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都市小说 - 美人小吃店在线阅读 - 蛋黄酥

蛋黄酥

    蛋黄酥

    月牙儿抵京后一两日,原本随船运来的东西也都送来了,就放在隔壁的一个四合院里。

    隔壁的四合院很久都没有人住进去了,年久失修,屋檐下都生了青苔,因此价格也格外的便宜。

    鲁伯依着月牙儿信中的指点,特意选择这么一处地方,一边算是住宅,另一边就算做放货物的仓库,也可以算作一个小小的作坊。

    因为东厢房收拾了出来,做了一个大厨房,庭前也有口井,井水清澈,十分清甜。

    鲁伯又购置了小石磨等物,甚至还牵回来了一头小毛驴,其余的摆设、用具同杏花巷旧宅的厨房并没有什么差别。

    月牙儿又定做一块“杏宅”的匾额,叫人挂在了门前,两盏灯笼也都挂上去了,每天晚上入夜时分,就有人出来点上烛火,悠悠的照着光亮。

    吴勉除了起初去拜访了段翰林之外。

    就足不出户,一直在书房里攻读文章。

    月牙儿倒是在外头跑得很勤快,因为“杏糖记”新店打算赶在腊月里开张,样样事情都要她来决定。

    她随身携带着一张京城的舆图,无论去哪里,她都会对照舆图着看。

    七八天下来,月牙儿对整个京城的轮廓布局有了个大致的概念。

    人手是第一个要解决问题,虽然鲁伯、鲁大妞以及一个账房是月牙儿从江南一起带过来的,但跑堂的伙计,作坊的人员都需要现找。

    所幸鲁伯之前就一直在物色着合适的人选,拟了一张单子,等月牙儿来京,便请她过目。

    月牙儿亲自主持了一场小型的招聘会,找到了五六个跑堂的伙计,一个专管采购的,还有两位点心师傅以及两个帮厨。

    统共分为两组,一组就在杏园隔壁的小作坊制作原材料,进行粗制加工。

    另一组则让他们在店里现场加工点心食品。

    说起跑堂的伙计,还有一件新鲜事,月牙儿招了两个女子作为招待。

    虽然月牙儿不觉得这有什么,但是江嫂却很是惊讶,偷偷同她说:“虽然说如今店铺里也接待旅客,但我从未见过招女子作为接待的呀。”

    江嫂迟疑道:“说实话,我在京中那么久,只听说过在那等风月之地才有女子作为接待的。”

    月牙儿才排完日账,听了这话,有些惊讶的望着她。

    再联系起这几日在京中的所见,月牙儿这才发觉京城的风气和江南的风气略有不同。

    江南之地,虽然一些大家闺秀、尤其是儒者之家出身的女孩子,是恪守家规,不许随意出门的。

    但是也有许多底层的女性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譬如卖花、譬如买卖首饰、再比如绣娘。

    此时江南的刺绣丝绸可谓是一绝,而参与其中的又多是女子。

    前几日月牙儿才来京,就收到一封信,是薛令姜寄来。

    信中说道,她已经买下了一家绣坊,雇了七八个绣娘做事,来信也附上了账本以及经营的方向。

    相比之下,京城的风气倒略微保守些,没见着那么多做事的女性。

    月牙儿皱着眉,问江嫂说:“国朝律法,有哪一条规定不许女子作为招待的呢?”

    江嫂答不上来:“这……好像也没有,不过都是老规矩,大抵所有店铺都是用的男子作为招待。”

    “我家的店铺,规矩如何,自然由我来定。”

    月牙儿笑一笑,将日账收好,起身道:“放心,我自有分寸。”

    人手一定,月牙儿便专注起店铺的装修来。

    杏糖记是两层的店铺,原本是地地道道的京城建筑样式。

    可月牙儿想要凸显的,却是自家的点心来自江南。

    说来有意思,如今京中正流行南货,而其中最受追捧的,是“苏样”,即苏州的东西。

    月牙儿私下里猜测,这流行“苏样”的风气,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是吴中繁华,所用之物多精细绝伦,受世人追捧;其二是吴地擅长刺绣,宫里御用的衣料,有大半来自吴地。

    而宫中最为得宠,又生育了太子的贵妃也是吴地选出来的淑女,因此她所用之物,大多是南货。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有所兴”。

    连天家都爱用“南货”,爱穿“苏样”。

    官宦人家,乃至小门小户,也都有样学样。

    姑苏所流行的种种事物,传到京里来,也必定会收到追捧。

    月牙儿起先还没意识到这点,她还是来到京城之后才发现这一股追求“苏样”的风气。

    于是月牙儿索性用苏式园林的理念来改造新店铺。

    就是后来的宣传,也注重突出杏糖记是来自南边的点心。

    既然定下店铺的风格基调,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改造了。

    为此月牙儿请了一班匠人,特地对二层小楼进行了一番改装,运用了苏式园林的理念,不追求对称的格局,而是在店里有意做了隔断。

    人行其中,自下而上,自左往右,几乎不用走回头路。

    原本那班匠人看了月牙儿给的图纸,眉头紧皱,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做过这样式的店铺。

