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9章 衣锦还乡
“陛下,赵王已经进入关中。” 汉京,北宫长乐宫中,李世民一身道袍,跪坐在太上老君的像前,手捧着一卷道德经。闻言,只是点点头。 王承恩躬着身子继续小声禀报道,“太子日前已经颁诏,正式增加了封臣领地兵额并增加诸侯领地税赋收入为一半。御前会议上,三院宰辅大多同意。中书‘门’下也已经用过印!” “谁同意,谁反对?” 老君像前,李世民终于开了口。 “长孙相国与魏相国反对。” “只有两人反对吗?”李世民似喃喃自语,然后又问,“还有呢?” “还有,中书令房相目前向太子辞相,说已任满两任十年。” 王承恩瞧了瞧皇帝,见皇帝又闭了眼睛,便继续道,“太子已经改任房相为‘门’下省‘侍’中。” “嗯。”李世民轻轻嗯了一声,示意他继续。 “殿下御前会议上任命长孙相国为中书令,马周改任尚书令。” “高相呢?” “高相以年老为由乞骸骨致仕归乡,殿下挽留三次后已经接受高相辞呈。” “还有,杨相也正式提出了辞呈,请求致仕归乡。太子殿下照例挽留之后,也接受其致仕。” 尚书令高士廉和尚书右仆‘射’杨恭仁一起辞职,朝中又少了两位老臣。 长孙无忌为中书令、房玄龄为‘侍’中、马周为尚书令、魏征为翰林院承旨学士、李靖任枢密使。 朝廷的三院,长官也又换了人。 “陛下,中枢新出了一项制度,枢密院枢密使、南北衙诸帅、兵部尚书、五军大都督,此诸职,皆须由武将担任,且必须是由有赫赫战功之武将担任。而三省以及翰林院诸相,则必须有地方州县主官经历,且在三省六部任过‘侍’郎、尚书职方能担任。” 李世民听到这里眉头皱了皱。 当初他设立枢密院的时候,规定是枢密使、兵部尚书这几个职位,必须是由文官担任。是由武转文的文臣担任。 而现在,太子监国,却改了这条。改成朝廷的同军事国衔的这九位宰辅,必须都是武职,而且还得是那种统过兵打过仗立下过赫赫战功的武将。 这一条,使得以后朝廷三院二十七个宰辅中,有三分之一是高级武将。武人没有文臣多,但在御前会议上,他们也会有一席之地。 而十八个文相,也有了详细的规定,不但有一个职位只能连任两任十年,而且还增加了必须得有地方州县正官经历,还得有中央省部‘侍’郎尚书的经历。 这让宰相之职,变得更难取得。 想如过去一样以低官拜相,难。 “这些是谁提议的” 宰辅职位设立任期,五年一任,最多两年,李世民认为能接受,避免宰相长期占据相位,产生权相。但前面的那些地方州县正官职经历,还要省部‘侍’郎尚书经历,就限制极严了。 好在大唐是群相制,房玄龄当满了十年中书令,还可以改任‘侍’中。 虽然这样有些别扭,但李世民倒也觉得这还是有必要的。 “回陛下,这些都是太子亲自提议的。” 李世民摇摇头,他不觉得承乾能想到这些,他觉得这些应当是李超的提议。 “还有什么消息?” 自从太子大婚之后,李世民已经深居长乐宫中不出,他甚至在宫里建了一座道观,每日大多时间在这殿里道君面前诵读经书。 皇帝除了王承恩,不见任何外面的人。 “朝廷正在调整天下各道州县区划,比如山南道将拆分为河北道与汉中道。天下的州,将会被再‘精’简裁并为二百州左右,县也将裁并到一千个左右。诸侯们的领地将不再划在朝廷的各道辖内,而是单列为诸侯领地。” 调整行政区划,‘精’简州县,李世民倒也觉得算是承乾朝廷的一项不错的新政。 朝廷的辽北道、山北道、岭西道、西海道、大夏道、贵霜道等被罢撤,那些现在统统为大唐的诸侯领地。 王承恩站在那里,一件件一桩桩的向皇帝汇报着如今朝廷里的最新动态。 许久之后,李世民挥手。 王承恩躬身退下。 独自一人跪坐在那里,李世民沉思了好一会,最后又拿起经卷,继续看了起来。 过了秦岭分水岭,便是关中,李超还不知道的是,朝廷的最新区划上,已经把关中道改为陕西道,陕州以西地区。 十里长的轨道,使得这个翻越变的很简单,这处山口很平坦,也不高。 家里的一群小孩子们对于几匹马能拉动一长串的车厢非常好奇,李超也满足了他们,坐着轨道马车走过了这段路。 