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唐玉使用的是小巧腾挪的功夫,因为个子小小,所以躲闪更加敏捷。 那高个子擅长北腿的禁卫军大汉一面哈哈大笑着,一面和她对拼在一起,但是无论他使什么招数,都没有办法能够碰的着唐玉。 这倒让一旁看热闹的禁卫军们惊讶不已。 只见一道小小身影穿梭在那大汉身边,大汉拳脚不俗,更有强力的北腿攻势,若是躲闪不及被打一下子,骨折是肯定的,看那小孩子身材瘦小,也不知能不能撑住大汉一脚。 可是比斗半天,人们发现唐玉不仅没有落败,反而越战越勇,除了躲闪之外,甚至也能偶尔击出一拳了。 也就是说,她和那个大汉斗到现在,居然不分胜负。 禁军是专门保卫皇宫之,大约有四千人,最高统帅为禁军统领,又称万骑,下属个左右千骑长,每个千骑长下领个百骑长,至于普通禁军则统称飞骑,等级比一般士兵高上半等。这些士兵是轮流换防,轮到休息了便到东西南北四个期门宫中休息,故而他们又称期门军。 这些人,勋贵有之,武举考上来的寒门有之,但是奇妙的是,虽然世家子弟和寒门之间身份有差别,但彼此相处的居然还不错,这就不能不提到禁卫军中的一个人物了——有此人在,就像是能润滑车轴的润滑剂一样,让本来格格不入的各个阶层禁卫军融洽的合作在了一起。 唐玉就是来找这么一个人的。 她今天使用的,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闪躲腾挪功夫,而是随身书库里所记载的古武轻功。 轻功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真实存在的能力,并不能使体重变轻,却能大幅提高奔跑、跳跃能力、闪转腾挪能力,并可以站立或行动于不可承重的物体之上甚至运气提气借用轻小物体腾起于空中,属于武术的术类、功法;轻功练习方法繁琐辛苦,但却为历代武术家所重视。 轻功其实真实存在的,轻功也不是反重力的体现,因为任何物体包括人体在内,在任何状态下都受到万有引力作用,在地球上则表现为地心引力作用,即重力。不依靠反作用力而产生不受地心引力作用的效果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尚不可实现,电视中神化的轻功其实是小说家虚拟想象浮夸了轻功,误导了许多人认为轻功不存在,由于轻功如同气功一般是难以用文字解析的,这也是许多人不了解轻功的原因之一。 今世中各种“轻功表演“其实是利用一些技巧实现的,并非真的使人变轻。如踩鸡蛋是利用压力的均匀分布达到减小压强、最大限度地利用受力物体的承载能力而实现的;“水上漂“则是利用类似打水漂、四轮驱车行驶于水面的原理,在短时间内奔跑于水面数十米,不可能长时间或静止;而所谓“浮空术“则是魔术的障眼法,并不是真正的轻功。 今世中和“轻功“效果最相近的是腾挪运动,但是腾挪远不及轻功,腾挪者一般需要勘测地形丈量距离,且只能蹬墙一两脚,落地打滚缓冲;而轻功却不然,作为古代武术练习者的逃生技能,既不用勘测地形,甚至能在墙上踩上五六脚,落地也采用马步落地以继续战斗。近现代较出名的有武当轻功、少林轻功、自然门轻功。 轻功与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跳高、跳远形式相近而实质不同。现代的跳高、跳远,在起跳之前,一定要先奔跑鼓势,奋力而跳跃,猛起猛落,落地沉重,如石下坠。而轻功则不需要奔跑鼓势,只须两足一蹬,即可起高和跃远,其起如飞燕掠空,其落如蜻蜒点水,着瓦不响,落地无声。轻功与现代体育运动中跳高、跳远的不同,就在它“轻”和“稳”的特点。能“轻”和“稳”,全赖浮劲在身。曾记载,禅定寺旗幡竿上绳索断了,有沈光者口里衔着绳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事毕又透空而下,以掌拓地,倒行十余步,时人称为rou飞仙。沈光的绝顶功夫乃是苦练而得,即经过苦练轻功,体内充满浮劲,故透空而下则如鸟之翼。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地球上一切物体下坠,都是由于地心的吸引力。排除地心的吸引力,则可自由地上升下降。人体也大大地重于空气,以一般人的体质,难升墙上屋,就是从屋顶下坠,也难免折骨断筋。故人要排除地心吸力,必须有一种浮劲。古传内家轻功,以跌坐炼气,或早或晚行功,能将气自由提起与沉着,数年之后能起数丈之高,身轻如羽,墙壁可走,水面可行。内家轻功以吐纳打坐,炼气行功,其理玄妙,除有恒心苦练外,尚需有较高的悟性。除内家轻功外,古时习武之人练的轻功虽方法各异量归结起来,不外乎顶功和铁锡碑两种。所谓顶功,即垂手直立,用脚前掌向上跳,此练弹劲,不可屈膝,不可用拙力,多练则可增身体的汲取功,把体重提向顶部,不使下沉。此为顶功练法不如内家轻功之处,所谓铁锡碑,即用锡瓦铁衣附于身上,按一整套的程序练功。本来人身重于空气不知有多少倍,为何反加上许多重物而求身法的轻灵呢?这是因为,如果仅以自身的重量练功,开始固然不觉得沉重,但练久也不会觉得轻松。正如现代体育中的跳高、跳远运动,经过刻苦锻炼,成绩虽能逐渐提高,但却达不到轻的境界。所以轻功练法,必须先在体重之外又加上各种重往返,这样一开始就感到很沉重,但经过艰苦锻炼,就会逐渐适应而不觉沉重。 古时传下的轻功,以顶功和铁锡碑的习练较为普遍,有章可循,稳实可学。身体健康的青年人,若掌握其功法,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都可成功。除了武林中普通习练的轻功功法之外,历史上各家各派尚有多种更为隐秘的轻身功夫。