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逆流伐清在线阅读 - 第二章 无题

第二章 无题

    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朱永兴微微一笑,苏松等地的纺织业有悠久的传统,不管是丝绸,还是棉布,都名声在外.而且就现在的状况而言,远没有达到明朝时繁盛的程度.这织工有了余钱便想着多置几张织机,与农民有了钱想买田地是一个道理.

    "衣食住行,这衣还排在首位呢!"朱永兴笑着说道:"人cao百业,皆是自食其力.政府应以引导为主,切不可强令更改.重农包括很多方面,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租牛租马,挑选良种等等,倒不必让他业人等尽皆耕种."

    "是,微臣回去细思,再上条陈."蔡明躬身领命.

    "张卿——"朱永兴把目光转向张煌言,张煌言赶忙正襟危坐,聆听圣谕,"司法修订要加快,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法不完备,以何依之另外,公安司要继续扩大,以便尽快将职能从地方官手中分离出来."

    虽然搞三权分立还太超前,但司法,行政的分开,却是势在必行.就目前的人才选拔机制,要求地方官既通刑律,又精政务,既要审案查案,又要治理地方,显然是赶鸭子上架.

    张煌言起初并不太理解朱永兴要改革从古至今沿行的官员职权,但也不否认科举出身的官员确实不是全才,各地罪犯缉拿,刑案处理等工作如果直属于刑部,倒也使地方官员少了贪腐舞弊的途径.所以,他在朱永兴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后,也便不再反对了.

    "启奏陛下,书院虽然开了刑律科目,但时日尚短,人才还是远远不够.所以……"张煌言欲言又止,朱永兴聪明睿智,但还是难以摆脱求治心切的毛病.

    "专业人才缺乏啊!"朱永兴苦笑了一下,轻叹一声.也不再催促.

    "启奏陛下,微臣这大理寺也缺刑律人才."郭之奇说道:"然地方初靖,半军管之下,刑案本不多.即便缓些时日,也是可以的.只是鞑虏未灭,陛下却欲攻伐倭国,臣以为不妥."

    "是教训萨摩藩,向琉球彰显我宗主国的责任,并保证硝磺的供应."朱永兴说道:"再从大的方面说,我皇明能有此行动,对其他国家亦有重大影响.朝鲜势必更表亲近,这对于我军攻取辽东,将极有裨益.这不是吾穷兵赎武.得意忘形,实在是有着更深的考虑."

    "老臣愚钝,听陛下一说,便清楚了."郭之奇对于朱永兴登基是有些微词的,但大势所趋.军民所望,他也无力制止,而从他内心来讲,却也不否认朱永兴远胜永历,确实有英主之姿,所以,他时时处于矛盾之中.

    "陛下.若是我皇明大军有余力教训那个,那个萨摩藩,亦当迎回巡狩缅甸的太上皇."果然,郭之奇还是很不识趣地提起了这件事情.

    "现在百草萌芽,瘴疠正起,非是用兵之时."朱永兴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娓娓解释道:"吾已命赵王和平朔伯加紧准备,待霜降瘴息,便大举出边,直进缅国迎驾."

    "陛下,您——"郭之奇没想到朱永兴答应得如此爽快.且道理分明,没有丝毫拖延的借口.

    "呵呵,小事一桩,郭卿不必如此."朱永兴微笑着摆了摆手,说道:"也说不定缅甸蛮夷见无利可图,又见我朝廷态度强硬,军力强悍,会效瓦刺送太上皇归国呢!"

    "陛下英明."吴三桂躬身道:"我皇明大军光复半壁江山,兵威正盛,小小蛮夷,岂敢螳臂当车"

    "若是能不动刀兵便迎回圣驾,自是最好."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待到驱除鞑虏,重复河山之后,再找缅甸算账不迟."

    缅甸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啊!众臣差不多都是这样想,朱永兴可是说到做到,侵吞起外邦土地来,一点也不手软.据湄,河总督宗守义上奏,真腊有内乱迹象,请示如何处之朱永兴立刻回复,当取则取,不可犹豫,并且允准湄河两省再招兵,以冷实力.

    "启奏陛下,满清派来秘使,欲商谈议和之事."叶虎由情报局头目一举进入内阁,不能不说是朱永兴的倚重和信任,位列阁臣之一,叶虎倒更加恭谨勤勉,丝毫不敢露出得意之色.

    "秘使啊,就是说不想公开了."朱永兴鄙夷地冷笑两声,"吾不是赵构,可把杭州作汴京."

    "陛下,鞑虏虚言以诈是肯定的,不过是想争取时间,使我军缓和一下攻势."监察部尚书周良甫出身情报局,分析得很准确.

    "他用缓兵之计,咱们或可将计就计,使其麻痹大意."朱永兴思索着说道:"众卿商议一下,拟出条陈上奏吧!"

