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嬴姓赵氏之祖造父封国
十二月廿三日(戊子日),穆王到达盐泽〔盐池,解县,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解州镇〕。 十二月廿四日(己丑日),穆王南登于薄山窴軨之隥〔山岭中的一道险径),宿营于虞国〔大阳县,山西运城平陆县〕。 十二月廿五日(庚寅日),穆王南行。 十二月廿六日(辛卯日),为吉日,穆王回到都城南郑(河南郑州新密市)。 BC1006年,周穆王十六年,周穆王论功行赏,造父由于及时驾御马车送周穆王回国平乱的功劳而被封到赵城(山西临汾洪洞县)。 造父的子孙以邑为氏,即嬴姓赵氏,为赵国始族,这是赵姓由来。造父就是日后赵国的始祖。所以造父作为飞廉(亦作蜚廉)四世孙的嬴姓支系,通过周对徐的战争的功劳得到了奖赏,发迹起来,几十年后,又有恶来(飞廉的儿子,周灭商时战死)五世孙的非子(也是造父的侄孙)因功封于秦邑(甘肃天水清水县秦亭镇),为之后秦国始祖。而原本作为嬴姓嫡系的徐国衰落下来。 BC1005年,周穆王十七年,周穆王西征到达昆仑丘,见西王母。西王母的国度其实一直是西戎中的昆仑,一直与中原共主保持亲善关系。其国为母系氏族,其国主为一个年轻美女,昆仑的国主因为一直为女性,多少代的国主都被称为西王母,似乎长生不死,为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雏形。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就说明了人们认为西王母有长生不死药的说法。 传说周穆王与西王母一见钟情,流下了动人的传说。 这一年,当周穆王回到宗周后,昆仑国主西王母前来朝觐,在昭宫住下,而昭宫是周穆王在宗周的寝宫,其实是暗指两人住到了一起。 BC1005年,周穆王十七年,周穆王从(宗周、丰镐、长安)出发,向西进发,其目标直指西王母所居之地。这次出游,与以前不同,此前,基本在宗周以东的中原腹地,这次是向宗周以西进发。 穆王很快到达昆仑之阿〔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出东南隅而东北流。皆见《山海经》〕的赤水之阳(北岸,古人认为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由后文得知,附近就有昆仑之丘,昆仑之丘按典籍记载,即为昆仑山,则昆仑之阿应指昆仑山脚。 下面我们辨析一下,这个昆仑山和赤水到底在哪里?按照地理知识,昆仑山远在青海、新疆、四川,而赤水为公众所熟知,也远在西南的四川贵州一带。 可是,以当时不利的交通条件,即使穆王有八骏马车之助,怎么能越过崇山峻岭和密林阻隔而到达西南,甚至新疆。而《穆天子传》也没有说明中间经过了其它地方,也就是说正确的解释应为穆王从宗周出发不久就到了昆仑之阿,离昆仑之丘也不远,不出几日行程。 则由此可以推断,穆王所到的昆仑之阿,甚至昆仑之丘,不出陕西。那么该怎么解释这些地名与我们常识之间的冲突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现代所称的昆仑山和上古先秦时期的昆仑山不是一个概念。上古先秦时期的昆仑山,是人们对九州祖脉山系的一种神化称呼,事实上当时人们根本没有条件描绘其全貌。只知道那些崇山峻岭就是昆仑山。所以昆仑山是当时人们对华夏中部山系的统称。 观察中国的山系走势图,秦岭、六盘山、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构成一条连绵的山系图,成为南北方的坚固屏障,而当时尚没有我们现代因为了解地理而取的众多山脉名称,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就是一座横亘于天地之间的一条龙脉,而这条龙脉的名字,就是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昆仑山。 那么现代人们称的昆仑山,又是怎么回事呢?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才依据张骞的见闻,称昆仑山为黄河之源。而现代的昆仑山正是依据这一概念而定义的。而前面提到的昆仑山实际上并不是黄河之源。
按照《山海经》的记载,上古传说的昆仑山,是黄帝在下界的都邑。昆仑山有五色水。传说黄河发源于此(但实际上不是),向南流去,然后再向东流入无达。赤水也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去入汜天之水。洋水也发源于昆仑山,向西南流入于丑涂之水。黑水也从昆仑山中流出,向西南流入大杅。这里生长着很多奇异鸟兽。 根据实际地理进行考证: 黑河,黄河支流渭河的右岸支流,全长125.8公里,流域全在陕西西安周至县(宗周附近)境内。古称芒水,以其出秦岭芒谷而得名;又因其水色黑,故称黑河。 黑河有南北两大源流。北支发源于太白山主峰拔仙台东侧,向东又折向南流,称红水河,至老场向东流,接纳八斗河,流向两河口。 其二为南支,发源于太白山主峰拔仙台南侧的第四纪冰川湖泊二爷海,向南流经三爷海、玉皇池、三清池,称黑河,至钓鱼台接纳鱼肚河,沿东西向大的断块向东流。至黑河口接纳发源于秦岭主脊海拔2838米的光头山的花耳坪河,经厚畛子镇向北流,接纳清水河、太平河,于两河口,南北两大源流汇流,黑河继续东流,经沙梁子,逐渐向东北方向转折,转过老君岭与终南山之间的深峡,最后折向北,再接纳板房子河、虎豹河、王家河、陈家沟、柳叶河等,于马召镇东南的武家庄出山,流入渭河平原,在富仁乡的高王号处接纳沙河,沿渭河废弃河道折向东流,接纳就峪河、田峪河、赤峪河等,至尚村镇马村梁家滩注入渭河。 由此地理特征可以知道,在周至县境内,有红水河,黑河的一大支流,应为《穆天子传》中的赤水。而昆仑之丘,应指秦岭的主峰太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