其练法不一,其功境也深不可测。 一旦去旧附加的身外重物,自然就顿感十分轻,行走奔跳也会非常的舒适和迅疾。轻功练成之后,窜上纵下如飞菩落叶,在平地行走,则步履轻疾,不扬微尘。只要脚下有一点凭借之物,借得些微承受力,就可履其上如平地。古时相传的草上飞、雪上飘、水面飞行等,皆是仅凭微小的借力。若脚下全无凭借,铁锡碑功功夫练得再高深,也难凌空而行。练顶功和铁锡碑者,在运用轻功之时,一方面须将内气运至头顶,使全身重量都提到上部,这样只要脚下稍有凭借也可行于其上。另上方面行动又要求迅疾,使其势连绵不断,若稍一迟缓,则气不吸力,力自下沉,力下沉则身体复重如常了。习练轻功,必先看有无条件,就顶功和铁锡碑而言非常重视年龄、体质和毅力。练功习武最好从孩童之时就开始,往昔习武世家,小孩在几岁时,父兄即督促其练功,更有甚者,婴儿在襁褓之中,父母即为其按摩槌捏,即所谓胎骨功。五六岁的儿童心无杂念,意志专一,心境犹如碧空清澄朗澈,此时教之练功,心专而易成。又因儿童筋骨柔软,动作灵活,对各种架式模仿能力强,入手快,见功迅速。学习轻功,特别是习练顶和铁锡碑,年龄非常关键,俗谚“童体练轻功,一直往上冲;成人练轻功,总是不成功。”一般轻功从10周岁左右开始最合适,过早则筋骨未固,易致伤损,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过迟则筋胃“老化”,不仅练功太过艰难,用铁锡碑更易损伤。 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健康,无疾病,还要求身体动作轻灵,因起高跃远,无不以轻为功,而身躯肥硕的人,由于体质条件所限,纵使苦练,也难望大成,当然,内家轻功也有些殊胜的练法,身躯壮大亦可成功 在毅力上,习练轻功要有超出常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练习轻功,自始至终,至少要10年左右的时间,其中之艰难困苦,非常人所能忍受,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不可能练成功的。正因为条件之严,练功之苦,故轻功习之者少而成之者更少。练习轻功需要很多用具、设施。如木桩、弓房、跳台、铁衣、铅瓦、铁鞋、跑板、护踝。用砖砌成长方形的台身,其规格一般为长5尺,宽3尺,又用同样大小的木板制成台面,盖于砖上,板下四周有约1尺长的边,刚好套在砖台之上,使练功者跳上时不致动摇。初练时高3尺,以后逐渐加高。跳台的另一种制法是做一木架,四脚埋入土中使其牢固,架上铺以木板。台前可挖一沙潭作为起跳点。习轻功之前,宜先练基础功——丹田内功。现在的人,身体虽强弱各异,但若未经过气功锻炼,大多上焦满蚀,下焦虚陷,气机紊乱,意气不和。丹田内功就是以特定的方法锻炼人身三宝精、气、神,使百脉通畅,丹田之气充盈。晋代许逊在中云:“气若功成,筋骨和柔,百关调畅。”丹田内功性命双修,这里为轻功基础,修好命功阶段。调息,先缓慢地呼出三口气,边呼气边意想着将体内毒素、浊气由全身毛孔放出。然后再做吸气,边吸气边意想干净、清新的宇宙精华之气由百会xue往下流过膻中而至丹田,再意想此精华之气慢慢地滋润全身,全身干净、透明。双眼平视,似看到千里之外的光景,即使在黑暗的屋里,也要做这样的观想。如此片刻,目光逐渐移近,垂帘回光,返照祖窍,下观鼻尖,似将千里之光收至目前。此时闭口,鼻呼鼻吸,舌抵上颚,摒除杂念,将千里之光随双目下注丹田,实则以先天之性光下照丹田,并轻轻意守丹田,凝神寂照,神归照临之所,即是真气凝集之处。似守非守,勿忘勿助。收功之时,不可骤然睁奶离去无意想浊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同时观想宇宙之真气清新、洁净有如甘露从头顶流贯全身洗髓,洗入地下。如此三遍,才慢慢地睁开眼睛,然后可做些自我按再缓步行步数分钟,结束练功。曰:“以气摄精谓之药,以心炼念谓之火。”火,实际上就是指意念,意念的运用,或叫神,或叫我之真意。曰:“火者社也,……皆我之真意。”火候,指的就是炼丹中用火的掌握。曰:“金丹全赖以火候修持而成。火者,修持之功力,候者,修持之次序,采药须知迟早,炼药须知时节。”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讲,火候实际上就是指用神来调息。但火候之法度,实难掌握。其中谈得最多的是文火和武火,中云:“盖静坐之时,用脑中元神,所谓文火也。采阳生时,用心中识神,所谓武火也。由斯而论,静坐之时用文火,当名为凝神照气xue至采阳生时用武火,言可谓凝神入气xue。”元神无意,火起犹温,识神意到,故火起甚烈,对于火候的一般规律,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云:“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练功之时,主要就是调起火力,念不可起,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散则火冷。练功中,前半段用武,但又不可故意加重意念呼吸,必须注意武火是在练功过程中形成的;火起之后,则勿忘勿助,自然无为,以文火温养之。练功火候,历来全凭师傅指点,或自己在功中去摸索、领悟,逐步把握其中的要决。道家丹鼎门有“八字火诀”:“似是乃是,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