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30章 高楼寨僧王毙命 曾国藩围捻无果

第30章 高楼寨僧王毙命 曾国藩围捻无果

    【史要】僧格林沁剿捻失利,命亡高楼寨;曾国藩剿捻,无功而返……

    却说,捻军被僧格林沁击败后,不得不撤出安徽,欲去河南投奔赖文光。赖文光闻知捻军前来投奔,也乐意接受。不久,两军在鄂、豫边界会合;随即,合二为一组成了一支新的队伍,并共推赖文光为首领。

    赖文光接收捻军后,继续沿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和封号,保留张宗禹的梁王衔,任化邦的鲁王衔;另外,封李允为魏王、牛宏升为荆王、张乐行的侄儿张禹爵为幼沃王。接着,赖文光又对捻军进行了改组;除保留捻军原来的五色旗编制外,全军易步为骑;很快的,原来以步兵为主的捻军就被改编成了一支骑兵,战斗力大增。

    僧格林沁取得雉河集大捷,擒杀捻军首领张乐行后,十分骄傲得意;于是,又督师紧追,欲全歼捻军殘部。僧格林沁尾随追击,直至鄂、豫边界。

    而此时的捻军,因元气尚未恢复,不宜接战;但因赖文光已将捻军改建成骑兵,更宜于流动作战;所以,赖文光决定利用自己的长处,与僧格林沁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来了。清军前来,赖文光即率部退至鄂北,远遁而去。

    僧格林沁仍尾随不舍,令其部将翼长恒龄、成保及副都统常星阿等前锋进抵鄂北的枣阳。

    赖文光探知僧格林沁前锋的兵力有限,遂又决定与之交战,以挫其锐气。于是,两军在襄阳一带激战,僧格林沁的前锋被赖文光击败。赖文光取胜后并不恋战,即回师北上进入河南。

    僧格林沁失利后并不甘心,还是紧追不舍。

    捻军因襄阳一战取胜后军心大振,且新增骑兵灵活善战,皆欲雪雉河集兵败之耻,为沃王张乐行复仇。赖文光顺从众意,遂又在河南的邓州驻军,并于邓州西南的唐坡挖壕筑垒,专候僧格林沁的追兵到来。

    数日后,僧格林沁率部追及,即分兵左、中、右三路发动进攻。

    赖文光则率领捻军骑兵,予以反击;此时,捻军士气十分高昂,骑兵更是跃马欲试。因此,僧格林沁的右路步队,很快就被捻军的骑兵击溃;然后,捻军骑兵又从侧后抄袭清军的中、左两路,再次大败僧格林沁。

    赖文光取胜后即撤军,绕经伊阳,返回豫中的鲁山。

    僧格林沁虽然再次战败,但仍不死心,又一路追来。

    然而,当僧格林沁所部追入鲁山,半渡滍水时;忽然,赖文光率捻军回兵猛击。清军大恐,僧格林沁的部将营总富克精阿、精色布库等人先自奔逃,所部随即大溃。

    赖文光率军乘胜掩杀,先后毙敌翼长恒龄、副都统舒伦保、营总保青、常顺等多人;僧格林沁本人幸亏在总兵陈国瑞的掩护下,才保住了性命。

    鲁山大捷后,赖文光再次主动撤军;经叶县北走襄城、禹州、长葛、新郑,转入尉氏境内,欲甩脱清军的尾随。

    然而,清军虽经邓州、鲁山两次大败后元气大损,但僧格林沁觉得如此败绩难以向朝庭交待,也就更是气急败坏了;他把一肚子的窝囊气全出在了部属的头上,将兵败之责推给了部下;于是,僧格林沁将率先溃逃的富克精阿、精色布库处斩,欲以此镇慑部属重振军心;然后,又令部队再尾随追击,必欲雪兵败之耻。

    来年二月,僧格林沁率军追到尉氏时;赖文光所率的捻军却已南下,经鄢陵、临颍、郾城、西平,攻打汝阳去了;待等僧格林沁尾随赶到汝阳,赖文光却又率部离开汝阳复又转而北上了。接着,捻军经确山、遂平、西平、郾城、睢州等地后,进入了山东境内。

