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月有十二
“成为妻子怎么了,这不很正常吗?” 穆赢似乎对赢勾惋惜的口吻感到不解。 “你觉得伏羲和女娲,会随随便便把女儿嫁给帝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毕竟只有他们最古老的几个人知道精气神所蕴含的奥义,羲和常羲身兼精和气的精髓,如果再同神融合天知道会造就什么样的怪物。” “那么为什么羲和、常羲会成为他明媒正娶的妻子,连史籍都有记载。 但是任何一本书里都没有记载伏羲、女娲和羲和常羲的关系,就凭你空口白牙的胡诌,我是不相信。” 穆赢也是通读古籍的主,对于神话的谱系了如指掌,古籍提到过羲和常羲,但并没有确定他们的父母是谁?就像凭空出世一样。 帝俊可是上古天庭的天帝,自然不会去娶寻常女子为妻,羲和常羲的来历肯定不一般,如果说是伏羲和女娲的女儿倒也算是门当户对。 而且,在汉画像石中,除了伏羲女娲**图,还有一对偶神与伏羲女娲的造型很相似,这就是羲和常羲。 南阳唐河湖阳辛店的羲和常羲像,羲和手捧日轮,常羲手捧月轮,两神皆人面蛇身并两尾相交,这是羲和常羲的典型图像,与伏羲女娲的典型图像太相似了,所以学术界有“三羲混同”的说法。 不过,毕竟这两对神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伏羲女娲是生育神,而羲和常羲是日月神,所以学术界又有一种最简便的鉴别方法,就是凡手举日月的就是羲和常羲,凡不举日月的就是伏羲女娲。 这两幅图案如此接近,显然并不是偶然,冥冥之中昭示了他们的血缘关系,因为这些图案很像是DNA的构图,带有强烈的遗传基因,历史上只有女娲和伏羲,羲和常羲有如此结构相似的构图,这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穆赢虽然想明白了上述观点,但并不代表他认同,因为事情太过巧合,很有狗血的桥段,总之,一切让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我并不负责给你解答,我只是在阐述事实,如果你们不相信或者不愿意听,我也可以不讲。” 三番五次被穆赢用各种问题来刁难,赢勾的火气被勾引上来。 穆穆责怪的瞪了穆赢一眼,后者只是缩了缩脖子,反而继续推敲自己的疑问。 “关于羲和常羲我的印象并不深,只记得,此书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同书的又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由此可见,她们两个人不仅是帝俊的妻子,而且为他分别育有儿女,羲和生有十日,也就是被后羿用射日弓射掉九日的倒霉金乌鸦,后世的人尊称他们为三足金乌。 由此可见羲和的血脉同帝俊的相契合,所以生下十只三足金乌,也同帝俊的本体近似。 但是,常羲“生月十有二”就有了许多不可思议之处,别的不说,如果自己瞎琢磨,很容易把它误会为生了十二个月亮,但是历史神话传说中只有一个后羿射日,并没有提到十二个月亮,天空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十二个月,反而那时候十日齐出弄得天下大旱,生物近乎灭绝。 帝俊迫不得已让后羿前去维持一下秩序,没想到最后天空中就只剩下一个太阳,帝俊,等于是间接死了九个儿子,为此,他本应该勃然大怒,亲手前去擒拿后羿。 哪怕后羿拥有射日神弓也万万不是帝俊的对手,可是显然帝俊并没有出手,反而任由后羿前往西王母处求取不死神药,这到底又是为何? 难道他不关心自己儿子的生死?还是说,这九个儿子在他眼中的分量并不大,远远比不上他的另一个儿子贰负。 所以当贰负闯祸之后,帝俊就不得不捏着鼻子为他料理后事,并且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换取西王母的长生不死药。
事情到了这一步,我有一个疑惑,贰负是帝俊的儿子有什么证据?” 面对穆赢咄咄逼人的询问,赢勾干脆闭上了嘴,一言不发,但是内心深处竟然有着丝丝的惧怕,不知道这家伙脑袋是怎么长的,推理十分惊人,虽说并不完全正确,但大部分都是言之有据,甚至同真像一模一样。 “既然你不愿意回答,那就由我来为大家揭示事情的真相吧,问题就出在“常羲生月十有二”,为什么不写生十二月,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很显然,写的作者,不知道出于威胁还是出于隐秘,在这里玩起了文字游戏。 大家可以看看月十有二,能组成一个什么字,或者说同什么字类似,很显然“贰”字拆分一下,“弋二贝”,同“十二月”极为相似,如果是繁体的“貮”更为接近。 那么会有人问“贰”字解决了,那么“负”字怎么解释,本身这个字从人从贝,“负”字又有减法的意思,贰负,顾名思义,将两个“贝”字减去,就剩下“弋二人”,这三个字隐藏着深意,“弋”字本身指用带绳子的箭射鸟。 给贰负起名字的那个人,她想用箭射鸟,这个鸟在天庭中指向的意味十分明显,很显然便是帝俊。 那么起这个名字人的身份便昭然若揭,便是他的妻子常羲,这里透露了一个消息,很显然常羲并不是自愿嫁给帝俊,中间肯定隐藏着某些事情,很可能她们姐妹二人是被强行掳走,并被迫嫁给帝俊。 所以常羲无时无刻不在痛恨着帝俊,很想用箭射死他,那么很明显,她同帝俊所生的儿子贰负,显然也不受待见,否则也不会变成如此混账,我甚至可以推断出他的母亲,根本就没有怎么管过贰负。” 穆赢说到这里,赢勾的脸色一变再变,因为有些事情就连他也不清楚,但是他所知道的事情同穆赢的推断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