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商朝武乙的改革
由于祖先是天帝,主管一切神灵,因而护佑商人便顺理成章。而且,历代商王死后,都要回到祖先身旁,“在帝左右”,成为沟通人间和上帝的桥梁和纽带。 因此,后代会象尊敬祖先一样,将逝去的先王亦称为帝。既然死后为神为帝,因此在人间的称为便是帝××。(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商王称号》) 殷代实行*****的政治体系,巫教祭司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地位,有时会以祖先神灵的名义干涉战争与王权。 武乙在位时期,商朝国势已经逐渐衰落,政治观念和礼制方面开始产生变化,传统的天神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武乙便是其中的代表。传说武乙昏庸无道,曾经制作一个人偶,把它称为天神。武乙与“天神”赌博,命令旁人作评判。“天神”输了,武乙就想法来侮辱它。武乙又制作一个皮袋,在皮袋中装满血,然后高高挂起,朝天射它,称做“射天”。 这体现出在商朝后期*****的政治传统受到挑战,王权开始脱离巫教祭祀的影响。而巫教祭司在民间舆论中依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以致武乙得到了残暴的名声。当时的祭司的作用类似于后世的知识分子,史书都由他们书写。 商朝历来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制度,也就是说只要国王死后,兄弟还在,虽有儿子,也要由兄弟继承,这是早期商朝九世之乱的原因。 所以到了武乙之后,为了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商朝开始摒弃这种制度,实行父子继承制。 这实际上剥夺了兄弟们的继承权,从武乙开始,内斗不断。商朝内部的斗争由早期的诸弟争位变为诸弟与新君侄儿的矛盾。 武乙在位时期,商朝东方的部族东夷逐渐强盛起来,他们分别迁移到淮河、泰山一带,其势力更是达到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 武乙南北征伐,先是征伐旨方(黎,耆qi,其地称上党,山西长治潞城市)。旨方原来在武丁时期已经讨伐过,一度被武丁击败,暂时臣服,此时强盛起来,不服商的统治。旨方在商朝的西部,势力比较强大,武乙在位时多次调动重兵加以征伐,参战军队常常在几千人以上。最后武乙征服旨方,俘虏二千余人,多数作为奴隶。从此旨方臣服商的统治,由西戎归化为华夏族诸侯之一,改称耆。 耆自从归化之后,其首领甚至担任过商王朝的西史,参与征战,勤劳王事,深得重用,是商王朝的重要盟友之一。耆国因忠心王事而被赐姓为商族的国姓,子姓。 武乙还曾经出兵讨伐并征服南方的诸侯国归国(湖北宜昌秭归(zǐguī)县),屠杀很多当地百姓,留下了残暴的名声。 商朝国势日衰,东方的夷方各部趋于强盛,不断侵袭商朝统治地区,严重威胁商朝后方。 夷方(位于今黄、泗、淮流域,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亦称人方、尸方,是生活在商朝东部地区的一个夷人方国。人方发展迅速,经常进入商境攻掠,与商朝为敌。 武乙在位时,曾攻打过夷方,虽然夷方短暂屈服,但没有被消灭,此时被称为人方或尸方。 前面介绍过周朝的先祖也是豳国的开创者是公刘,公刘有子庆节。 公刘建立的豳国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前后三百余年历史。(经历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组绀,亶父) 《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 亚圉卒,子组绀立;组绀卒,子亶父立。 公刘居豳300百多年之后,古公亶父继位豳公。 古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上古周族的杰出领袖,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 公刘之后,戎狄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周族陷入了与戎狄间大规模的摩擦冲突中。 到了古公亶父时期,商王武乙实施暴*政,激化民族*矛盾,导致戎、狄等游牧部落常常侵犯商朝疆土,而豳地首当其冲。 西边义渠戎国(甘肃庆阳宁县)等部落不断侵入豳地。因为古公亶父娶的就是戎人姜氏之女(羌族),所以古公不愿和戎人打仗,所以用和亲的方式缓和与戎人的矛盾。
考虑到整个部族的发展需要,亶父委曲求全又向北面的狄人进献财物以期在退让中求得发展和生存,但狄人不守信,仍对周部族进行袭扰,甚至强索土地,豳人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一战,可古公亶父说“我不以养人之地去害人”。 武乙六年(BC1153),古公亶父无奈带领部族迁徙,最初想迁至先祖后稷的领地古邰地(今陕西武功),但由于战乱影响,最终率姬姓氏族二千乘离开豳地向东南进发,翻越梁山后沿着沮(jù)水(陕西韦河)西进,然后渡过漆水(陕西横水河)来到岐山(箭括岭)之下的周原(陕西宝鸡岐山县与扶风县),因为豳的国名,所以又将这里称为南豳。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包括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北倚岐山,南临渭河,西侧有汧河,东侧有漆水河,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适于农耕与狩猎,岐山本身又是天然的御敌屏障。经占卜后大吉,古公亶父决定在此定居,从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称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豳地的人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纷纷复归。 周原上热闹起来。周人们锄草的锄草,砍树的砍树,放火烧荒后,立即开始了耕作。他们两个人一组,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共同使用着一副犁地的木耒,总共大约2000人、1000张耒在周原上拉开了架势,从低处耕到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