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逆流伐清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一十章 战局,焦点

第二百一十章 战局,焦点

    明天早上出发去哈尔滨考试,嗯,三天后才能回来,周一恢复更新,请大家谅解哈.

    感谢ang2…,沉默de夏花,无名无天,太极唐三彩,我是第二条虫,把盏龙血热,相见有是多年,南海阵云,梦烟寒夜凭栏,不是笑笑生,欧阳贺志,yangzi,剑侠dodo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心想事成,阖家欢乐.

    闽省战局虽然因为郑家的内乱而有所变化,但明军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击败满蒙八旗的影响,更使战争的天平倾向于明军.

    在福建,比较有战斗力的清军有三支,耿精忠的藩兵,同安总兵施琅的水师,漳州海澄公黄梧的部队.如今三去其二,耿精忠的藩兵先是在援粤行动中被消灭一部,又在随满蒙八旗作战中损失不小,实力折损近半,已经难以独自抵挡水陆齐备的明军.

    而满蒙八旗的兵败,无疑促使处于观望和犹豫的清军做出了最终的决定.希望没了,主心骨要垮了,难道还不为自己和身家考虑

    三月,明军东路军攻打同安,清同安守将华尚兰以城降;不久,海澄守将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也易帜归降;四月,清将王藩锡施计杀死泉州守将赖玉,耿藩部将王进,反正投诚.

    马宝率领的西路军则接连收复德化,永春,大田,永安等县,两路大军的攻击矛头直指耿精忠老巢福州.

    ………….

    耿精忠在收缩兵力阅读着最新的战报.朱永兴做出了判断.这也是目前明军进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从歼敌和收降的清兵清将来看,耿藩的越来越少.

    收缩兵力,猬集于福州.倚坚城与明军决一死战或者是拖延时间.等待他省的援军朱永兴露出了一丝冷笑.

    目前能够增援福建的只有浙江和江西两省.江西的清军正集结于赣州,与夺取了大小梅岭的李嗣兴所部对峙;而清军水师几近覆灭.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等沿海之地面临随时的威胁,也不可能抽调出太多的兵力赴援福建.

    死守,守死!这样集中起来更容易收拾,介时水陆夹击福州.耿精忠肯定会落得与尚可喜同样的下场.

    "殿下,属下奉还王印."机要室主任查如龙恭恭敬敬地将王印呈上.

    "辛苦了."朱永兴伸手接过,看了看查如龙,笑着指了指脸.

    "支前证","土地券"等都要盖王印,这是朱永兴的意思,既彰显对有功之士的重视,也是收买人心的一个手段.带着王印的凭证.对于老百姓来说,那是多大的荣誉,说供起来也不为过.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也就把施恩者——岷王朱永兴记在了心里.同时.这也是一种概念上的偷偷转换,朱永兴便代表着朝廷,以后呢,他就是朝廷.

    查如龙不好意思地在脸上蹭了蹭,说道:"闽省义民不下于广东,踊跃程度还有过之,殿下激励之策收效显著,尽得民心哪!"

    "民心哪,清廷既失之,孤岂能不得"朱永兴轻轻叹了口气,沉吟了一下,低声说道:"延平王的笔迹和印章,你可有把握了"

    查如龙犹豫了一下,点头道:"殿下放心,属下已有七八分把握."

    "那便好."朱永兴轻轻吐出一口长气,"有备无患,能否用上且不说,若没有个准备,可就拿不住那郑经了."

    "属下明白."查如龙突然狡黠地一笑,说道:"殿下,兴许用不着咱们出手,台湾那边便会有招儿对付郑经呢"

    朱永兴轻轻点了点头,这说得没错,自己占着朝廷大义,台湾的郑袭等人岂能不走这个门路看来,主动权确实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对于福建来说,是沿海迁界的重灾区,尤以兴州,泉州和漳州三府最为严重.所迁之民,全都失去生计,颠沛流离,号泣之声凄厉,背夫弃子,失父离妻的人间悲剧随处可见.

    也正因为如此,明军的到来,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再有一系列激励政策,支前,拥军的热烈程度不下于广东.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特别是在这朝代更替,人心不稳的时候.清廷的短视和暴虐给自己掘了墓坑.时势不同,因为朱永兴的存在,南明未灭,且大有中兴之势,民众有希望,有光明,激起的反响自然更大.

    对于朱永兴来说,他也认识到了南明与清朝在抗衡中具有的优势.那便是发动和组织,虽然还逃不出以利相诱这个手段,但在战争潜力上来讲,南明已经具备了与清朝抗衡的本钱.

    资金,物资的获取渠道,宽松惠民的政策,民众拥军支前的热情,扩军装备的速度,南明都大大超越于清朝.更重要的是,每光复一地,都能把人力,物力尽快发动起来,捆绑上朱永兴的战车.就这一点,清朝是忘尘莫及.

    别看现在明军的主攻方向在福建,其他各地驻军其实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加强.四川的李定国,云南的白文选,粤赣,桂赣交界的李嗣兴和马惟兴,还有广州的卫戍师,一旦枪枝弹药的缺口被补上,在整个长江以南,明军可以在多个省份开始声势浩大的大反攻.

    火枪兵的优势也日益显露,一个月便能训练完毕,拿枪上阵.如果紧急,一周或半个月,也能够补充进军队以战代练.这种速度,再有以老带新的补充方式,也是清朝所不能比拟的.

    从目前的形势看来,颇有些象晋王李定国两蹶名王的时候,明军气势大涨,清军不敢接战.但郑家的内乱,又增添了变数,虽然主动权在手,朱永兴也要权衡利弊,不使明军和郑家有火并的危险.

    郑成功逝世后,在台诸将黄昭,萧拱宸等人以郑经"**","不堪为人上",拥郑袭为东都主,并分兵准备抗拒郑经.

    而郑经在得到消息后,以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周全斌为五军都督,冯锡范为侍卫,准备整师渡台.

    这样一来,台湾和金厦这两股郑家的势力,便都要从"朝廷"这里得到大义和允准.郑经想承袭延平王的爵位,国姓爷的荣誉;郑袭也要得到"朝廷"的册封,以便名正言顺地抗拒郑经.

    焦点一下子集中到了朱永兴身上,左右逢源之际,朱永兴当然也要力争形成对自己最有利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