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出手解围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前的一个清晨,日伪三架飞机呼啸着俯冲到湖区中共博兴县委机关暂驻地花港村,先是一阵机枪扫射,接着狂轰滥炸。于此同时,十几艘快艇窝狗子上阵,很快蹂躏了附近河湾,向渔船疯狂扫射。日陆军在汉jian伪军配合下,旋即攻入村内,杀人放火,县委的前哨班战士几乎全部牺牲。 情况来的突然而又紧急,梁司令当机立断赶忙抄近路前往救援,一边掩护县委机关干部和群众迅速转移,一边指挥独立自由大队弟兄吸引阻击敌人。 他带领大家在湖堤边与日伪军主力激战,一连击退了敌人的五次进攻,迫使其余部龟缩到了堤下。可不久,日伪军又凭借武器优势从四周拥来,枪声响成了一片,几名队员倒在血泊中,敌人恶鬼似的如影随形,紧追不舍。 无奈之下姥爷率部边打边撤,向安排迎接的小船靠拢,迅速将县委负责同志拉上船。最后,来了个声东击西,金蝉脱壳,跳出了火线包围圈,带领队员们也跟着纷纷上船护卫,向湖心驶去。 可就在他掩护大家撤退断后时,突然,一梭子机枪子弹扫射过来,小船被打穿几个洞。队员们急忙撕破衣衫,迅速将洞塞好。待他们躲进茂密的芦苇荡后,姥爷才发现自己的褂子下摆也被打穿了几个洞。好悬啊! 接着,他安排十余名队员白天化装成渔民,驾驶小舟隐蔽在芦苇中,躲避敌人的清乡搜查。晚上,悄悄上岸到沙网村一带做侦查和生活用品的筹备供应工作。 由于日伪的袭击和接连展开的清乡,许多下乡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战士未来得及转移,只好暂时以老乡亲戚名义隐蔽在了百姓家中。 这次,戴凤兰和莲花村妇救会主任苇英被梁司令派往锦秋湖西南上的三县交汇区渔台、村落熟悉环境情况,以便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斗争策略,争取群众支持,发展更多的适龄青年加入抗日队伍,扩大根据地力量,同时,由戴凤兰负责锦秋独立自由抗日大队和湖海特委、博兴县委的沟通联络。 临走前,姥爷就一个劲地嘱咐她俩道:“当地人宜良实诚客,只要你们真心实意地和他们交往,他们会同样对你们,最好认下个干娘,对你们个人一切都自然有利。” 那是个敌伪犬牙交错的拉锯地带,为了掩护身份,抗日干部都入乡随俗一律实行民间工作“职业化”,在苇英协助下戴凤兰先是化装成农民卖烧饼,后来直接住村落户种地,也跟着绾上了个当地妇女的“坠疙瘩”头,不是小脚,也穿上了双大花鞋,跟年轻妇女拜干姊妹,学小媳妇走道姿势。 晚上,她就睡在孤苦潦倒的老乡家里,和老大娘钻一个被窝,给她梳头洗脚,还给一个神老婆子当了一段时间的干闺女。 在戴凤兰众多的锦秋湖“干妈”中,石闸村的杨mama是她干娘们当中永远都忘不了的一位,面对日军搜查她机智勇敢地应对,最终化险为夷,是个胆识过人知情达理的好渔农老太太。后来,就是她还慷慨地将两个亲儿子送去参了军。大儿子拐子杨更是脱离了裴对艚的绺子帮成了安碌碡的得力铁活计,锦秋独立自由大队里的一员猛将。 由于敌人加强了对那片争执宝地的“蚕食”和“扫荡”,边区三里一碉堡,五里一岗楼,再加上接连不断的“清剿”,抗日境况更加困难了。入冬,锦秋湖区发生了乌河头事件,桓博公安局长被捕杀害后人头挂在鱼龙据点寨门上示众,惨不忍睹,人心惶惶,乌烟瘴气。 整个边区抗日工作暂时也完全转入了低谷,锦秋抗日大队白天在青纱帐里活动,夜间就铺个蓑衣,睡在潮湿的芦苇荡里或船上。芦苇叶上的露水滴滴答答地落在身上,大雾弥漫,浑身都湿漉漉的。 有一天,戴凤兰和苇英帮着湖西北大园村房东推了一下午碾,感觉腰酸腿疼,苇英回莲花村有事要办,她一个人和大娘草草吃了点干粮正要歇息,却忽然接到了紧急开会通知。夜里十一点左右,戴凤兰转移到石闸村,分散到老乡家寄宿,就住进了村西头那个杨大娘家里,房东有一个女儿俩儿子,儿子们常年在外扛长工。房东老大娘住着一明一里的北屋,她就和她娘俩一起挤在里屋的炕上。 黑灯瞎火没曾停歇的奔波,累得乏极了,戴凤兰躺下就睡着了。 头晌时,杨大娘拿着担杖绳子进湖拾来了柴禾,傍晚,回家里张罗着做豆瓣酱,准备趁了天热想好好丝丝,算计着开春这几坛子豆瓣酱晒拌好了以后,上夕阳、露水集能卖回多少钱来。 此刻,昏暗的豆油灯下,大娘正把酱坛子放在灶旁泥墙上揳了两个木棍橛子担着的高板上,就听见主街上乱成了一团,有人远远咋呼着:“鬼子又来了!” 原来,由于走漏了消息,敌人包围了村子。“啪啪”的枪声也把戴凤兰惊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