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晚唐逆流在线阅读 - 第202章 麒麟山书院

第202章 麒麟山书院

    “蒸汽动力炮是个什么鬼?!”

    “呃……黄火药不是一直没有研制出来嘛,搞出传统的大炮还要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蒸汽机已经很有进展了,所以我想设计一款通过高压蒸汽来发射炮弹的神器,据我初步论证,射程至少是抛石机的三倍。可以对敌实行超远距离打击,一旦成功了……”

    “不通过。你先把最基础的蒸汽机给我弄出来再说。这个‘自动力单轴双轮车’又是什么东西?”

    “嘿嘿,就是自行车嘛。”

    “搞个自行车你要用我三万贯?!”

    “两万贯也差不多……”

    “就给你两万贯。”

    “多谢使家慷慨解囊!在这个时代,能遇上像您这样重视科技发展的诸侯,真是小生三生有幸呀!使家您再看看下一项。”

    “什么下一项?一共就给你两万贯,我不管你用来搞什么,最后拿东西跟我说话,别给我列这种不切实际的单子!我不需要画饼,我要实物!”

    “九哥,你这不是打发要饭花子呢么,你说你赚了那么多钱,不往科技发展上面投,打算留着干啥呀?难道你要办全民免费医疗啊?”

    “我要办教育。”

    “啥?!”

    “我要成立一个书院。一会就去城南的麒麟山选址。你要没什么事,就陪我去走走吧。”

    “我不去!署里多少新样等着我去验收呢!我可没时间跟你这大闲人游山玩水!洪小兵,我们走!”

    望着李暮气鼓鼓的背影,张寻无奈的摇了摇头。这小子,想法不少,可大多不切实际。什么蒸汽动力炮就不提了,还要搞什么高炉炼铁。高炉炼铁的优势在于什么?在于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可以24小时昼夜不停的产出生铁。但现在哪有那么多铁矿给他炼?又哪有那么多煤炭去烧?即便两样都备齐了,又哪有那么大的钢铁需求?炼出的生铁很脆,不能做兵器。要想造刀剑,还得人工锻造成钢,生产效率马上就又下降到唐朝水平了……

    在唐代攀科技,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否则不过是空中楼阁。

    一个时辰后,张寻已经漫步在麒麟山间了。陪在他身边的,是穰县县令崔道融。

    “麒麟山虽不高,但清泉出焉,绿树掩映,很是幽静。且距离州城不过十余里,交通方便。属下认为是创立书院的理想之所。”

    张寻对这个地方也很满意:“就这么定了吧。书院的名字,就叫‘麒麟山书院’。崔县令,您就兼任这麒麟山书院的首任山长,如何?”

    “这……属下未经科举,是在使君的举荐下得的官职。由我来做书院的山长,恐天下儒生不服啊!”

    “崔县令多虑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个书院刚刚建立,即便您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也未必有很多人会慕名而来。吸引学生的,还得靠一个利字。”

    “恕属下愚钝,儒生离家到书院读书,不是为了求学吗?怎么会为了求利呢?”

    “求学是为了什么?”

    “修齐治平。”

    “再说具体一点。”

    “科举得官,好一展胸中抱负。”

    “对了,这就是利。我打算恢复邓、唐、商三州的乡贡。”

    “当真?”崔道融显得很兴奋,“使家如果真能恢复乡贡,实在是功德无量啊!”

    “就定在今秋考试。大概还有五个月的时间供儒生们准备,到时就由咱们麒麟山书院出解试的考题。出题范围,也以麒麟山书院的教材为准。”

    “哈哈!果真如此,的确是不怕招不来学生了。那属下就忝为山长吧!”

    唐代的科举制度还没有明代那么完备,但也分为解试和会试两级。解试是由州县组织的地方考试,考试合格者,称为乡贡,将由州里出钱,解送入试。因此地方考试的第一名也称“解元”。乡贡们公费入京参加“会试”,再考试合格者,才算中举,可得朝廷授官。

    正常来说,解试和会试都是每年一次。解试在秋天举行,称为秋闱。会试在春天举行,成为春闱。

    但是,自从王仙芝、黄巢起兵作乱,特别是黄巢绕着大半个中国打了一圈之后,唐朝的地方政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半以上的州县都停办解试。史载“广明后,州县不乡贡。”邓州自从被朱温攻克,解试也停办三年了。商州停办的时间则要更长。由于全国各地解送入京的生员严重不足,甚至发生了会试招不足人的情况。到了天复元年,原本千人赴考,只招三十人的进士科,竟然只招到了26人,其中还不乏滥竽充数者。

    解试的停摆,对唐王朝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一方面,唐廷招不到人才。只能以庸才充任朝中要职。欧阳修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晚唐天子“惟佞愎庸奴,乃欲鄣横流、支已颠”,无异于“捭豚臑,拒貙牙”,相当于赶着一群猪,去阻挡虎豹豺狼,只是“趋亡而已”!

