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瞩目
既然决定要在粟岳大军回来之前继续攻打大河诸部的城邑,穹夕便在风城犒赏了跟随出征的族人。.』.俘获的一万多奴隶分给各个氏族六千,自己留下了小半,叫人先押送一批奴隶回到东夷的土地。 风城虽然两年前经历了变乱,但是之后的休养生息和逐渐生的农业变革让城邑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和粮食,足够穹夕大军的食用。 在风城休息了十几天后,靠近的东夷城邑又来了几个氏族的轻壮,由他们守卫风城。穹夕鼓动了各个氏族,加之破城迅造成的气势和掠夺来的奴隶,让各个领信心大涨,决定继续向西,至少也要多掠夺一些铁器铁锅之类。 随后又攻破了一座城邑,利用在风城获得的火药和一些投靠的人挖掘了城墙后在下面埋下了缴获的半数火药,炸开了城墙,轻而易举地撕开了城邑的防守。 又是一场大胜,穹夕的威望一时间突破天际,氏族领们折服不已,因为又掠夺了几千的奴隶,还有大量的粮食铁器牛马之类。 然而再之后,穹夕的万余大军就遇到了麻烦。 很多骑着马的斥候开始尾随他们,或是游走于大军附近,或是趁机袭扰一些落单的人。 造成的伤亡不大,但是严重扰乱了队伍前进的度。 穹夕倒是不怕这些骑手,这些骑手只能用标枪攻击,距离很近,根本不能靠近弓手充足大军。 可这些骑手明显就是夏城的士兵,折让穹夕觉得有些不安,总觉得那个叫姬夏的人就像一条毒蛇在暗中盯着自己。 夏城人不多,这是他知道的,据说新建的榆城中只有千余国人,剩余的都是奴隶。 临阵对敌他自然不怕,就怕自己攻击其余城邑的时候,这群夏城人从后面袭扰那就让他很难受。 现在大河诸部的城邑人人自危,粟岳又在外,没有一个人可以说服各个城邑氏族聚合在一起,因为那些城邑都担心自己重蹈风城的覆辙,正是一个各个击破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袭扰的骑手越来越多,他们会利用骑马的优势不断在清晨制造一些混乱,拖延时间。 可一旦军阵凝聚弓手上弦后,这群骑手又会一哄而散,几乎没有正面冲突。穹夕在风城俘获了十几匹马,可是根本不会骑,会骑的风城人都是新投降的,他也信不过。谁知道这群人会不会骑马逃回,所以他把那些人和抢来的马都送回了东夷。 执掌大军,斥候自然重要,可穹夕派出的斥候只能控制三五十里之内的况,再远一些就是那些夏城斥候的活动范围了。 六月末,穹夕亲自指挥,让人引了七个夏城骑手进入了泥塘地。抓了三个,杀了四个,这才知道原来夏城大军已经出动到了一个叫“馍”的地方。 夏城的战略意图只传达到百夫长之上的军官,被俘获的人并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但却说出了榆城前两个月的种种变故。 穹夕先是东夷诸部的政治领,然后才是军事领,所以他对榆城生的那些事极为惊讶,更对两个月后就能平静不敢相信。 尤其是听到不管夏城内乱继续出兵准备抵抗东夷的盟誓后,穹夕确信这个夏城的领绝不是那种心只在一城一邑的人。 对于俘虏的审问他只信了一半,但确定夏城的士兵不多,最多也就三千到四千,正是可以一举击溃的时机。 至于夏城的战车骑手之类,穹夕也不担心。 自己手中有六千多勇士,七千多氏族士兵,力量悬殊不是靠几匹马就能战胜的。拉宽正面,预留两千人防守两翼依然是对面的两倍。如果对面不拉宽正面,自己的两翼可以包抄;如果拉宽到自己一样,阵线必然薄弱,一处被突破整个阵线就会崩掉。 一个月的时间,也根本不可能修筑起一座可以以为屏障依托的城邑,那个叫馍的地方就是一座简单的营寨。 对面的领既然想做大事,肯定是要和自己对阵的。只要解决掉这批意外的敌人,至少在九月粟岳大军回来之前可以在大河诸部的土地上纵横一阵,而且可以极大地削弱夏城的实力。 他根本不把粟岳放在眼中,只要击溃了夏城军队,夏城内部的矛盾就会让城邑彻底分裂,而榆城这块更会让许多大河诸部的城邑眼红,对于整个东夷来说这才是长远的考虑。 如果没有夏城这一支势力的忽然出现,穹夕只需要联络那些退出盟约的大河氏族,每年种后攻伐一次,掠夺回去一万奴隶便能让东夷强盛一分让大河诸部削弱一分,也更利于他的威望和在东夷各族中的名声。 但现在掠夺回去的一万奴隶,还跟不上三百头牛和三百个犁铧一年的产出,而据说榆城那地方每年都可以生产数倍的铁器,这才是让他最头疼的地方。 面对这种状况,在七月初穹夕最终决定南下大河沿岸的“馍”。 出征之时,他让人给附近的几座城邑送去了消息,自己这一次只打夏城人,倘若有那个城邑出征便会移师先攻下这座城邑。 那几座靠近风城的城邑长松了一口气,他们也知道一旦夏城被击败自己也不能自保,可是如果夏城和东夷人争斗到九月份粟岳回师,一切就好说了,自己的很多族人也履行了结盟的义务和为了分战利品而跟随粟岳出征,此时只能自守不能野战。 