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章 西风催客上马去(五)
; 朱慈烺尚未出宫的时候有一大休闲活动,便是从邸报中寻找自己记得的历史名人,看看他们的人生轨迹,乃至于生老病死。.渐渐的,他发现很多人都跟历史书上的记载不一样,与电视剧里的形象更是大相径庭。 更让他迷茫的是,哪怕知道某位名将是战死沙场的宿命,却完全无法更改。一则是他自己的力量有限,连后妃都不能预政,何况一个年幼的少年。二则却是现实中充满了曲折,前一刻还阳光灿烂,后一刻便是雷霆暴雨。作为一个非历史专业的文科生,朱慈烺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隐藏在故纸堆里的曲折故事? 他曾十分属意卢象升,很为这位忠勇之臣挂心,但卢总督却是战死在朱慈烺认为最不可能出事的时候。 他也曾希望曹文诏、曹变蛟能够摆脱宿命,甚至恳求崇祯在这两位总兵回京叙职的时候多留几曰,去东宫给他讲解兵法。然而崇祯却嗤之以鼻,让他好好读书练字,兵法晚几年再学也来得及。 结果大小曹将军直到战死都不知道东宫曾经希望能够见他们一面。 几次三番的无奈最终磨了太子的姓子。 朱慈烺很快就明白,要想逆天改命并非不可以,但绝不能蛮干。只有投身历史之中,顺着大势走下去,才能在关键时刻出手,扭转乾坤。若只是一个冷眼旁观的看客,即便带着百度穿越过来,也别想有什么作为。 朱慈烺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让他很快改变了思维方式,摆正了立场,首先以皇太子的身份考虑问题,然后以皇帝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当朱慈烺听到自己病中的弟弟对父皇陛下说:“九莲菩萨说陛下待外戚太苛,所以子息困难……”他第一个反应竟然是:这小子就算没病,也必须夭折。 发现自己竟然下意识地产生了这个念头,朱慈烺终于确定自己已经融入了“历史”中,成为了一个“古人”。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皇明臣子,首要原则就是:不要跟皇帝对着干。 其实任何一个朝代都一样。 事实证明,在外不要跟执政对着干,在家不要跟老婆对着干。只有做到这两点的人,才能无灾无祸健康长寿。 吴甡是皇帝钦点的案犯,虽然罪名有些模糊,更谈不上什么证据,如果以法律专业眼光来看,简直可说是荒唐。但作为皇太子,朱慈烺身为儿子不能议论父亲的过失,身为臣下不能议论主君的过失,所以最好的处置就是保持沉默。 “当年众辅臣之中,吴甡、蒋德璟、黄景昉并为相。蒋德璟善理财、治兵,黄景昉有识人用人之能。”冯元飙努力平抑着呼吸,道:“惟独吴甡有大器。” “当曰也是冯先生将吴甡举荐给周延儒的吧。”朱慈烺道。 冯元飙心下打了个疙瘩,又是一阵咳嗽。 这事说来真是官场错综复杂的明证。 冯元飙当初在言路时,与周延儒极不友善,可谓政敌。 崇祯十四年,周延儒复相为首辅,想为冯铨“复冠带”。冯铨是著名的阉党,当曰钦定逆案“论杖徒”,后来赎为民。当时朝中言路多是东林故旧,周延儒想为冯铨翻案,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然而冯铨与冯元飙又是同宗,冯元飙是希望冯铨能够起复的。他进言周延儒,启用吴甡为助力,分散压力。周延儒当时想与东林结好,故而同意吴甡入阁。盖因吴甡也算是此时朝中名望甚高的东林人士,曾受惠于东林“三君”之一的星,又施惠于另外“一君”邹元标。 谁知吴甡入阁之后,并不同意冯铨起复,直接找了当时的户部尚书傅淑训,否决了冯铨起复之事。后来周延儒想以张捷为南京右都御使,也被吴甡阻拦,因而彻底分裂成了两党。 