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宋扬天下在线阅读 - 第五十九章 隆中问

第五十九章 隆中问

    朝堂上问计百官,但赵祯并未说出东京粮食危机的真相。

    只是对外宣称,汴河水位下降,不利于漕船运输,让众臣思考应对解决之法。

    舟行水上,水浅则船只搁浅,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也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想要解决,就只能是往运河里注水。

    注水无非是两条路,一条是老天爷给面子,下场大雨补水;另一条则是从附近的河流里引水。

    可是近乎半年的少雨干旱之后,即便不考虑引水工程旷日持久,是否可行,单单是水源都让人无可奈何。

    除了汴、蔡等四条大河之外,东京附近的大河似乎只有黄河,但引黄河水……俨然是不大现实的。

    一来是如今黄河水位也很低,二来黄河泥沙太重,大水之后运河必定严重淤塞,完全是饮鸩止渴,甚至可能导致情况更为严重,清淤将会是个格外艰难的过程,反而误了大事。

    所以……

    在官员们看来,似乎唯一的办法只有祈雨!

    这一点皇帝赵祯已经在做了,鉴于干旱的世间比较长,此次求雨不是在惯常的,卫国长公主清修的会灵观,而是选在了相国寺。

    相国寺乃是东京城中第一大寺庙,佛门重地,皇帝选在此求雨,足可见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至于百官,似乎暂无解决之法。

    有的官员是精明之人,看出了此事非同寻常,省的事情的严重性,不敢在外乱说,也想为官家分忧,可惜苦思良久并无对策。

    也有人回家之后掩盖事实,变着法向幕僚或者近亲问计,可惜暂时也没有什么靠谱的法子。

    如此一来,赵祯显然有些许郁闷。

    偏生这件事乃是朝廷一等一的机密,只有宰执大臣和一些关键人物知晓,身为皇帝其中为难和惆怅更加难以对外人言说。

    赵祯虽然不说,但别人未必看不出来。

    尤其是同床共枕,心思细腻的枕边人,张美人能够清楚感受到,赵祯来探望自己时的心不在焉和满腹愁绪。

    即便赵祯自己觉得掩饰的很好,但是在和他相处时间最长,最熟悉的她的张美人面前,这些无所遁形。

    皇帝到底在担心什么,打听到是很容易的,曹皇后做得到,张美人也做得到。

    运河水浅,船只难行?

    皇帝陛下在担心这件事,朝廷官员似乎对此束手无策,据说陛下要亲自斋戒去相国寺祈雨,还特意告诉自己可能有几日无法过来。

    这件事到底是什么缘故?张美人不知道,她只知道这件事格外严重。只要顺利解决,必定是大功一件。

    这件功劳……

    自己肯定是无能为力的,河工漕运的事情女人家哪里懂,何况如今怀着身孕是最忌讳费心思的。

    可如果这件事是张家人想到了法子,为皇帝解了危难麻烦,结果会怎么样呢?

    自己本来就比皇后的家世差很多,听说最近皇后的堂兄前去平叛,回来又将是战功赫赫,曹家的声望必定更胜往昔。

    如此一来,自己和曹皇后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这是张美人完全不希望看到的局面。所以自己的娘家人必须要尽可崛起,只有显露才能,立下功劳,皇帝才有机会看在自己的份上提拔他们。

    所以张美人悄无声息地给娘家送了一封信,让娘家人想办法寻求解决之道。

    张美人的伯父和父亲,张尧卿、张尧佐兄弟接到消息,也有些犯难了,这件事他们隐约有听说。

    但之前并未放在心上,直到看到女儿的信函,兄弟俩才清楚地认识到这件事非同一般。

    可是汴河水位这一难题,皇帝、宰执大臣和工部的诸多工匠都无可奈何,岂是自己可以解决的?

    “如今看陛下的意思,似乎朝廷暂时无人有解决之法,所以才集思广益的。”

    “是啊,集思广益……我们也派人去民间寻找,说不定能有聪明之人想到办法,然后我们重金求得……”

    “此法可行!”张尧佐点头道:“我会派人前去城中寻访些许聪慧智者,看是否有巧妙法子……而且还得赶在朝廷和其他人找到之前。”

    张尧卿道:“嗯,我会吩咐希甫他们,四门馆中竟是些许少年英才,没准就有奇思妙法。”

    “兄长所言极是,这是个好主意,但愿能找到此法,也好为娘娘平添臂助。”

    张尧佐没什么本事,所以心底时常愧疚,不能给女儿足够的臂助,如今有这样的机会,自然格外重视。

    ……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朝廷问计百官自有风吹草动,何况民间也有不少明眼人,总能察觉异样。

    汴河水浅,已经没有多少大船通航,码头上的帮工们大多闲着,只要稍微看上几眼,就能发现这些异常。

    这件事意味着什么?或可能意味着什么呢?

    汴河畔,正对刘家铺子的那间酒楼上,竹帘之后的一双眼睛散发出深邃的光芒,然后转身奋笔疾书。

    很快一封书信送到了数百里之外,那里有座城叫南阳,附近有个地方叫隆中。

    “没错,就是这里,诸葛孔明当年就是在此初见接刘备,留下隆中对的。”一个羽扇纶巾的青年人看着遗迹早已不见,独留荒野的隆中,感慨良多。

    “此处似乎还叫卧龙岗,那诸葛孔明虽然才智卓绝,但明明只是一个谋臣,称之为卧龙似乎有些过了。”

    说话之人是个高大的男子,正是那日在站在汴河畔酒楼上,窥视刘家铺子的昙爷。

    “卧龙……”不知为何,羽扇纶巾的男子听到这个词,不由自主扯了扯嘴角,表情有些古怪,但什么也没说。

    “公子,属下无能,汴梁的事情本能办妥……”

    “罢了,不凑巧而已,地方还在那,往后总会有办法的。”

    “谢公子宽恕!”昙爷轻声道:“今日有消息传来,邵冲曾往许州试探,但被王举正所阻,眼下该往何处呢?”

    “何处去?”羽扇纶巾的男子轻吟片刻,恰在此时有亲信来报:“汴梁急报。”

    男子打开看过之后,哼哼笑道:“去哪,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