    "陛下,臣有本奏."礼部尚书陈绍愉躬身道:"自永历十二年,国家便未再开科取士,至今已是三年多了,值陛下登基,应早开恩科,以拢天下士子之心."

    朱永兴对科举,对八股取士,实在是厌烦.在没有想出相应办法之前,他便想着拖延不办.这几日左思右想之下,觉得也不可久拖,心中也有了个暂时施行的办法,陈绍愉一提,他便顺水推舟,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陈卿所言有理."朱永兴点了点头,说道:"朕登基即位,军民或有赏,或得.益,唯独这读书人,确实也不宜冷落太久.嗯,那便开恩科,开武举,文武并重,招揽人才.时间呢,便定在今秋,天气凉爽,这人的精神也好.科目呢,可仿隋唐,暂定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水利,经济——嗯,众卿可商议着再为增加.具体的章程,尽快制定出来,以昭告天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到了唐朝时愈加完善,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但到了明朝便只设进士一科,考虑内容也只有经义一门.从总的趋势来看,明清之后的科举是越来越死板.越来越蒋.

    "另外——"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上奏开翰林院一事,暂可缓行.国战未止,机构不宜过多.且待日后再议吧!"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而朱永兴有总理处这个机构,便不需要什么翰林院.而且,翰林们虽无行政实权,但名贵清华,手中有笔,有皇帝赋予的特殊的发言权,翰林们往往结成"清流","闻风言事"便成了他们的特权.

    在朱永兴看来,"闻风言事"往往成了"造谣生事".毫无根据,甚至荒谬至极的言论,倒给了乱喷乱骂以正当的借口,并成为党同伐异的手段.

    今天这番早朝,朱永兴看来心情不错.准奏的多,驳回的少.张煌言见是个机会,便开口劝谏道:"陛下天纵聪明,闻一可知十,然亦当勤勉,勿倦怠朝政."

    朱永兴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定是因为连着两天散朝后,他带着家眷出外游玩一事.只是这轻车简从,又没误了政事,哪来的倦怠朝政之说难道学崇祯,谁也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

    作为领导风格."事必躬亲"指的是一个领导者事无巨细,一定要亲自去做,去管才放心."抓大放小"则指的是一个领导者管好该管的事情,放开该放活的事情,时刻注意集中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若说"事必躬亲"的典型代表.当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蜀国正事无巨细,亮皆独专之".诸葛孔明尽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由于难以克服事无巨细的弊病,最终积劳成疾,五十多岁便死于五丈原.

    "苟子有言:‘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吾不学武侯事无巨细,卿等难道皆是碌碌之辈"朱永兴淡淡地说道:"吾觉得已是选贤任能,难道有卿家觉得力不胜任,难副朕望"

    张煌言没想到朱永兴振振有词,且把他们的能力当作挡箭牌,倒不容易辩驳.

    "持其大纲,疏其节目,为政之上术也."户部尚书易成笑着说道:"陛下圣明,让微臣等有锻炼和增长才干之机,微臣等敢不尽心竭力,以报陛下之信重."

    "易卿所言,正合朕意."朱永兴一会儿吾,一会儿朕,显然还未完全适应新身份,新称呼,有易成这番言语,他也不想再长篇大论,再询问了一番,见无人上奏,便退朝了事.

    ……………….

    "皇上,您应该自称‘朕’的."退朝已毕,在回去的路上,女官段琬儿便再次提醒.

    "真是别扭啊!"朱永兴苦笑了一下,说道:"慢慢习惯吧!你看那些阁臣,刚刚赐座议事的时候,不也是屡屡推辞,不敢就座吗现在也习惯了,孤,嗯,朕也需要一个过程嘛!"

    "皇上,您还是要多加注意的好,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今天张尚书的劝谏,便是个提醒."段琬儿似乎叹了口气,想来她也觉得这帝王当起来也不容易.

    "想游玩轻松一下也不行啊!"朱永兴这回是真的叹气了,前呼后拥的没情趣,轻车简从又诸多不便,帝王想自由自在,那是很困难的事情.

    难道那屑子就希望帝王老老实实地呆在皇宫内,天天读那些歌功颂德,天下平安的奏折好象有谁说过这么一句,"这天底下,最不能相信的便是这奏折".

    说是微服私访吧,其实很大程度是自欺欺人.走马观花一般,便能体察民情,便能恰好碰上百姓冤屈,或者碰上埋没的人才至于长时间在外,开粥铺,卖茶水,或者是泡妞扯蛋,对于帝王来说,那更是不靠谱的事情.

    说到底,要真正的知道民间情况,真正的体察民情,还要靠完善的监督和上报机制.否则,上下欺瞒,深宫中的帝王便如睁眼瞎一般.