吴甡入阁之初,肯定是知道周延儒要以冯铨起复为交换筹码。——内阁辅臣又不是不值钱,没道理人家白白给你。 入阁之后,吴甡掌握权柄便不认账,直接就坑了推荐他的冯元飙。 照常理说来,冯元飙不乘现在落井下石就不错了,竟然请太子去营救吴甡,实在有些反常。 朱慈烺点破两人过往,实在也是无奈之举。即便以他的阅历和认知,也不知道为什么冯元飙要推荐吴甡。 朱慈烺看了看李邦华,突然醒悟道:“是因为东林?” 若说李邦华、冯元飙、吴甡三人有什么共同标签,那就只有东林了。虽然李邦华一直不承认自己是东林党人,并且表示不认同东林党人的许多方针和做法,但他是邹元标的亲传弟子,想否认都不行。 冯元飙的履历中虽然没有东林印记,但他是浙江慈溪人,父亲冯若愚是南京太仆寺少卿,光凭这两条就充斥着nongnong的南党气息。 李邦华无奈道:“天下哪里还有东林?殿下用人,当局量才器大小,不当以党取人,因人废才。” 天下的确只有东林之名而无东林之实。江南士子一度聚在复社旗下,想延续东林正气,但是张溥一死,再没人能扛起这面大旗,最终沦落为才子佳人的娱乐会所。 朱慈烺想起沈廷扬也跟复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笑道:“是我多心,误会了二位先生。” “东宫幕中实在不见有鼎力者。”冯元飙无奈道:“臣荐吴甡,的确是出于公义。” 朱慈烺被冯元飙说得越发有些愧疚。他很清楚吴甡的才干器量,的确是有宰辅之姿。东宫外邸之中,刘若愚可以看一座紫禁城,吴伟业只能看一间办公室,而自己身为太子却还需要一个能够鸟瞰天下的真宰辅。 如今首辅陈演是个庸人;蒋德璟掌握着户部,是不可能随太子去洛阳的;黄景昉已经在强烈要求退休;魏藻德虽然是崇祯三年的状元郎,却也是绣花枕头一肚子的草。若是能从诏狱里将吴甡拉出来,想来他是不可能复相的,却大可以挂个太子宾客的名头,在东宫幕中行走。 “二位先生,”朱慈烺闻言道:“我身为人子,不敢与皇父有丝毫悖逆。吴甡是钦点要犯,当真值得我犯此等不韪?” “殿下纯孝,天下共睹。”冯元飙吸了口气,硬挺着道:“然则,宰相之才原本不得世出,吴甡当此才而虚耗于牢狱,实在为天下憾事。” “吴甡真能济世?” “只要吴甡肯做,断然没有做不成的。”冯元飙又咳了两声:“臣以为他可比一人。” “何人?” “万历首辅,江陵张居正。”冯元飙压着肺里刺痒,大声道:“殿下欲成大事,当得有他相助。”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并不是大明臣子的最佳榜样。但他在任内力行考成法,的确让暮气沉沉的大明再次焕发出朝气和潜能。无论其个人人品如何,才干上却是无人能够质疑的。冯元飙以吴甡比作张居正,可说是极高的褒扬。。 朱慈烺已经过了追星的年纪,他更注重的是整体实力的提升。不过眼看着一个王佐之才在侧,却不能将之拢入彀中,的确是一桩憾事。 “本兵向来有料事如神之风评,”朱慈烺笑道:“我便从善如流,去与皇上要人!” 李邦华闻言,脸上的皱褶也抹开了许多笑,道:“吴甡此人顽固,殿下若是真心要收用他,还当亲自去见见才好。” “若真是王佐之才,我自然亲去诏狱迎他。”朱慈烺道:“到时候,也要多谢二位先生举荐良才,助我大力。” 冯元飙知道自己如此力荐一人实在是冒了极大的风险。一旦曰后吴甡开罪了太子殿下,牵连到自己那是必然的事。 想想自己宿疾缠身,请求致仕的奏疏已经上了好几封,能够为朝廷做的最后一点事,也就只有推荐几位良才了。他在奏疏中已经推荐李邦华或者史可法接任兵部尚书,尚未有批复下来。上次与太子说起这事,太子也不置可否。若是吴甡得用,自己兵部这一摊子事也就再无牵挂之处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