    可谁叫月牙儿出的钱足够多呢,匠人们只好拿出家传的本领姜月牙儿的图纸差不离的造了出来。

    等到货柜摆进去了,花草树木也摆进去了,领头的那个匠人自己走了一遍,感慨道:“我打小就跟着爹爹爷爷学手艺,三十年了,这是我造过的最惊喜的店铺。”

    他问清了杏糖记开张的日期,连声说:“到时候,我一定带着老婆孩子过来买点心。”

    腊月初七,老天爷难得给面子,放了晴。

    东宫内臣夏维坐在轿子里,打了个哈欠。

    今日本来不该他当值,做个儿夏维回到宫外的宅子,打算在家里睡一天。

    可是偏偏赶上了杏糖记开张的日子,他不得不起来,亲自去挑选些点心。

    距离上映日。

    太子说想要吃小麻花已经过去了小半个月了,这些时日也没听他再提过。

    但太子可以忘,他却万万不能忘,这是作为内臣的本分。

    轿子外,夏维收的干儿子殷勤道:“小爷想要吃点心,您只管差使儿子去买就是,何苦大冷天的还亲自出来跑一趟。”

    “你懂什么?”

    轿子一停,夏维儿子搀扶着下来:“咱家在东宫这些年,能混到这位置,全靠一点……将小爷的所有事,都当作大事来办。”

    “说的是,说的是。”

    夏维抬眸望去,只见杏糖记门前站了好多主顾,眉心一挑。

    看来这杏糖记的东西,应该还不错。

    出来帮太子买外头的吃食,夏维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譬如东福楼的肘子、锦食记的果脯,他都曾给东宫买过。

    太子喜欢新鲜玩意,因此听说了什么好吃的,就叫他去买。

    但毕竟是宫里娇养长大的孩子,口味极刁,寻常也很少有什么外头的点心能让太子叫夏维买第二回。

    大约这杏糖记的点心,也会和东福楼的肘子、锦食记的果脯一样,太子吃过之后便不再念了。

    夏维向杏糖记走去,尽管他并未来过,但绝不可能认错。

    因为杏糖记的粉墙黛瓦在一众京城样式的店铺里,格外显眼。

    等走得近了,却见杏糖记的门外竟然排着一行队伍。

    前头有个招待的伙计向众人解释道:“现在店里人多,请再等一等,便可以进去了。”

    干儿子轻声问:“要不,我去和这店家亮明身份?”

    夏维一拍他脑门:“你是生怕科道官不晓得,是不是?

    左右今日无事,等一等也无大碍。”

    他既然发了话,干儿子也不敢多说什么。

    两人在队伍里等着,听着其他排队的人说闲话。

    “我有兄弟在江南做生意,他之前就来信同我说,杏花馆的点心可是金陵一绝。

    原本他还想给我寄一些过来,可距离那么远,就是再好的点心,味道也坏了,只得作罢。

    现如今它竟然在京城开了分店,那我一定要来尝一尝。”

    “哪有那么好,不就是点心而已,还能吃出多花儿来?

    我瞧着我们京城的点心也挺好吃的。”

    “那你在这里干嘛?”

    “凑热闹,不行?

    这店门前这块地也不是你家的呀!”

    “别理他,他就是死鸭子嘴硬。

    再说了,他不买,咱们还能多买些。”

    众人正叽叽喳喳的争论呢,眼见着另一道月洞门里走出来一些主顾,手里大包小包的提着,皆是一张喜气洋洋的脸。

    于是话题一边,大家催促起伙计来:“他们都出来了,我们能进去了罢?”

    伙计数着人头,放了一批人进去。

    夏维正在其中,跟着众人走进宝瓶门。

    说起来,进去的路委实有些窄,按理说瞧着应该有些闭塞。

    可妙就妙在,有一面宝瓶式的铜镜悬在墙侧,折射出里边几案上的盆松。

    乍一看,跟有两道门似的,因此看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里面别有洞天。

    一路弯弯曲曲的前行,一面是小路,一面是货柜。

    这货柜竟然是敞开的,各自分了格,每格里有包装好的点心,伸手即可拿到。

    有个圆脸姑娘手里拿着一个托盘,上面用梅花盒盛着各色小点心,给众人试吃。

    “尝一尝味道罢,若觉得合胃口再买。”

    夏维瞧见梅花盒一瓣格子里装着一小截小麻花,拿起来咬了一口。

    没错,就是这个味道,便说:“给我称两斤这个。”

    招待姑娘递过来一张油纸:“您吃的是小麻花,就是右手边贴了红笺的那一格,要多少,装多少便是。”

    她将手里的梅花盒转一转,眉眼弯弯道:“这位主顾,要不试一试我们的限量点心……蛋黄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