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兰芳战火(九)--东万律
于是一得知领长收下了自己的礼物,他脸上的喜色,就再也掩饰不住。心头的大石,也终是沉沉落地。因为在他看来,这领长既然收礼了,就是答应了自己的请求。 和华人打交道那么多年,他也明白‘那人手短,吃人嘴软’的道理。 且作为大明派驻南洋的最高长官,这领长的命令,自然是说一不二的。所以他才特意派人将礼物送到新山,而不是进攻渤泥的最高指挥官。 为了表明心意,他还假装好心的,收留那些逃难到这里的王公贵族。只等明军一到,就将这些人,送到明军的军营中。 虽然这有些残忍,冷酷,但为了保住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也只有这样做了。 弄得守在古晋城外的明军,还以为这是四王子的诡·计!不过在绝对的优势面前,一切诡·计,都是纸老虎,不堪一击。 因此明军将这些还搞不清楚状况的王公贵族,都照单全收了。使得他们凭白的,多了一笔功绩。 这就和南峰收下四王子的礼物一样。反正都是大明的,提前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这还会让四王子浮想联翩,放松警惕。 如此一来,大明也能早日拿下渤泥。 此等一箭双雕的好事,南峰干嘛不成全呢?也是四王子聪明反被聪明误,在国家利益面前,还依着和华人打交道的经验办事。 何况南峰只收礼物,并没给出任何承诺。四王子就自行脑补,实在愚蠢至极。 等到****鹏带着山岳般的钢铁巨舰赶来,才用犀利的火炮,轰破了四王子的幻想。这时候,他才后悔没有听从英国使者的建议,和大明死抗到底。 便妄想坐船,逃亡海外。 只是大明的火炮,一下子就轰毁他的小木船。使其和战死的渤泥士兵一起,葬身海底。 至此,渤泥最后一块土地,也插上了大明红旗。婆罗洲上最久远的古国,也正式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时候,还是796年,五月初头。 完成既定作战任务的第一6战师编队,也不停下进攻的步伐。便在****鹏的带领下,离开渤泥国境,深入兰芳。准备进入婆罗洲的腹地,在兰芳国的都-东万律,和第三6战师编队,成功会师。 而此时坤甸稍具规模的定居点,都已被大明攻克。但里面的人,都在明军到来之前,提前转移到东万律。这就好比二战时期的以空间换时间,兰芳国试图用土地,换取足够的抗战时间。 便见前往东万律的官道上,都是赶着牛车,载着行李。或偕老扶幼、挑着大担小担的兰芳人。那长长的人流,一眼都看不到头。 别看兰芳国的人口不多,但聚起来,也有将近二十万人。这里面,有八成是婆罗洲的归化土著。也是大明的政策,对华人的吸引力太大,使得本该以华人为主的兰芳国,都留不住华人。 毕竟大明国富民强,声威远播四海。国内又有相对完善的法律体制,相当多的展机遇。 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道路,是个人都懂! 华人们,便用自己的脚,做出自己的选择。 而大明,又不准兰芳拿出具体的措施,阻止人口外流。致使兰芳高层,好不容易从清国招揽的华人,都在待一段时间后,就投入了大明的怀抱。 完完全全的,给大明做了嫁衣。 无奈之下,兰芳高层,只能将注意打到了婆罗洲的土著身上。虽说和华人相比,土著们不仅语言不通,脑袋瓜子也笨了一点。相当一部分,还懒得出奇。 但他们有个好处! 那就是没华人那么轻而易举的,移居大明。因为根据去年出台的,土著们想移居大明,不但需要一定的居住年限,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 而以土著人笨笨的脑袋,没个三五年,是很难达到那个条件了。所以兰芳高层,开始大力捕捉深山的土著部落,招揽北边的渤泥百姓,以及买进除华人以外的土著人口。 反正都是用来挖矿的,也没想对他们多好。就天天皮鞭加大棍,没少毒·打。
这才使因人口急剧流失,差点国不成国的兰芳国,维持了正常运转。 因此当下看到的兰芳百姓,大多面黄肌瘦。除了少部分华人,衣衫还算整洁外。其它人,都衣衫褴褛,整得跟叫花子差不多。背着的行李,也都五花八门。有破了洞的盆子、缺了口的杯子,又黑又满是油渍的被褥,上面还补得花花绿绿的,旧得不成样子。 放在后世,连捡垃圾的乞·丐,都懒得看一眼。但这些等同于奴·隶的兰芳百姓,却都带着,显然穷到了极点。 在道路两旁,还跟着很多穿着披肩大褂,敞着肚皮的兰芳士兵。或持着大刀,或握着火枪,凶神恶煞的盯着赶路的百姓。因大明的声誉极好,所以一路走来,没少出现逃跑的现象。 大概是想着,逃到大明的地界,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以致有走得慢的兰芳百姓,马上被这些士兵拳打脚踢,好一顿教训。这使得旁观的百姓,都忍着疲惫,强打精神。生怕慢了,又引来军爷们的暴打。 可一路上,还是66续续的,有人落伍。毕竟兰芳国以金矿为主,耕田的是少数。那养牛的,也不多。所以很多人,全靠双腿。 这连夜赶路的,大人还好,没成年的小孩和上了年纪的老人,可就惨了。再加上一路被催着走,也没时间生火造饭。出来时,也走得匆忙,没备着干粮。 体力消耗加剧的情况下,就不断有人晕倒。监视的兰芳士兵,立即走过来踩上几脚。现醒不过来后,跟着补上一枪或一刀,免得便宜了大明。 显然兰芳国高层,是恨极了被大明占便宜。否则不会把人杀了,也不愿意留给大明。 于是通往东万律的官道上,散落着随处可见的尸体。殷红的鲜血,将整条官道染红。 饶是见惯了生死的刘卫国,心下也忍不住生出了异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