    就这样,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僧格林沁尾随捻军之后穷追不舍,从豫西、豫中、豫东、豫南,一直追到山东;兜了如此大的一个圈子,行程达数千里;所部几被拖得精疲力竭,且又屡遭挫败伤亡惨重;将士多有怨言,僧格林沁自己也被拖得寝食难安疲惫不堪。

    捻军进入山东后,又经曹县、定陶、城武、嘉祥、汶上、宁阳,进抵曲阜。

    山东巡抚阎敬铭见捻军来犯,即派遣布政使丁宝桢率部进入兖州防堵;丁宝桢曾因钦命镇压山东的白莲教首领宋景诗的黑旗军起义中,因擅议招抚而被革职留任;正欲将功补过,于是率部堵截,欲与尾追的僧格林沁前后夹击捻军。

    为免遭清军的前后夹击,赖文光命部下撤离曲阜,转向北趋宁阳、东平;因此,丁宝桢欲与僧格林沁前后夹击捻军的打算也就落空。而捻军在转战途中倒是又击败了清军总兵范正坦部的拦截,然后继续北上东阿、平阴、肥城。

    僧格林沁虽屡战屡败,但仍尾随不止纠缠不休,倒是也使赖文光甚感头疼。赖文光这才决定设法返回江南,以甩掉僧格林沁这条令人讨厌的尾巴。因此,到了肥城后,赖文光命令部队忽然转头南下重回宁阳;然后经兖州、邹县、滕县、峄县、兰山、郯城,进入江苏。

    然而,刚入江苏,即传来了太平天国天京陷落的消息;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已不存在,赖文光也就绝了回江南的打算。于是,赖文光所率的捻军在江苏境内的赣榆、海州、沐阳、邳州转了一圈后又返回郯城;然后,从新进入山东,抵达菏泽。捻军既不能南下,又无根据地可驻留,只得如此的忽东、忽西、忽左、忽右的转战。捻军如此的居无定所的游荡,倒使僧格林沁和丁宝桢难测其意不知所措了,只得咬住不放穷追不舍,非把捻军歼灭不可。

    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捻军行至菏泽西北的高楼寨;赖文光见此地处于黄河南岸,四周河道纵横、堤堰不绝、苇丛密植;于是,决定在此设伏,与清军决战。

    赖文光埋伏刚定,僧格林沁的追兵即至,扎营于菏泽西面的解元集。

    僧格林沁得知捻军的主力在城西的高楼寨,心中大悦,以为到了全歼捻军的时候;于是,决定分兵三路进行夹击围攻。以翼长诺林丕勒的马队与总兵陈国瑞的步队为西路,翼长常星阿的马队为中路,翼长成保的马队与总兵郭宝昌的步队为东路。僧格林沁则自率后队督阵,专候报捷;同时,僧格林沁吩咐曹州知府准备好了五百头rou猪和肥羊,打算稿劳将士。

    次日拂晓,三路兵马齐出,向高楼寨逼进。赖文光则以小股兵力出寨迎战,且诈败诱敌。

    清军不知是计,见捻军兵败,即予追击。然而,三路清军追至高楼寨前,赖文光布下的伏兵突然四起;清军这才知道中了埋伏,急忙后撤欲突围退兵。

    可是,捻军已将清军团团围住不得出;捻军的骑兵则左右冲突任意砍杀,清军有七千余人当场丧生。部分清兵拼死突围捡得一条命后,则慌忙夺路而逃;僧格林沁督阵的后队禁不住败兵冲击,也溃不成军了。僧格林沁恼羞成怒,挥刀斩杀了几个败退的兵卒,但仍压不住阵脚;僧格林沁眼见军心大乱难以抵敌,只好带了殘部溃退到高楼寨南面的郝胡同。

    于是,捻军将郝胡同团团围住。当夜三更后,僧格林沁率部突围,拼命杀出一条血路后逃往菏泽西北的吴家店;但途中被捻军的骑兵追及,僧格林沁被斩于马下。

    高楼寨之役僧格林沁被歼,捻军士气大振,一时有“北渡黄河,直捣京津”之势。清庭为之大惊,慈禧太后赶紧下《诏》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护卫京城并主持剿捻。

