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唐朝好地主在线阅读 - 第1125章 势利的蛮子

第1125章 势利的蛮子

    第一家农具店在钦州率先WWw..lā

    开业当天,太子承乾、越王李超都亲自出席开业式,并为农具店剪彩揭牌,钦州地方官员都前来恭贺。

    这一超规格的开业仪式,也是引得无数人前来观看。

    这家店坐落在钦州的西城,因为钦州三城规划的地方本就足够大,因此这家店直接圈了一大片地,将几家店面连成一成,采用前店后仓模式。店面也修的比较大气,远远的就能看到占了一大片地方的李记农具店钦州分店。

    这家店也普通的店铺有着极大区别的是,就是这店面大,一进去,里面是一排排的货架,架着一架架的农具。

    南方最常用的农具犁、耙、耖,以及还有两头翘起如小船,专门用来拔秧和插秧的工具。此外用于灌水提水的水车,用来扬谷的风车,此外,镰刀、锄头、铲、镐、锹等一应工具应有尽有。

    燃放鞭炮、焰火,剪彩揭牌,农具店就算是正式开业了。

    众商人地主们争相踊入店中,一跨进店门,就被那摆成一个方阵似的曲辕犁阵给吓到了。一架架曲辕犁,比起岭南人用的犁,小了许多,短了许多。

    更让他们震惊的,还是那些犁具上的犁铲。

    闪着青色幽芒的犁铲,不是传统犁具是那小小的一个犁角,而是一大块犁铲。

    “天啊,难道那是铁制的?”

    “这么一大块都是铁制的?那这犁得多贵?”

    一个汉人豪族走过去弯下腰,伸手摸着犁头。片刻后,他的脸上充满惊骇之色“这真的是铁的,而且是上等的铁料,是钢料!”

    这人的话,引起其它人的惊呼。

    “不可能,这么大块,用铁就不得了了,还用钢?”

    可当其它人低头仔细打探摸拭后,终于也确认出,这犁果然就是钢铁犁具。

    一位穿着灰衣的年轻伙计笑着迎了上来。

    “诸位客官,这是大唐中原地区最新式最先进的曲辕犁,这犁以一牛拉犁超过过去的犁具两牛拉犁,而且深浅随意,十分方便,一头牛拉犁深耕,也轻松自如。”说到这里,伙计笑着又道,“而且你们知道这犁是谁发明的吗?”

    “我听说是越王发明的?”一人道。

    “没错,说来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当年越王也还是长安灞上耕读,他亲手研制出了此犁然后献于朝廷,还因此得到了一个爵位赏赐。”

    伙计说到后面,干脆提来了一把刀。

    一把横刀,这不是原来的夹钢宿铁刀,而是采用李记钢铁厂的钢材直接打造的唐刀,用的是特制钢,比起原来夹钢法打造的刀,这种新式钢刀更锋利也更坚韧,堪称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刀。

    伙计拿着刀在犁头上一下一下的砍着。

    铛铛铛的响着,声音清脆,但犁头并没损坏。

    “刀都砍不坏,更不怕石头了。”

    一群人都点头。

    过去的犁头虽是铁的,但只是一个中空的小犁头,套在犁铲上,比较薄,也比较脆,如果犁田时,遇到石头,可能就碎裂。

    犁头断一次,还得拿回去重新修补,可是极大的损失。

    而现在这犁头,居然如此结实。

    “这犁多少钱?”一人已经双眼放光了。

    伙计报出了一个价格。

    众人皆惊。

    不过他们惊的不是价格太高,而是太低了。这价,比过去的犁头怎么还便宜?

    伙计笑着称这是朝廷和李记给岭南百姓的福利。

    众人纷纷称叹。

    不过李记也不做无本的声音,虽然他们在岭南卖农具,确实会有一些官府的补贴,但那点补贴又不多,更多的还是官府对他们有减免税收的优惠。

    不过就算不免税他们也不亏的,过去的犁具多是手工生产,小作坊式。而如今李记的这些犁具,都是大工厂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不论是材料成本还是人工成本,都大大降低。

    一把曲辕犁,最贵重的也正是这个钢铁犁头,其余的都是木制。李记采用的是零配件标准化生产,因此每个配件都是批量生产,最后运输发到店里组装。

    其次,曲辕犁是店里的物价商品,放在最前面,也是用来吸引客户的。其它的各种农具价格,还是没有这么便宜的。

    这种物价商品吸引客人的方式,也是一种比较高明的营销方式了。

    果然,等确认价格无误后,那些人纷纷开始要求下单,而且不是买一架两架,都是几十甚至上百架的买。

    有一个俚酋更是一开口就要三百架。

    有一个汉人豪首更是直接要订一千架。

    那人已经不是自己用了,他是看到这犁的优势和价廉,准备自己买回去售卖。

    “大家不要挤,我们这里有充足的现货,大家都能买到,今天每人限买一架,但可以下订单订购,早订早供货。”