    昏君易当.明君难为啊!朱永兴慨叹着,抬头已到了总理处,便迈步走了进去.稍有些不耐地摆手,将恭迎圣驾,山呼万岁的仪式打断.朱永兴直接到自己的办公室就座.

    驱除鞑虏,扫除边患,休养民力,治河安民,改土归流,开疆拓土,政体改革……

    朱永兴抚摸着随身木牌上所刻的大事,半闭着眼睛沉思良久.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轻而易举便能完成的.而且,很可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也不能竞全功.但路总要走下去,事情总要去做.

    段琬儿抱着.一撂奏折文件走了进来,轻轻放在桌案上,又转身叫侍女端上茶点水果.

    朱永兴虽然是抓大放小,但事情他总要知道,知道某项工作进行到何种程度.若有偏差,他也要加以调整修改.

    他最关心的还是军事,伸手拿过分好类的文件,开始一一审阅,偶尔停下来.提笔写上自己的意见.

    国家安全部奏报:清廷已开始调动宣大,山海兵力,并召蒙古诸部出兵出马助战,驻兵重地为西安,南阳,淮南,天津……

    朝鲜已经同意暂借济州岛给大明养马屯兵,先期三千人已经坐船出发,到济州岛后建立营房,马场,并大量种植苜蓿,以为牧草.

    军工司奏报:各地土硝产量再创新高.民众多有以熬硝为副业,也就是说,百姓可从中获利,而军工部门对硝石的进口已不是特别依赖.

    军工司奏报:拟建江南兵工厂,初期建造提硝,提磺,烧炭和药,磨炭,碾磺,碾药等各厂,及工匠住所,局屋,意,木铁工作等.需银十万.

    陆军司奏报:荡朔军调崇明,征朔军,灭朔两军守江浙,殄朔军调九江,讨朔,伐朔两军驻荆襄,镇朔军驻重庆.靖朔军依旧镇守滇黔两省,并将于秋季抽兵参加对缅作战,破朔军正在上海一带休整补充,准备登陆山东,剿朔军于嘉兴一带整编,作为攻掠山东的后备军.

    海军司奏报:一部船只兵丁充实长江水师后,其余海船将退出长江,于崇明,上海,舟山驻扎,拟再招募陆战队三千.

    后勤司奏报:长江中游重镇江陵城四周都是良田,可招民垦殖,或以讨朔,伐朔两军进行军屯,以解决荆襄战区粮草;崇明去岁大熟,官仓和民间积粮足够荡朔军军用,但需户部拔部分钱款购买;江南地区暂时亦需拔款购粮,或由老光复区调粮,待到一季收获后,下半年将会缓解……另各军今年的军饷,弹药,物资,尚需银六百四十三万……

    需要这么多钱朱永兴微微皱眉,伸手取过户部的报表和文件,翻看着,计算着.

    明末清初整个中国冬天奇寒无比的几十年时期被称为小冰河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很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连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一般而言,小冰河期泛指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气温偏低的时期.从科学的角度和计算来看,小冰河期还未过去,但至1650年以后,气温开始迅速回升,自然灾害也在大幅缓解.

    虽然不过是气温回暖,灾情减弱,但明军的光复区在南方,情况比北方强得太多,又大力推广马铃薯,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战后恢复重建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只不过朱永兴采取的是宽松低赋,藏富于民的策略,如果需要大量的粮草物资,却还是要从民间存粮中购买或借贷.

    但这样做是值得的,不仅是让朱永兴得了宽厚爱民的名声,更唤起了民众抗清支前的热情,激发了蕴含于民众中的战争潜力.

    待看过户部的统计文件,朱永兴略微松了口气.虽然有缺口,但可以通过发行战争公债,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加以解决.大江以南的光复,使海贸的货物骤然增加,瓷器,丝绸,茶叶,棉纺等商品不必再通过走私而获得,少了中间环节,利润更为可观,商税也会大幅增加.

    还有这个——朱永兴的目光转到案角的一个小铁皮罐子上,烟草,那便是政府新的财源.

    据考证,烟草传入中国在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的明朝万历年间,到了崇祯皇帝时,曾多次下达过禁烟令.严禁种植,贩卖,违者重处.而崇祯禁烟并未讲明吸烟的危害,而是出于"吃烟"与"吃燕"谐音.北京是燕地,崇祯认为吸烟兆头不好,不吉利.

    禁烟令既然不能以理服人,当然也就禁而不废了.再加上当时明朝统治正摇摇欲坠,朝不保夕,大量南兵北伐,生活不习惯.他们感到吸烟可驱寒避瘟,解闷提神,日不可缺.后经蓟辽总督洪承畴请求,最后开禁.从此吸烟又以"熙朝瑞品"的雅号重新流行起来了.到崇祯末年,竟发展到"虽三岁童子,莫不食烟"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