    另一方面,大量的读书人晋身无门,只能委身于藩镇,靠做幕僚为生。史载“自广明大乱之后,诸侯割据方面,竞延名士,以掌书檄。是时梁有敬翔,燕有马郁,华州有李巨川,荆南有郑准,凤翔有王超,钱塘有罗隐,魏博有李山甫,皆有文称。”

    在公元9世纪末,最贵的也是人才。只是在这场人才竞赛之中,唐廷已经被藩镇甩在了后面。

    ……

    在与邓州相邻的襄州城南,传说的诸葛武侯躬耕之地——隆中,有个年轻的儒生,背着行囊,在林间穿梭。林间并没有路。儒生只是凭着记忆,朝着传来汩汩溪水的方向走。

    走了许久,久到他甚至以为自己迷了路,前面终于出现了一座小石桥。石桥十分简陋,只是由石板搭在几块凸出的石头上。石头上长满了青苔,看起来十分的湿滑。

    儒生脱下鞋袜,挽起裤脚,将行囊举在头顶,小心翼翼的踏上了石桥。

    “这个朱野老,住哪不好,非要学人家当隐士,这次我要是再掉河里,非扒了他的茅屋不可!”儒生一步一牢sao,终于平安到了对岸。

    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中间,人为开出了一条小径。儒生循着小径走了大约百十步,终于豁然开朗,闪出两间茅屋。

    茅屋背靠一座小丘,丘上似有竹亭。茅屋的西面,有一个不大的池塘,池塘边一只乌头母鸭子正带着七八只雏鸭在戏水。儒生沿着池塘边的青石板路,走到茅屋门口,发现柴扉竟然插上了门闩。隔着柴门,可以看到院中十分整洁,连一片草叶都没有,像是刚刚洒扫过。

    奇了,朱野老今日怎么这么勤快?儒生嘀咕着,用力拍了拍柴门,高声喊道:“朱兄在家吗?”

    连喊了几声,无人应答。

    难不成睡着了?儒生又把脸紧贴着柴门的缝隙,向院内张望,眼睛停留在茅屋的门廊上,叫了一声不好!唯一的一把雨伞不在门廊上,看来茅屋的主人是出门了。这个朱野老,明明约好今天一起上路,他却偏偏出门去了,看来一定是变卦了,故意在躲我。枉我走了十多里山路来找你!

    儒生正在愤懑时,忽然听见茅屋东边的竹林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听起来像是有人正在穿越竹林,他急忙追了过去。

    到了林边一看,林中果然隐隐约约有一个人影,正在拼命的往竹林深处钻。“朱兄!是我啊!”儒生放下背囊,快步追了过去。但儒生越喊,那个人影跑得越快。

    儒生心中生疑,此人听见我的声音就跑,该不是歹人吧?难道朱兄已经惨遭毒手了?一定不能让他跑了!

    儒生拼尽全力追了上去,眼看那人已经到了溪边,就要上了石板桥,他弯腰拾起一块石头,朝着那人就扔了过去,正砸在那人背上,那人应声跌入溪中!

    “卢子忠!救我!我是朱朴啊!”那人一边在溪水里扑腾着,一边大声喊道。

    儒生到了溪边一看,被自己砸到河里的果然就是茅屋的主人朱朴。他赶忙将其拉上了岸。

    “卢光启!我怎么得罪你了!你要拿石头丢我!”朱朴脱得溜溜光的蜷缩在岸边。旁边石头上晾着他的衣服。

    “你跑什么呀?我还以为是歹人呢。”卢光启嘴里衔了一根草棍儿,翘着二郎腿,优哉游哉的躺在被太阳晒得滚热的大石头上。

    “我……我要去州府。”

    “去州府干什么?不是说好了一起去邓州的吗?”

    “我要入幕。使家派人找过我两次了,我决定了……”

    “什么?朱朴!你寒窗苦读这么多年,难道就为了去给刘巨容那个武夫做一个刀笔吏吗?说好的一起去科举呢?以前解试停了,你可以说没有办法。如今邓州重开解试,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要放弃?说好的一起去麒麟山书院呢?你都忘了吗?你朱朴就是这种言而无信之人吗?”

    “唉!”朱朴长叹一声,“实不相瞒,我实在凑不出去邓州的路费。唯一还能值点钱的,就是那只母鸭子了。可它还正带着雏鸭,若杀了,恐违圣人教诲。”

    “此去邓州不过一百余里,三五天的行程,这点钱,我卢子忠还是出得起的,你就这么不拿我当朋友吗?”

    “到了邓州就行了吗?还有学费啊!还有吃穿住行!离秋闱还有四五个月,这得花多少钱?我不去了。我朱朴这辈子恐怕与登第无缘了。”

    “你原来是担心这个。唉!怪我没说清楚。麒麟山书院有个规矩,入院时会有一个院试,考试合格者,不仅学费全免,还有一笔食宿津贴可领。朱野老,你连这个自信都没有吗?”

    朱朴闻言,激动得蹦了起来:“此话当真?”

    “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