    水车、翻车、筒车、井车,石碾、石磨,甚至是水碾、水磨,马车等等大批的工具,都受到了抢订。

    实在是因为那些样品摆在那里太精美了,而且十分好用,偏偏价格却低的让人不敢相信。

    岭南的汉豪和俚酋都跟捡到宝一样,拼命的下订单,甚至直接先把货款给货了,不是付订金而是把全款付了,现款结账,直接挥着大把的宝钞先付了钱。

    承乾和李超坐在农具店的二楼喝茶。

    “看来农具店深受欢迎。”

    “那是自然,工具代表的是生产力,岭南这个地方,虽不如中原平原辽阔,但胜在气候好,一年两熟三熟都可以,而且雨水充沛,种植水稻条件优越。配合如今朝廷培育优化的占城稻,加上中原先进的耕种技术,兼之这些优良的农具,岭南的粮食亩产可不是翻倍,那是起码比他们过去翻上四五倍都可能,好的水田,一年两熟收四五石,甚至是五六石都不是问题。想想看,如今广州、交州等港口,中原的商人们可是长期大量收购粮食,一船船运往中原的。”

    “粮食是一宗稳定的生意,粮食产量大增,这些人当然也就赚的更多。”

    无利不起早。

    “不出十年,岭南三广地区,将成为朝廷新的粮仓,这里会成为大米的产区,每年能为中原提供无数粮食供应。有这三广粮区,那么朝廷几百年内都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

    事实上朝廷如今新增的产粮区,可不仅仅是一个广东广西广南,还有海南岛、琉求两座大岛,这也是能开发为粮区的。还有辽南,还有河套、辽西,这些地方可都是能产粮的地方。

    一个河套,就能比的上关中平原了。

    大唐人口众多,但也才五千余万人口,其疆域现在已经不比后世的明清时少了。可晚明时据说人口高峰有两亿,清时更高达四亿。

    哪怕这些数据不是那么准确,但明清之时人口数量确实远超汉唐。地盘没变大,人口却翻了许多倍,用什么养活这些人口的?

    湖广开发、岭南开发,这些都可以算的上是重中之重。再加上就是耕种技术的提升,两熟、轮种,精耕细作,都大大提升了粮食亩产量。

    粮食产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级人口大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粮食保障,也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

    如果朝廷能有三年存粮,就不惧灾害。如果百姓也有了三年存粮,那天下安稳。

    如果朝廷和百姓都有了九年存粮,那就真的进入了太平盛世。

    朝廷低价售卖新式农具,朝廷免费派人指导岭南人先进的农耕技术!

    李超的这些新政令,在岭南刮起了一股旋风。

    连许多山里的俚獠蛮子们,都惊闻了。

    “朝廷比起过去冯宁几家好多了,他们只想让我们入籍纳税服役当兵。可看看人家大唐朝廷,自他们来了后,我们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山里的东西拿到山下,就能卖到很多钱。而我们也能用上汉人的许多精美商品了。”

    “对啊,甚至咱们的地都涨了好几倍了,随便拿出点地卖给那些汉人,就大赚一笔。”

    “可不是,汉人的那宝钞也好用。”

    “我更喜欢他们的铜钱,金银币也精美。”

    说着说着,这寨子里的一群人话题就不由的跑偏了。

    “还是跟着大唐好,日子更好过!”大家得出一致的结论。

    垌主坐在火堆边上,皱眉沉思着。

    良久,他才开口,“可冼家派人过来,想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出兵,冼家过去对我们多有帮助,我们欠他们人情。”

    “垌主,一码归一码啊。冼家这个时候起兵,这不是拉我们去送死吗?那冯家都归附了朝廷,冯盎还做着钦州刺史呢,怎么没见他反啊。之前宁家冯家起兵,冼家来联络我们,要我们出兵,我们已经出兵响应过了。”

    “对,那人情我们都已经还过了。”

    “不能跟着冼家起兵,咱们打不过大唐的。”

    “现在的日子多好啊,还瞎折腾什么?”

    火边上,围成一群的垌中各家族长们都纷纷表示反对。他们虽生活在山里,可不表示他们就不懂形势利害。

    谁都知道,如今岭南的天,那是大唐的天,冯冼两家,已经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