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清军间谍:大人,我想当锦衣卫(求订阅!)
书迷正在阅读:最强助理、反派?狗都不当!、逆行变、拒绝青华保研,我肝成了军官、灵武择天、拳霸天下、这个华娱圈,有点奇怪、灭世魔甲、律之名、战天神记
广州码头,巨大的货仓群里,一片区域被隔离出来,标注上了醒目的“军事禁区”标志,源源不断的军用物资在这里汇聚起来。 有大明制造总局刚刚出厂的掣电式步枪、燧发枪、二十四磅攻城炮、六磅野战炮、虎蹲式迫击炮、黑旋风火箭弹、手榴弹,应有尽有。 木箱包装的子弹、炮弹堆积如山。 还有一批实验性质的秘密武器,近战用! 帐篷、雨披、军服、军靴等等装具在早有大宗货物管理经验的库管调剂下,分门别类地排列整齐,每一大件物资上的标签都有相关环节的计划递送时间、实际递送时间,各分站点的负责人签名。 码头军需区的负责人按照时间排程,将一张张运单派发出去,码头上的装卸工们推动着小车,快捷地将一箱箱货物装上货船。 而数百里外,韶州府太平关码头,也早早清理出了大片货场,火药等危险物品被隔在单独区域内,宽敞的货场正被一堆堆物资渐渐填充。 大明有条不紊地在韶州府进行着战争准备! “锦衣卫情报显示,勒尔锦的大军和物资转运能力比康麻子打三藩时提升了一个等级,此人务实谨慎,算是个劲敌!” 朱克臧等勒尔锦的大军等得发慌,再三检查军队的状况。 在近卫军后勤会议上,朱克臧表扬了鞑清敌人的后勤能力,但手下们都是自信满满。 还没跟那所谓的“八旗天兵”交火,打仗如何,大伙没法随意评断,但说到后勤,大明绝对强几个档次。 汪显武满心鄙夷,心说那勒尔锦要来经历一番他们大明近卫军的后勤,还不知道要掉几个下巴。 大明近卫军已经到了韶州前线,现在韶州前线聚集第一镇、第二镇、第三镇共三万七千多士兵,还有三万柔佛守备军、四万马塔兰仆从军作为炮灰阵容! 第四镇,由林升带领,坐镇潮州,防御福建方向的清军! 而韶州的后勤给养就跟当初在夷州岛里一般通畅。 甚至每天还有各式风干rou类吃,看包装箱的标签,竟然是四天内从广州送到韶州的。 可惜广州到韶州的水泥路还在修建中,否则就会更快! “当然,跟我们新大明的后勤比,鞑子不过是小儿学步。” 大明的后勤确实领先于鞑清起码一个时代。 首先就是近卫军人数少,装备简练统一,后勤压力本就少很多。 至于柔佛人和马塔兰人的装备,大多用缴获清军的装备,完全够用。 大明的军需后勤有单独部门进行整体监管,而且已经制度化。 只要大明军队统帅朱克臧定下作战计划,军队需要做哪些物资,就由兵部的后勤部门,进行层层分解,编写清单和排程。 而物资运输方面,由大明皇家运输公司cao刀。 这是响当当的大明国企,还有专门的皇训员监督公司运作,进一步压低了贪污腐败的风险。 而且,大明各地都不对皇家运输公司设置关卡,也不需要地方行政机构帮忙,整套流程简洁顺畅,实际开销没有想象中的大。 【讲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安卓苹果均可。】 反之,鞑清是靠商人协运和粮台兵站征发,官商协作完成后勤,这已经比古时领先很多,可因为必须借助地方行政体系来监管和分派,环节多,牵扯多。 不管怎么样,新大明的后勤体系刚刚成型,还未经重大战事检验,现在战场聚焦韶州,朱克臧将这套后勤体系推动,有点牛刀杀鸡的感觉。 毕竟从广州到韶州这点距离,后勤只是简单热身而已。 只是,热身太快了,大明方面已经完全做好了战争动员。 就连之前广州攻城战几百轻伤员,已经在韶州养好了伤,现在又重新归队了,对面勒尔锦的大军都还没个影。 “实在无聊啊……那大家就去踢足球吧。” 朱克臧终于忍不住了,召来一支工程队,两天里就搞定一个有简陋看台的足球场,就在韶州城北城墙下,招呼着臣子们踢起了足球,还自当守门员,为新手们展示了飞身扑球的“绝技”。 “敌军困守韶州,已是军心溃散,不得不蹴鞠行乐,提振士气。” 韶州府附近的一个割掉辫子的清军间谍。
随后,他在锦衣卫的监视下,将这封信送向长沙。 “写得不错,小子,很有前途!” 锦衣卫南镇抚使陈为国拍了拍这个清军间谍的肩膀,欣慰地说道。 原来,这个清军间谍被抓后,已经投靠了锦衣卫! 现在他的任务就是向长沙大营传各种假消息,进行战略欺诈。 “大人,什么时候给我换上锦衣卫的衣服?”这个前鞑清间谍小声地问道。 “等大明打完了这一仗,然后大明吏部给你进行政审,你就可以加入锦衣卫了!” 陈为国如此回答道。 锦衣卫,可不是想加入就能加入的。 “大人,希望早点打赢这一仗,小人的家人在湖南郴州,真想早点让他们也在大明治下安居乐业。” 这个前清军间谍很是向往大明的生活。 “快了!” 然而十月底,锦衣卫探得消息:勒尔锦大军的兵力军需汇聚却不尽理想,勒尔锦气得杀了不少人,出兵日程可能会推迟。 这让朱克臧也很难受,早点打完,他早点回广州看看有没有奇观没开发的。 这阵子太忙,都忘记去发掘广州的本土奇观,真是罪过! 而就在明清双方大战将起之时,民间对于此战也是极为关注。 湖南郴州东山书院。 “郭来倩,这伪明绝难与朝廷抗衡,为何你一意孤行,非要去广州考这伪明的科举!?”一名同窗质问郭远。 郭远,字来倩,号青来。 他自小聪明好学,博通经史,善长诗古文辞,为士林传诵。 省学使潘宗洛赞他说:“五岭之秀尽在子矣!” 郭远虽才华横溢,却困于场屋长达三十年,屡试不中,仍致力于科举学业,并潜心钻研儒学,从事教育和写作。 按照原来的历史线,他直至康熙五十年才中举人,但赴京试不第。 “什么伪!只要保我华夏衣冠,那就不是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