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言情小说 - 极品枭宠:皇夫是蛇王在线阅读 - 419

419

    或许魏王最早筹集兵马的意义仅在于不希望被一刀切了,但当雪球越滚越大的时候,就谁也无法阻止了。

    所以,人啊,要学会控制自己。

    当朝廷第三次驳回魏王请求军款的折子,并附带了一纸要求收回赋税权的敕令的时候,魏王终于暴走了。

    从四年前皇太女上朝,要求拨款一律提请预算以来,魏王的日子就变得不太好过。预算写粗略了,朝廷名正言顺地驳回;预算写详细了,自己揩油水的机会就少了。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四年来魏王的幕僚们从预算制度中摸出了猫腻,油水比之从前也还算丰厚。

    可到了今年再次提交预算的时候却被朝廷驳回了,理由是国库空虚,要求缩减军费。于是魏王府的幕僚们奋战数日,再次提出一个压缩了金额但油水仍在的预算。没想到朝廷再次驳回,这回理由换成了成国无力起兵,军费仍然过巨。

    魏王此时已经愤怒,打翻三个茶杯,摔了四个花瓶,撕毁了卷书画,痛斥了个侍卫之后,终于在幕僚的劝谏下慢慢平息,最终决定再次提请预算。这次预算写的是画龙点睛无比,从最早的三百万两一直缩减到现在的一百万两,魏王看着这份短小精悍的预算都要赞叹自己一声:真乃圣人也!

    没想到朝廷还是驳回了,这次连理由都不需要,还顺带了一份要求收回百分之赋税权的敕令。

    当年玄沐华封王巴蜀,除了亲王的年俸外,还可获取巴蜀境内百分之的赋税。巴蜀物产富饶,百分之的赋税不算少,但这些赋税却要负担整个巴蜀境内所有的市政建设和军队给养,再加上巴蜀境内名山大泽、盐铁金银铜锡、别都宫室园囿都不以封,如此一来,真正能进入魏王口袋里的银子便不多了。夏安人当初如此安排也算是破费苦心,就是希望玄沐华能有自保能力的同时又不至于危害中央。

    如今朝廷说要收回百分之的赋税权,也就是落在魏王手里的赋税将不超过全巴蜀赋税的百分之八,即是这样ta还是要维持市政和军队。难怪魏王要跳脚。

    魏王暴怒着,甚至已经跨上战马想要冲入军营直接领兵造反。还是ta的幕僚司苍死命拦住ta,说:”殿下万万不可!朝廷此举就是要逼您起兵啊!”

    魏王狠狠瞪ta一眼,道:”难道本王就要在此隐忍?朝廷收走了一半的赋税,让本王用什么养兵马?与其到时候饿死,还不如现在和他们拼了!”

    然而,京城之中,在一个月后收到魏王的回复折子,诸多大臣皆是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万万想不到魏王然如此平静地就接受了朝廷的要求。想象中,这时候收到的难道不或许是魏王起兵造反的消息吗?

    “太……太不可思议了!”

    班万半天冒出这么一句话,虽然压低了声音,但在安静的书房内还是让人听得清清楚楚,周围不少大臣都不自觉地摇头表示赞同。

    一位中书侍郎道:”殿下,不如借此机会一举削藩,方可保我大夏今后太平!”

    话出口,立马有人附议。

    ****却说:”殿下,此时削藩太过急躁,不宜将魏王逼的太紧。”

    也有人摇头称是。

    那位中书侍郎道:”殿下对魏王宽大,魏王今年却越来越狂妄。ta私自开铜山铸钱、招兵买马已未必是一年两年,正是准备叛乱,不如趁早削了ta的封地。”

    另一人说:”魏大人此言差矣,朝廷在此时一再压迫魏王,岂未必是逼着殿下造反?”

    魏姓侍郎便道:”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不如趁现在祸患还小尽早拿下,免得将来魏王的势力更加雄厚,祸患更大!”

    大臣们争成一片。摄政王只是微微一笑观之,听得烦了便看了一眼皇太女,却注意到后者微微皱起眉头。摄政王想了想,便开口道:”宰相以为?”

