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朕非汉废帝在线阅读 - 第523章 第一次科举落幕,寒门庶民占七成,世家大族将凋零!

第523章 第一次科举落幕,寒门庶民占七成,世家大族将凋零!

    科举取士是斩断巨室大族根基最锋利的那把刀。

    按照《科举会要》中定下的成制,郡国试安排在每年三月,国试则在每年九月。

    所以前者又称为春试,后者则称为秋试。

    开始于九月十五结束于九月三十的国试,是大汉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

    虽然在一年前刘贺就宣布要实行科举制,但是今年三月公布的《科举会要》与去年那场“科举考”还是相差甚远。

    从筹办到开考,仍然难免仓促。

    但在大学士韦贤和光禄勋龚遂、太学令王式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总算还是落下了帷幕。

    不得不说韦贤还是有一个忠臣的模样的,将这意义重大的第一次科举国试办得像模像样。

    刘贺手中的这份爰书,将这次科举国试情况写得清清楚楚。

    参加科举国试的儒生总共有五百三十一人,天下一百零四个郡国,全部都有人来参加了。

    可见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各郡国守相都非常重视这次科举国试,不想让本地儒生缺席。

    其中,行路最远的一个儒生来自于曰南郡——何止是千里迢迢,简直可称为万里迢迢了。

    【曰南郡在今日越南国的南部】

    为了赶上九月十五的科举国试,这个名叫黄青山的儒生今年的六月就从曰南郡出发了。

    舟车劳顿,渡海骑马,走走停停,前后整整用了三个月才到长安,勉强赶上科举国试。

    这一路上,黄青山遭遇过海盗山贼,碰到过豺狼虎豹,还差点被土人虏去,险些被瘴气毒死,还多次染病……

    这经历用九死一生来形容也不为过。

    曰南郡的郡守也非常称职,给这黄青山派了五个仆从,让他们护送黄青山到长安来赶考。

    当黄青山从城门进入长安城的时候,这五个仆从已经死掉了三个。

    可惜,曰南郡实在太偏远穷苦了,也是各郡当中最后收到《科举会要》的,当地也没有大儒。

    这黄青山虽有宏愿,学识却仍然有所欠缺。

    最终,他也没能从科举国试当中脱颖而出。

    刘贺为了表彰他,特意留其在太学读书,让他安心准备来年的科举国试。

    参加科举考试的五百三十一个儒生,最后共有一百人脱颖而出,分在八科当中,各科取士的数量不等。

    这一百人也不是一个定数,是光禄勋龚遂根据今年朝堂官职空缺的情况来定的,避免出现冗员的情况。

    过几日,这一百人还要参加殿试——由刘贺重新给他们排一个名次。

    殿试的象征意义要大过实际意义,有了这殿试,所有考上的儒生就成了名义上的天子门生,避免了他们与主考结党的可能。

    这一百个儒生并不能立刻出任官职,而是要到太学甲部学习半年,而后再任官。

    如今太学分成乙部和甲部,前者按照原来的成制招收儒生,后者用来训导候补官员——总教习是刘贺。

    刘贺往后翻了几页,找到了《诸生来历》的那一部分。

    其中记录了这一百个儒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籍贯、家訾、师承、科目等等。

    很快,刘贺就在【金工木器】一科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金工木器】一共考中了十二人,算是取士比较多的一个科目,排最后一名的叫做孟星。

    “孟星,乃昌邑国昌邑县人士,编户民,家訾七万,师承周储寿,【金工木器】十二名。”

    里面所有的信息都能对上,刘贺一眼就能确定,这是孟班那十六岁的小儿子。

    看来,这一年半里,他没在工官虚耗时间。

    看着这个熟悉的名字,刘贺的记忆不禁回到了去年四月间的那一日。

    刘贺与禹无忧到昌邑国的官田教那群老农用新农具,路上路过孟家的工坊,于是就和孟星有了一番攀谈。

    而后,他就将孟家雇佣到了昌邑工官,接着又把他们带来了长安城。

    那时,孟班张口闭口就骂孟星是竖子,没想到他如今就考上了科举。

    明年三月他们就要外放为官,还是四百石——至少是一县的工官令。

    孟星虽然年少,但跟在禹无忧和李章身边那么久,想来有这个本事。

    刘贺还想起了一些别的事情。

    那一次外出,刘贺头一次吃了自己做的rou夹馍,头一次教老农们使用了曲辕犁,还差点被一个老农招成女婿。

    这些不过是一年半以前发生的事情,但是刘贺现在回想起来,却恍如隔世。

    孟星这竖子,有前途啊。

    刘贺面带微笑,继续往下翻看,将这一百个中试的儒生的信息全都扫过一遍,对结果非常满意。

    大汉普通户籍按照家訾分为三等。

    家訾三万钱以下为下户,家訾三万钱到十万钱为中户,家訾十万钱以上的为上户。

    当然,这个上户可以上到没有边界,家訾百万千万,乃至数千万也仍然称为上户。

    这下户的数量当然是最多的,他们创造了最多的社会财富,也被压迫得最重。

    这一次,考上科举考试的,有两成来自下户,五成来自中户,三成来自上户。

    上户那三成当中,又有一半来自十万到五十万之家,来自五十万以上的巨室大族的儒生不多。

    这也是科举取士另一个层面的公平。

    巨室大族中不缺乏吃苦耐劳的有志之士,但是有了优渥的生活,难免会有些懈怠。

    而寒门庶民只有这一个生发的机会,当然会咬着牙去考。

    多办七八年的科举,再等这些考上来的“新官”在朝堂和地方展露头角,世家大族和权力的关系也就渐渐断开了。

    而这次国试的顺利举行,也意味着任子制、察举制和征聘制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华夏的历史进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韦阁老,这次科举国试办得很好,朕应该赏你,给你的封邑再加五百户。”

    “陛下使不得,此乃老臣分内之事,韦氏一门人丁不多,不必要那么多封邑,请陛下收回成命。”韦贤有些惶恐地下拜辞谢。

    这老者恳切的表情,看起来不似作假。

    说得也是,如今封邑太多,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刘贺也没有深究其中的原因,只是点了点头,起身将韦贤扶了起来。

    之后,他又再三称赞韦氏一门的功绩,顺其自然地结束了这个话题。

    终于,刘贺终于拿起那了最后一份爰书——与征讨匈奴有关的爰书。

    求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