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菩萨慈悲
悟空、八戒和沙僧见了金毛狮子,不约而同都对金毛狮子精怒目而视。悟空更是纵身跃至空中,指着金毛狮怪对观世音菩萨说道:“菩萨,这头金毛狮怪刚刚害的我们兄弟好苦啊!他怎会和你们在一起?” “金毛狮已被我收服。我见其颇有能耐,便欲将其带回紫竹林做我的坐骑。”菩萨道。 “菩萨公私不分,不如让我老孙将他一棒打死干净!”悟空张嘴吐出金箍棒,握在手中叫道。 (后金毛狮王被悟行救出,与刑天等数十万魔邪攻上南天门,终被上天勤王的悟空打死) “孙大圣,打一个已经愿意弃恶从善的狮精,算是佛门弟子的作为吗?”小龙女冲悟空笑吟吟地说道。 “这……”悟空伸手挠了挠耳朵,本欲反驳几句,可看了一眼小龙女的盈盈笑脸后,竟是将金箍棒收了起来。 菩萨步下祥云,与龙尊敖钦见礼。唐僧、八戒、沙僧和青、白二蛇女,也都迎上前来向菩萨施礼。 敖钦手指金毛狮王向菩萨问道:“此狮是洪荒猛兽,有兄弟两个,刚刚老龙因救小儿心切,顾不得处置二狮,又不愿伤他性命,就随手把二狮抛往天边,菩萨又是如何将其收服” 却说这日,观世音菩萨正在南海紫竹林给众弟子讲经,熊猫护法上前施礼,对菩萨说道:“师尊,弟子有一事不明:刚刚师尊讲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不报,天必有失’时,弟子却想到师父贵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感闻世间之音而有求必应。好人、善人祈求师尊保佑、赐福,师尊闻之,定会以无量慈悲之心施法救助。若是一些居心不良的恶人祈求非份之福,我师闻之,是应也不应?若应,我师就是名符其实的‘有求必应’灵感观世音。可如此一来,恶人得到了保佑,‘恶有恶报’也就无从说起;若不应,岂不与我师‘有求必应’之名不符?” 众弟子听了熊猫护法如此大胆的问题,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把目光注视着端坐在莲花座上的观世音菩萨,看菩萨如何回答。其实众弟子心中都曾有过这样的疑惑,只是从未敢提起过。 “问的好。”观世音菩萨冲熊猫神微微点头,睿智的目光扫过神情格外认真的众弟子,从容说道:“为师既然被称为‘有求必应’观世音,定是能感闻世人之音而有求必应。你们既然想知道为师是如何惩恶扬善,处理这类居心叵测的祷告,为师这就举两个例子,但愿你们听后能受到启发。” 菩萨微微一笑道:“一次一个信徒向为师祷告,他首先感谢为师保佑他,膝下儿女双全,然后又向为师许愿,祈求为师保佑他找一个,比他年轻三十年的贤淑女人做小老婆……” 言到此处,菩萨有意停顿下来,环视了一眼座下全神贯注盯着自己的众弟子,才又接着缓缓说道:“原因是这个信徒近年发了些财,开始嫌弃结发妻子人老珠黄,起了休妻纳妾的恶念。为师听了他的祷告,初也为难:若依了此人的非份之想,有违吾心;若不应,又与为师‘有求必应’之名不符。心知此人居心不良,为师还是答应了他的祈求。” 菩萨说到这里,见座下众弟子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最后一个个将疑惑不解的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熊猫护法更是向自己不解地问道:“师父,你即知此人居心不良,为何还要应了他的祈求?师父如此作为,岂不是遂了此人心愿?与我佛门‘惩恶扬善’的宗旨相违背” “阿弥陀佛,修行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此人心性不善,为师岂能助他妄图不良?”菩萨冲熊猫护法微微一笑道,“为师算了那人年纪,想不到他竟是个寿星翁,可享一百零八岁。为师又算他发妻年纪,至七十八岁方寿终正寝,也算长寿。当时其人五十有四,与妻同岁,时年刚过半生,前半生善恶相抵,后半生将是行善没有作恶的多。于是为师决心改他因果,差哼、哈二神将为师意图送达幽冥地府。因此时幽冥地府已属佛、道共管,为师要求阎王将此人从五十四至八十四之间的阳寿划掉,如此,就成全了他的祈求。此人结束祷告,回到家中,家中正在担心被丈夫休掉的妻子惊奇的发现,她丈夫出门半日,回来时竟变成了八十四岁的老翁模样,竟比自己整整大了三十岁。此后,此人再不提休妻之事,夫妻二人白头偕老,走完一生。”
“呵呵呵,师父,你这样也算是应了人家的愿呀?呵呵呵……”菩萨说完,座下众弟子竟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菩萨接着缓缓说道:“禅理佛法,抑恶扬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固善始发。人行恶事,总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岂不知我们就住在他们的良心上。他们的所思所为,哪一件我们都没有给他们漏记,将来因果报应时,他们终须要加倍偿还。” “说的好!师父说的好!”众弟子都赞道。 示意众弟子安静下来,菩萨继续说道:“下面说的信徒,是一个在人间勾结官府、土匪,坏事做尽的大恶人。其人财大气粗,常慷慨捐赠佛事,却不明心性本善,佛性本有的道理。他向为师祷告说,只要为师保佑他多活三十年,他将捐巨资为为师修建一座禅院。为师知他贪图yin逸,不肯顿见佛性,岂能被他收买?心想:若此人多活三十年,人世间不知会有多少人因他的长寿而受到他的欺凌。虽说恶有恶报,他死后自会有地府清算他阳间的罪恶,但让他这样作恶的人长寿,却是为师不能容忍。可为师听到了他的祷告,又不能不应,阿弥陀佛,为师同样答应了他的祈求。” 菩萨环视众弟子,见众弟子都安静地看着自己,目光中充满了急欲了解此事结果的期待。 此刻,菩萨座下的这些弟子们,一个个都安静地看着菩萨,相信以师父的智慧,一定有妙法抑恶扬善,且又不违自己“有求必应”之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