    摄政王开口,下面自然一片安静。

    温子期捻着胡子缓缓道:”臣以为削藩一事还需从长计议。”

    摄政王向皇太女投去询问的目光,唐玉迟疑了一下,才说:”四爷,只是担心,皇叔表面恭顺,暗地里却……”

    大臣们都凝重了神色。

    西汉文景时期削减诸侯封地和权力的措施。刘邦在逐步消灭异姓王的同时,曾大封自己的子弟为王,认为这是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屏藩朝廷。汉文帝继位后,为加强自己的地位,采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诸侯国析为几个小国,以图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但是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景帝继位后,中央****皇权与地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晁错建议削减王国的封地,限制他们的发展,逐渐加大中央直接管辖的地盘,加强中央对地的控制。景帝采纳了晁错这一“削藩”主张,景帝三年楚王刘戊违犯汉丧制,被罚削去东海一郡;赵王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私卖官爵,削去6县。

    晁错的“削藩策”激起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一些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吴王鼓吹说晁错侵夺诸侯之地,是为离间刘氏骨rou,危倾社稷,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串通胶西王昂、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举兵叛乱,形成东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景帝派先尉周亚夫率6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诛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

    景帝在变起仓卒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但吴王刘濞拒绝接受朝廷诏书,还宣布自立为“东帝”。战事继续进行。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他不救梁国所受到的吴楚军攻击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刘濞率败卒数千逃至长江以南的丹徒。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吴王濞被杀。楚王刘戊和参加反叛的诸王也因兵败自杀或被杀。历时三月的吴楚七国之乱遂被完全平定。此后,景帝免除了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削减了王国官吏,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税。

    本建朝以后,为保证大夏国祚绵长,亲自设计、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大臣有敢轻议者严惩不贷。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

    《史记·先史公自序》:“汉既谲谋,禽信於陈;越荆剽轻,乃封弟交为楚王,爰都彭城,以彊淮泗,为汉宗藩。”《宋书·五行志二》:“后中原大乱,宗蕃多绝,唯琅邪、汝南、西阳、南顿、彭城同至江表,而元帝嗣晋矣。”宋苏轼《赐皇伯祖宗晖已下罢散兴龙节道场香酒果口宣》:“卿等以义重宗藩,志存忠爱,先朝诞月,归命佛乘,迨兹法会之成,宜有分颁之宠。”清李渔《玉搔头·情试》:“目下宗藩跋扈,阉寺弄权,指日即有萧墙之变。”

    藩王,分镇全国各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边防线的几名“塞王”,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宗藩为“三忧”之一,多次上疏,先祖不允许有人要改变这项政策,甚至加以杀戮。

    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的形势成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难以入眠。建文帝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他还清晰地记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场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儿乃有今日!”这情景恰巧被先祖元看见了,责问棣怎敢如此无礼。建文帝急忙为棣开脱,但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从那时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宗藩问题了。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藩,当时的藩王多是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对建文帝造成严重威胁。燕王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元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橚,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棣。

    在削藩问题上,朝臣本来有着不同的意见。以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户部侍郎卓敬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张采用汉代“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议建文帝立即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认为很好,却没有去实行。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大臣坚决主张削藩,但在具体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无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建文帝并未意识到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打草惊蛇,燕王棣正发展势力,蓄势待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藩主要是针对燕王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先从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这样不仅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棣下手的时候,为时已晚,燕王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削藩就是削除藩王,平定祸乱乱一般都是朝廷用的,凡是有害于统治的都称之为祸乱,平定就是铲除或是安抚之意,也就是让祸乱不再威胁统治。

    苏轼曾撰文《晁错论》,在其中他曾指出关于削藩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时机、手段、用人。文长于深宫,又没有丰富的治国治军的经验,亲信的像黄子澄、齐泰、孝孺等人虽然忠心耿耿,但是大都是“不经用事”,不堪谋国之用。文帝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所以他的登基不是名不正言不顺,从大义名分的角度来说,暂时不存在问题。为什么“八王之乱”中,各藩王可以肆意起兵,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各路藩王都是“名不正而言不顺”。名分这在古代的中国社会十分重要其次,就是建文帝当时登基日浅,还不存在各种失德的行为,所以,没有给与诸藩以口实。藩王不管他是否有谋反的想法,但是在这么凌厉的攻势下,他被逼反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关于魏王和削藩的议论到此为止,在魏王没有下一步举乱动前,这些大臣们也说不出一二三来。唐玉一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抚摸着手腕上的镯子,另一手执棋,垂目看着棋盘,漂亮的眉头拧出一个小小的疙瘩,似乎在凝神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