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赤木老鬼子的死
第233章赤木老鬼子的死 10月31日,刚刚被美军增援租界震撼了一下的各方,又得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 法租界警务处刚上任不久的日籍副总警监赤木亲之,在早上乘车上班的路上,在日租界的家门口不远处遇到刺杀,其本人和六名保镖被四名枪手用冲锋枪全部击杀在两辆车内,平均每人中枪在十次以上,其中赤木亲之本人中枪过百! 事后,当日本海军陆战队巡逻队赶到现场的时候,只看到一地的弹壳! 短短八天之内,两次大规模的刺杀行动,分别发生在公共租界、法租界交界处和日租界中,结果不同,前者事主无恙、警卫受伤,后者连同保镖被打成了筛子!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联系,所有人都讳莫如深! 日本方面当然怀疑是公共租界警察局长潘森的报复,但却没有证据,因为四名枪手是开着两辆德国轿车从街道两端进场,行动中使用的是美制M1928A1冲锋枪,但除了弹壳之外,没有留下任何其他痕迹,根本无人查起! 不少租界的报纸隐晦的写出,四名枪手都是身材高大的中国人,行动果断,应该全部都是顶尖的刺杀高手;使用的武器统一,全部是11.43mm口径的的汤姆逊冲锋枪,而且据目击者说,全部配备的是大大的弹鼓,这表明了枪手们行动的坚决性! 各方势力都知道,目前这位潘森局长又兼任了美军驻沪联合指挥部的指挥,负责对三个大团编制的美军进行训练编组,忙得团团转,应该没有时间和精力布置刺杀行动吧! 反对者则是嗤之以鼻,以现在潘森的地位和实力,还需要自己动手嘛,只要有这个想法,自然会有人去执行! 其实很多人都猜想着,之前公共租界警察局的潘森局长遇刺,在两租界交界的福熙路上被12名手持德制MP18冲锋枪的杀手袭击;八天后,法租界的日籍副总警监被4名枪手在日租界的家门前射杀!如果说两者没有关联,所有人都不信。 虽然有猜测,但没有任何人或报刊说出这事是潘森局长下令做的――就算是想到了也不说! 只有日本人在暗自气恼,各个特务机关和汉jian组织都在紧张的秘密调查。 ―― 事情还真是李君豪这边做的!不过,策划者是王仁锵,动手执行的是蒋安华、詹森、刘戈青和雷小虎。 其实之前小虎受了轻伤,算是刚好,众人都不同意他去,但他自己非常坚决,理由是:自己是老大的警卫队长,竟然让君哥在遇刺时自己下车动手才击杀了那些杀手,而他及手下受伤惨重,太丢人了!他要亲自给警卫队找回面子来。众人无奈,只能让他去了。 四大高手同时出击,行动完成的非常漂亮,提前两年把赤木亲之这个鬼子的“警政专家”送回了神厕! 唯一的损伤是,小虎手臂上刚结痂愈合的枪伤被震得出血了――100发的弹鼓打起来太残暴了!过瘾,刺激,就是震动太大了。 这次的行动虽然是王仁锵策划的,但众人都不同意他亲自去,因为他现在所处的位置很敏感。 之前王仁锵突然被任命为警局调查部长,引起了不少势力的关注,被很多人“高度怀似”其是国党军统的王天木,但一来其叫王仁锵,二来外界都知道军统的规矩,应该不大可能让一个少将级高级特工脱离组织。 这样一来,就非常奇怪了,各方势力只能闭嘴不作声。 所以,众人认为,王部长现在当好自己的高级警官就行了,不要再去干惹人注目的事,免得暴露……当大家都这么说的时候,气得老王嘟囔了两天。 在整件事中,李君豪也是做了贡献的,他从系统商城中买出了升级版的100发弹鼓,配备的全部是初级版的钢芯穿甲弹,正好用来对付这个时代的原始版防弹改装车,让自以为给轿车加上钢板就能防弹的赤木小鬼子死得很不甘心!―― 事后,日本方面检测了弹头,发现这个钢芯穿甲弹的秘密,高度怀疑是美国制造的子弹,但这没用啊,枪都是美制的,子弹也是,奇怪吗?
不过,有一点让日本人不解,主要用于手枪、少量用于冲锋枪11.43mm手枪弹,有必要造成钢芯穿甲弹吗?这实在太浪费资源了吧! 反正抠唆的小鬼子自己认为是绝对不值得的,没见他们连普通冲锋枪都不愿意给士兵配备,就是生怕子弹打的太多,费钱! 这样一来,事情又回到了原点,枪是美制的、子弹是美国特制的,但那又怎么样?很多人还证明,杀手是中国人呢!以此为依据质询美方……想多了! ―― 其实,在事后的现场勘测中,76号特务们也是参与了的,一众中统、军统特务头目都去看过了,他们有种感觉――这绝对是同行做的! 其中一人则是心中有了判断,却什么也没说。这人就是第三行动大队的大队长、原军统女特工张劲庐,其是因为在军统中受到不公平待遇,主动投靠到汪伪一方的,加入76号后,一直负责对于在沪郊活动的军统忠义救国军,基本不参与市区的行动。 张劲庐原来在军统里也是一定资历的,曾经在复兴社特务处时代就在华北区跟过王天木,此时看到行动现场,默默的在心中复原行动过程中,基本上断定,行动计划是出自王天木之手,但她什么也没说。 加之现在突然出现、任职公共租界警察局调查部长的王仁锵,她感觉自己已经猜到了真相。这时的她早已后悔因为一时意义而投靠汪伪了,但现在想回头也不可能了,但她现在看到了一个新可能――老上司王天木好像走了一条新路! 作为女特工,张劲庐比男性多了一丝细腻,她敏感的发现,不少前军统的同事都应该有了自己的判断,但没有人说出来;而中统出来的蠢货们则毫无所察,丁、李两个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