    曾国藩原以为,剿灭了江南的太平天国后,也就告别戎马生涯了;从此可以静下心来,搞些实业或做些学问。却怎么也想不到,如今又要他去剿捻了。曾国藩心中虽然不乐,但却不得不遵《旨》。

    只是,曾国藩已经自行将湘军裁撤了,手中已无可调用之兵;且原有的战将多已到地方为官,也无人能随同征战;所以,曾国藩如同光杆司令一般,如何剿得了捻军?此时的曾国藩,确实感到了为难,甚至有点懊悔当初不该不听李鸿章之言,匆匆地将湘军裁撤了;以至于现在处于须用兵时,却无兵可驱的尴尬境地。

    于是,曾国藩只得《奏》请朝庭,让其弟曾国荃复出,帮办军务协助剿捻。朝庭准奏,任命曾国荃为湖北巡抚,随同其兄长曾国藩北上剿捻。

    曾国荃当然没有二话,欣然从命;其表弟、正待赴任福建汀漳龙兵备道的彭毓橘,听说曾国藩要北上剿捻,也就随了曾国荃一同前来助战;同时,曾国荃还召来了湘军旧部、时任常熟福山镇总兵的郭松林。曾国荃要他俩招募兵员,重建湘军;两人遵命,很快募集了近万兵马,遂号为新湘军。然而,区区万人,怎能剿捻?曾国藩仍有杯水车薪之虑。于是,曾国藩又向李鸿章调用了六万淮军;如此,新湘军与借用的淮军合在一起总算有了七万余众,略有气势了。

    曾国藩见终于勉强成军,心中才算有了点底;于是,亲率这七万湘、淮军,择日北上赴任并剿捻去了。同时,曾国藩《奏》请朝庭,让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专事帮他调兵、筹饷;朝庭又予准奏,李鸿章奉《旨》赴任。

    李鸿章出任两江总督后,即移营金陵。并又在南京的聚宝门外西天寺的废墟上,盖厂建房筹办金陵机器制造局。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厂移来并入,曾国藩则也将安庆内军械所迁往金陵并入其中。

    同治五年,金陵机器制造局建成;此后,金陵机器制造局制造了大批洋枪、洋炮,供曾国藩的剿捻而用。

    且说,曾国藩主持剿捻;自忖,仅靠这七万湘、淮军,是难以将捻军一举剿灭的,得从长计议别图良策。曾国藩吸取了僧格林沁被歼的教训,遂决定改“尾随追击”为“驻兵围防”。

    于是,曾国藩在河南的周家口、山东的济宁、江苏的徐州、安徽的临淮关分置四镇,将所率的七万湘、淮军以四镇为中心驻屯,重点设防以堵截捻军。同时,又在山东的兖州、沂州、曹州,安徽的庐州,河南的归德,江苏的淮安等十三个州、府,也派驻清军防堵;欲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同时,鉴于捻军已改步军为骑兵后流动性增强的特点;曾国藩即从察哈尔购买了一批战马,新建一支马队,欲以“骑”克“骑”。另外,曾国藩又倾力布置河防;东面以京、杭运河为防线,西面以沙河、贾鲁河为防线;沿河两岸驻扎军队构筑堡垒加以阻截,使捻军不能进入山东和豫西,欲将捻军困于运河与沙河之间的狭窄区域内。同时,曾国藩又在捻军活动较多的淮北,命令当地士绅修筑圩寨,用以自防;并实施“保甲连坐制”,以胁迫当地民众切断与捻军的联系;采用坚壁清野,欲断绝捻军的粮饷与给养,从而将捻军困死。

    曾国藩作出这一系列的部署后,方觉得万无一失了,这才静候在总督府内等待前线的捷报。

    而捻军虽然在高楼寨之战中取胜,并斩杀了清军悍将僧格林沁亲王;然而,由于长时间不停顿地流动作战,部队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补充,将士都已十分疲惫。而曾国藩采用了一整套有别于僧格林沁的围、堵之策后,捻军流动作战灵活性的长处被扼制了;捻军似被捆住了手脚,使展不得。