这些城邑在受到穹夕的威胁后,也派出了人前往夏城大军驻扎的地方。 他们需要知道战况,以确定自己到底怎么办——夏城人战败自然好说,可若夏城人万一获胜,自己必须要痛打落水狗,否则夏城人可是要质疑他们是否背叛了盟约的,携带着胜利之势来到城外,到时候再重演一边风城之乱可就头疼了。 一时间“馍”这个刚刚有名字不过几天的地方成为了两个族群争斗的焦点。 一年前那里遭过水灾,附近也只有一座称不上城邑的氏族聚居点,四五千人口。 自六月初建造司的人提前来到这里,这里就开始变了模样。 通过去年救灾获得的名声和夏城的部分货币和金属农具等硬通货,雇佣了这里氏族的底层平民以原本简陋的小码头为中心,建造起一座防御的营寨。 说是营寨,但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整体的建筑根本不像是一座拥有强大防御的城邑。 整个营寨大体是半圆形的,以码头为中心背临大河,和其余城邑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高大的外墙,因为没时间搭建。 陈健也清楚这个时代拥有高大城墙的优势,问题是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建不起来,而且这里只是一个战略跳板的支撑点,没必要把大量的资源投放到这里。 整个营寨最外面有一层一人多高的土墙,很容易就可以越过去。但内部却不是一马平川,要么是不高的夯土墙,要么就是被挖掘后灌水的泥塘渠。 整个半圆形的古怪城邑到处都是地面被泥塘沟渠分割的不成样子,就像是一座根本没有用心建设的城邑。只不过这座城邑没有屋子,只有被夯土墙分割的各种街道院落,以码头为中心各种道路向四周蔓延。 能筑墙的地方就筑墙,不能筑墙的地方就挖沟,保证每条可以通行的道路不过八十步就会被夯土墙或是沟渠挡住,只适合短兵相接并不适合战阵冲突。 每隔百步左右都会有一处木头搭建起来的泥塔,作为附近百米之内的制高点,用以观察附近的况。
码头附近是仓房,还有一座高达六步多的木塔,用以观察整个城邑的动静,距离外围大约有六百步的距离,最好的手也绝无可能到这里。 仓房附近是唯一的大空地,可以集结不少的人,除了码头地带的宽阔广场外,没有一处能够集结数百人的空地。 从一开始陈健就没准备在这里和穹夕决战,他只是要拖延时间而已。 东夷人善人多,这是东夷的优势。 夏城这边有战马,但最好的骑手都在夏城的阳关归白马管辖,负责每年突袭草原抢掠,这边的好骑手不多;夏城有战车,但是数量也不多。 在野地决战他没这个信心,也不想把有限的夏城人都扔在这。 夏城人少,不善,而且很多作坊工士兵第一次经历战阵,这是夏城的弱势。一个好手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起来的,少说也要三四年时间,这样的老兵都是夏城的中坚力量。 不过陈健也夏城四个最大的优势:整个大河两岸直至东海之滨纪律最好的方阵戈矛手;三十步内可以投掷的火药炸弹;刚刚获得人的份的极高士气;安插在各个有组织的军队中的宣传部门。 将这座用以拖延时间防御的城邑弄成这样古怪的模样,既是因为时间所迫,也是为了最大化地挥夏城的四项优势。 利用沟渠夯土墙和沟渠作为天然的侧翼掩护,让戈矛兵可以不用担心左右的威胁,只需要面对前方的敌人。他们还没有面临过真正的战争,陈健不确定他们能否在第一次的战斗中就保持阵线的平齐。 利用夯土墙的分割让东夷的弓手无法有效直,因为视线阻隔只能选择抛。 利用分割的无法大规模展开的部队挥抵近投掷火药武器的优势,同时让东夷人无法将全部的军队展开,只能形成添油争夺的战术。 如果是无论可退的死守,这种战术根本守不住,只会崩溃。但夏城并非无路可退。 这里不是夏城,不是榆城,甚至在一个月前连名字都没有,只是个随时可以扔掉乘船而退的地方。 将大规模对垒变为无法展开部队的小规模冲突,不能战胜也让对方无法施展人数优势,拖到穹夕知道腹地有人袭扰的消息就行,将穹夕想要的决战变为一场消耗战。 这是对双方士气的考验,不过陈健这边的这群主力的戈矛手刚刚获得了人的份,自己掌握的宣传机器每天都在宣传为何而战的道理,每个百人队都是平一同上工的好友,吃住训练生活都在一起。加之榆城根本没有城墙,这群人也不会有外墙被破就崩溃的心思,只要自己能够组织起有效防御就可以。 这是不得以而为之的况,因为没时间建造带有高大城墙的防御筑垒,有时间的话他也想建城墙。 自六月初士兵们开始在这里集结后,便开始了训练,百夫长之上的人需要熟悉地形,以确保进退有路。 陈健要让穹夕知道夏城军队的强大,又不想拿手中的力量和他硬拼:如果自己不够强大,就算穹夕知道自己绕到了东夷腹地,穹夕也不会担心;如果自己在这里和穹夕硬拼死伤太多,绕到了东夷腹地也没有实力攻下东夷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