这里本来也就有专‘门’往来两边河口码头的客车,有那种两层的车厢,一车就能拉好几十人,而且有好几节车厢。 李超抱着八岁的十一郎李琮坐在上层,还能看风景。 十里路其实并不算远,不过往来这里的都是客商旅人,带着不少行礼,下了船后,直接坐这车也方便省力。而且这种马车多,一会一趟,还便宜。比起单独租车租骡子什么的,便宜的不是一点半点。 李琮坐在上层车厢,周边都是开阔的,感觉非常新奇,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 马车开动,坐在上面其实‘挺’舒适的。轨道马车比普通的马车要舒适的多,起码没那么震,行驶的非常平稳。车厢也空间大,十里地,看着两边的风景,很快也就到了。 下车,就是灞水的河边码头。 灞水已经重新疏通过,河上还设了船闸斗级,使得水位可以通航。只不过每到一处船闸,过闸时没那么便利就是,得排队过闸,这跟后世船过三峡一样,只不过比那要简单的多。 幸好朝廷没有趁机在这些船闸处设收费站,要不然,排队要定税收税要检查,那就不知道要耽误多少时间了。 这边的码头,也是一座很繁华的商镇。 人来人往,旅店、饭馆、茶楼、酒店,各种商铺应有尽有。 不时能看到腰间带剑的读书人,身着白‘色’儒衫经过。 走丹灞道,不需要再经蓝田关,直接在这里坐船顺灞水可以直抵渭河。
“终于回到关中了。” 老爹站在码头边,看着那条灞河,无尽感慨。这条灞河发源秦岭,会流经蓝田县,经过灞上东沿,然后在长安东面汇入渭河。 对于这条河,老爹是很熟悉的,虽然张家沟是在灞上的西沿,靠近的是产河。 “嗯,终于回来了。” 近乡情怯。 李超也莫名的生起这么一种感觉,好像游子飘泊在外久了,好像灞上真的成了他的家乡。 上次离开是什么时候,好像是十年前了。 他为汉京营造使,还是山南道宣抚使、襄、邓刺史。他为朝廷迁都打前锋,也为大唐的大灾荒筹措粮草。 自那出来后,他就没回去过了。 自己也都成了一个中年人了。 李超一行一出现在这边,立即有人就来迎接了。 “老师,终于等到你们了。” 右军大都督、绛郡王苏定方赶上前来,他的身边是西京留守、巴郡王屈突通,这两位的衙‘门’都在长安,算是文武搭档。 另外陕西道宣抚使、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京兆府尹等一群陕西道的高官也都来了。 李超的身份地位,本就足以让他们全力接待的,何况李超这次来还挂了一个巡抚之衔。大唐的巡抚只有两个人当过,一个是太子承乾,当初巡抚岭南。第二个就是赵王了,巡抚关陇河朔青藏西域,这可是巡抚七道啊。 巡抚虽是临时差使,但却是钦差大臣,有纠察地方官吏大权。要是他们怠慢了,李超到时一句话,说不定他们都要降职免官。 “大家何必这么客气,我这次来,也就是回家看看,巡抚、钦差这些,大家也不用当真。”李超笑着说道。 “赵王可不能这样说,你可是财神爷啊,我们陕西听说赵王西巡,第一站就是关中,我们可是非常高兴。还想借借赵王的风,看能不能给我们陕西发展发展地方民生经济。” 长安的官员,如今是以西京留守为首,苏定方这个大都督管的是军,不是一个系统的。留守之下是宣抚使,然后是本道的三司使,再才是长安所在的京兆府尹。 当官也是要考核的,所谓一年一小考,两年一中考,三年一大考。考不合格可是很麻烦的,若是小考不过,要在吏部留下坏评。若中考不过,就要降职,若是大考不过,甚至可能被免官。 而做为地方官,考核都是有硬标准的,如今最重要的几条,还是地方安定和民生经济。这两样是重中之重,这些年,关中虽从国都变成了陪都,但还是很安稳的,现在大家比的还是搞活民生经济的本事。 自己辖下有多少工坊,一年创工商税收多少,都不容易。想和过去一样,当个糊涂官,几乎不可能。 李超一入关中,长安的高官们就组团来了,就想着让李超给关中搞点大项目。 看着他们那副认真的样子,李超不由的哈哈大笑,嗯,如今的大唐地方官还是‘挺’有上进心的嘛。 “先回灞上再说!”李超心情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