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小镇生活(二)
我所住的公寓并不高,我不爱坐电梯,总是会遇到我不喜欢的人,也不知道说什么,还要虚情假意尴尬地打着招呼,或许对方也是这样想,只是出于礼貌。我走进楼道,楼道里有一股刚粉刷过的味道,我并不担心环保的问题,但依旧还是不喜欢那种气味,这让我觉得反胃。 我心想早知道今天就坐电梯了,我一步步的向下走着,在转角处我看到墙上刷着A0B5,明显是新刷的不久,我厌恶的用手捂住鼻子,加快了脚步,索性也就只有3层,很快我就出了楼。 从楼下出门不远就是出租车等候点,离等候点还差1米多的时候,就听到了熟悉的声音。 “早上好,先生!需要呼叫出租车吗?”系统的全息影像中出现了客服小姐,声音很有活力,尤其是在一早听到,我想系统一定是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了不同的语音服务。 “当然了,谢谢!”我礼貌的回答。很快全息影像中就出现了一辆车号为0X563的出租车,显示还有5分钟到达。 “请您稍等。”我对着客服小姐报以一笑。还有5分钟,应该够我去买一杯咖啡了,紧邻着等候点就是自助咖啡机。 还没等我走到咖啡机前,系统也已经识别出了我,并提示我是否按习惯来一杯。 我刚拿起香浓的咖啡,耳朵里传来了一声邮件的提示音,应该是咖啡的消费凭证。 我使用的是耳环2.0系统,还是使用原始的语音控制,这总让我觉得有点尴尬。耳环其实就是一个电子终端,很像上个世纪的手机。本来用眼睛浏览的信息,现在可以全部由语音来进行cao作,还能和周围的终端系统进行交互。之所以称为耳环,就是因为设计灵感来自于耳环,可以很方便的贴在耳朵上,既小巧又美观。 最新的3.0系统,已经可以直接通过耳环上的脑感接收装置,通过大脑直接进行任务处理了。可惜我现在的社会贡献分值还远远达不到让我更换3.0系统。 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很快就到了,穿过等候室我上了车,出租车在通过一段垂直上升通道后,进入了专用车道。车道都在建筑的上方,除了等候接驳点之外,地面上看不到任何车辆。整个小镇的地面是完全自由的空间。 我很喜欢这次改进后的款式。纯白色的车身,全包围可变色的液态玻璃,非常的时尚。上一代还是采用的悬浮式设计,不过由于能耗的问题,现在又变回了隐藏式轮胎,不过看起来仍像是悬空的。 还有一个让我喜欢的理由是,车内的空间设计。我每天上下班乘坐的是小型出租车,车身内仅能容纳2位乘客相对而坐,所以车身相对比较窄,也就一米宽。系统预设了躺、坐、站3种不同的乘坐模式,座椅和车身高度都会随着乘客不同的姿态而变化,AI还会根据乘客精神状态来调整车速。 上车后,系统已经为我调整好了习惯座椅的状态。大多数情况下,早晨我都喜欢站着,座椅就会完全拉直,呈一个弧形,支撑着我的背部。之所以这样,有一次我因为坐着睡着了,等我到公司的时候,脑子依旧昏昏沉沉。所以自那以后,我就喜欢站着靠在椅背上,将车身改为了全透明模式,看着一辆辆出租车来回穿梭在城市高架上。 出租车服务已经纳入政府福利,只要社会贡献分值达到最基本的底分,就可以免费乘坐,也没有数量的限制。所以现在小镇上也很少有人购买私家车了。 就这样一边欣赏着路上的风景,一边斜靠着座椅享受着阳光,品味着咖啡的香醇,让我一整天都精神充沛。 耳环里开始播报我平时关注的新闻。 “新上任的市长,携自己的家人一起参与了新落成的市政大楼剪彩仪式......” 我用语音控制耳环投射出了市长剪彩现场的录像画面。新市长和一众官员站在剪彩台上,满脸堆着官方标配笑容,他的眼神并没有看向台下的市民,反而不停的游移在各个位置上的摄像机上,我轻轻闷“哼”了一声,心想:又来了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镜头移到了一个女孩的身上,她看起来也就是10岁左右的样子,站在台上显得很拘谨,两只手一会放在身前,一会又放回身后。或许是上镜前大人对她的要求,她的脸上始也终保持着微笑,面对着台下,笑容虽然有些尴尬僵硬,但比那些官员看起来要走心的多。 女孩原来就是新市长的女儿,我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
很快出租车就进入了都市森林。 森林里每6条双向车道被编成一组,这样的一组又整齐的排列了足有三四十排,笔直通往前方,只有快到出口的时候,这些车道才会纵横交错开始分道行驶,通往不同的区域。 每一组车道之间由一排中国梧桐隔开,这种特殊的梧桐最早是由中国合成的转基因品种。梧桐能无限生长,而且生长速度特别的快。第一批种植的梧桐已经有50多年了,据说生长最快的早已超过300米,遮天蔽日的梧桐将整个车道覆盖了起来。 每一棵梧桐都相互紧邻,让整个森林根本透不进半缕阳光。现在在梧桐的顶端安装了阳光采集器向下连接着管道直通森林内部。管道内壁是一层全反射材料涂层,阳光在200-300米的管道内反射后的损耗不到1%。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通过这些管道洒下的阳光形成了一个光影的梦幻世界,让整个都市森林看起来如同一个童话世界。 改良后的中国梧桐,最关键的还不在于这种生长速度。树枝的每一个分叉和叶片的分布都遵循了斐波那契数列排列的方式。据科学家研究分析,这样的排列能使得植物吸收太阳能的效率达到最大化。 梧桐在植入时,在土层中都撒满了人工能量细胞,这种纳米技术能量细胞会随着水份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一同被梧桐吸收,并进入到梧桐的各个部位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森林细胞网络。最初的设想是利用这些细胞,分析树木生长过程,对树体内营养分布进行人工干预。之后大量的数据显示,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实际上远大于树木自身生长所需,这些多余的能量被消耗在了枝叶的过度生长上。 植物和生物学家认识到这点之后,对能量细胞进行了改进,产生了全新的储能细胞。这些储能细胞同样被洒在了土壤中,通过逐层的能量累积,最终将存储的多余生物能转化为了电能,集中了起来,并通过电网被分配到了城市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