后,纪广又朝西水河那边看了眼,有些迟疑道:“皇上那边?”

    “皇上那边,咱家现在就去说。”

    王振把手一挥,示意二人马上去办,自己则快步往河边走去,前方已隐约可见皇帝正站在河边向着远处的山水深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