    赖文光想,如此孤军无援困守于一地十分被动,若不改变战略打破这一被动局面,迟早会被困死于此地。赖文光与张宗禹、任化邦等人商议后,决定突围寻求出路。

    于是,捻军倾全力突破了曾国藩在河南归德布下的防线,突入豫南。然后,奔袭鲁西;在巨野击溃清军总兵杨飞熊部,又在郓城击败淮军潘鼎新部。随后,进抵寿张、范县,却遭到淮军总兵刘铭传、周盛波等部攻击;捻军失利,遂分头活动。赖文光部则南向活动于皖北、豫东一带,张宗禹部则活动于曹县、丰县之间。而后,两支捻军又同趋徐州;在徐州会师后,从新进入河南。

    捻军如此折腾了一番,不但突出了重围,还把曾国藩定下的四镇围堵、以静制动的战略部署打乱了。

    此时,捻军又活跃于鲁、豫之间的广大地域了,并深入到河套地区。

    清军的河防不起作用,曾国藩精心谋划的剿捻策略也遂告失败。曾国藩因此焦虑成疾,于是向朝廷告假,并举荐李鸿章接替自己主持剿捻。

    清庭眼见曾国藩的“枯守防堵”之术一时难以奏效,且所用之兵皆为淮军,调度上也有一定难度。于是,准了曾国藩的《奏》,任命淮军统帅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军务。于是,曾国藩从剿捻中脱身,回到两江总督的原任上,专心去办他的洋务实业了;后来,又埋头编撰了《鸣原堂论文》、《王船山遣书》等著作;此是后话,顺提。

    且说,捻军虽然突破了曾国藩的围堵,迫使清庭临阵易帅。然而,捻军毕竟是孤军作战难以持久;必须改变策略联络友军寻求外援方能图存。

    而此时,陕西的回民起义正如火如荼。

    原来,同治元年,几个原籍同州的回勇途经陕西华州时,因一些琐碎的小事与当地的汉人发生斗殴,不意被殴打至死,顿时激起了回民的群愤。

    因此地是汉、回杂居,种族之间历有矛盾;回民将此事告到衙门,陕西巡抚瑛棨却偏袒汉人,顿使矛盾激化;于是,汉、回两族之间开始相互仇杀。

    瑛棨一看事态变化,难以向朝庭交待,这才想到了欲求平息;于是,委托曾为工部侍郎、时正奉《诏》督办陕西团练、且颇有乡望的陕西泾阳人张芾出面安抚劝导。然而,正处于愤怒中的回民岂肯就此罢休;非但没听劝阻,反而以张芾有“剿回传帖”为由,将张芾及其随员等一批汉人押到渭南的仓头镇处死了。

    因有了“剿回传帖”之说,以讹传讹的扩散,众回民信以为真;如此一来,事情恶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于是,回民马化龙、任武、赫明堂等人干脆号召起义;一人振臂,众人呼应,陕西回民即在渭南的仓头镇起义,并攻打西安。

    瑛棨急忙向朝庭谍报并求援,刚经历过辛酉政变不久的清皇朝甚是震惊,即将原直隶大名总镇马德昭调任甘肃固原提督;又饬令云南巡抚吴振棫赴陕西会办军务,协助瑛棨镇压回民起义。两人受命,同赴陕西;于是,清军与回民起义军在陕西对垒至今。

    赖文光与张宗禹商议后,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等人率领,西进陕、甘,设法去与回民起义军联络以求协力抗清,此一路称为西捻军。而赖文光自己则与任化邦、李允等人率部留在中原,继续与清军周旋,此一路称为东捻军。如此,东、西呼应,互为犄角,方可图存。

    谋定之后,捻军即在豫东的许州分兵东、西两路行动。

    张宗禹率领西捻军三万余人由许州出发,经洛阳、陕州、阌乡,进入陕西的华阴境内;然后,西进华州、渭南,欲去与陕西的回民起义军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