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朕非汉废帝在线阅读 - 第452章 朕用科举选人才,乃大汉版考公,是为了砍世家的命根!

第452章 朕用科举选人才,乃大汉版考公,是为了砍世家的命根!

    不只是在欧罗巴,时间线推移到刘贺所在的时代,中华仍然以考试来选拔官员的,亦有可取之处,名曰考公。

    虽然名称上不再称为科举了,但是“公开选拔、择优录取”的优势却被继承了下来。

    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至少可以最大程度杜绝暗箱cao作。

    所以,科举制度的弊端不在考试,而在考试的内容过于陈腐。

    只要考试的内容设置得当,就可以成为风向标,引导天下的风气,选拔出一定的人才。

    在如今的大汉,刘贺不管采取什么制度,都不可能选拔出能让大汉子民上天入地的人。

    但是至少可以选出一些实干的人才来造福百姓。

    让冤假错案更少一些,让农耕出产更多一些,让商贾之事更繁荣一些,让百姓生活更好一些……

    只要能选拔出这样的人才,刘贺就非常满意了。

    “几位爱卿,将那《科举会要》翻开吧,朕现在一项一项地与你们说。”

    “诺!”三老一少立刻将拿起了《科举会要》。

    当刘贺正在思考要从何处入手,与这几个人解释科举制度的关口时,樊克推开了殿门,一路小跑而来。

    “陛下,微臣有事要奏!”樊克急急忙忙地说道。

    “嗯?何事?”

    “张阁老他们来了。”

    刘贺听到这个“阁老”的称呼,不禁哑然一笑。

    那一日,自己只是随口开了个玩笑,称呼张安世等人为阁老,没想到竟然就被下面的人学了去。

    张安世如今还不到五十岁,怎么都还不到“老”的地步。

    整个内阁恐怕也只有韦贤一人配得上“阁老”这个称呼。

    刘贺原本想更正樊克的这个称呼,但是转念一想做罢了。

    自己能让樊克改过来,但是却也不能让所有人都改过来。

    愿意叫就叫吧,除了滑稽可笑一些,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他们来多久了?”刘贺问道。

    “他们已经在偏殿等了小半个时辰……张阁老说内阁政事繁忙,所以让微臣来看一看……”樊克小心说道。

    “嗯,那就让他们进来吧。”刘贺点头说道。

    “诺!”樊克立刻出门去传令。

    刘贺思索片刻,转而对坐左侧榻上的几个外朝官说道:“几位爱卿,朕来不及给你们单独解释这科举制度了。”

    “朕只希望你们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站在朕的这一边,不要与内阁一起质疑反对朕。”

    “庠学制和科举制,就算是这苍天塌下来了,朕也是要改的!”

    刘贺说完这句话,用坚定的目光望向几个外朝官,意思明确。

    “陛下有诏,我等身为臣子,不敢不从。”王式率先说道,此言立刻得到了其他几人的附和。

    刘贺满意地点了点头。

    ……

    温室殿院中的偏殿里,四个内阁大学士正在榻上有些坐立不安地等待。

    今日被诏来议政的四个人是张安世、丙吉、刘德和韦贤,另外三个阁臣没有得到天子口谕,就留在了内阁值房。

    魏相、韩增和赵充国这几个“异类”不在,张安世他们也倒轻松自如了一些。

    刚刚这小半个时辰里,他们围绕“天子今日要议何事”这问题,商议了许久。

    几人都是朝堂上的老人,所以已经从蛛丝马迹中确定天子今日要与他们议什么了。

    恐怕就是科举制度。

    几个月之前,天子为了培植自己的亲信,顶着霍光的怀疑,在太学大张旗鼓地搞了一次科举考试。

    当时,韦贤的儿子韦玄成和刘德的儿子刘安民,都榜上有名,成了大汉第一批以科举出仕的官员。

    如今,这两个三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一个是光禄勋,一个是宗正,比他们父辈的仕途更舒畅。

    更关键的一点是,无人能够在背后说任何的怪话——这可都是公平考试出来的,何人又能不服呢?

    和韦玄成、刘安民一起脱颖而出的年轻人,虽然拔擢得没有那么快,但不少都外放出去当县令了。

    不管是九卿,还是县令,人人都有一个好前程。

    另外,天子今日没有让魏相他们几人来温室殿,也进一步证实了张安世等人的想法。

    毕竟,魏相是法吏,韩增和赵充国是行伍之人,没让他们来议政,意味着此事与他们无关。

    算来算去,那就肯定是科举制度了。

    这科举制度,张安世他们见过了一次,自以为胸中有成算,所以倒没有太多的疑问。

    可没有疑问,不代表没有担忧,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天子总是会节外生枝。

    而他们现在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科举制制度会不会成为大汉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

    这一点和他们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张阁老,一旦行了科举制,这察举制恐怕就要彻底废除了吧?”刘德问道。

    “也不算废除,县官以前不是说了吗,先察举,后科举,算是二并做一吧。”张安世稳稳地说道。

    这确实是天子几个月前说的原话,想必应该不会再改了,但是万一……所有人的心里都没有底气。

    “那征辟制呢?”刘德再次急急忙忙地问道。

    “这门下吏想必仍然可以由长官辟除,但其余的官吏恐怕就都要通过科举来出仕了。”张安世解释道。

    “门下吏转任他职的情况也很常见,如果保留了征辟制,那科举制就形同虚设。”韦玄成在一旁说道。

    “韦阁老说得对,如此看来,今日要议论的科举制与之前不同,县官又要节外生枝了。”刘德担忧地说道。

    天子确实喜欢节外生枝:霍光在时,天子喜欢节外生枝,霍光不在了天子还喜欢节外生枝。

    “建德,伱家中的子侄辈个个都熟读经书,难不成还怕这科举不成?”丙吉故作轻松地笑道。

    “怕也倒不是怕,只是担心一个万一啊……”刘德没有把话说完。

    刘德的这一声长叹,戳到了其余几个人的心上——确实,怕就怕一个万一。

    察举制也有诸多限制,但他们还可以私下做些手脚,如果真行了科举制,家中子侄辈就真的要从头来过了。

    “如果察举制和征辟制都要改,那诸公觉得这任子制会不会也要改。”刘德终于是问到了整个问题的关键。

    不管是察举制还是征辟,与殿中诸人还离得很远。

    真正与在场这些朝堂重臣最息息相关的是任子制——这才是世家大族屹立朝堂不倒的。

    所谓的任子制,就是在任的朝堂重臣,可以举荐子侄辈为郎官,绕过察举,直接出仕。

    具体而言,就是“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也就是说,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就可以举荐“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而同产若子,就是亲兄弟和亲姐妹的儿子,通过过继的方式,还可以将范围再扩大。

    两千石官员,在大汉已经是位高权重了,但算下来也有一百多人。

    这可不是一百多人,而是一百多个家族啊!

    只要能够在两千石官职上安安生生地干上十多年,那就可以推荐四五个子侄辈出任郎官。

    这四五人之中,但凡又有一两个人成气候,就又可以延续下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就可以保证一个家族在朝堂上屹立不倒。

    刘德和张安世,都是通过任子制度出仕的。

    而在场这些朝臣们的子侄辈们,几乎也是通过任子制出仕的。

    就拿张安世来说,三个儿子都被他“保送”当了郎官。

    若是没有了任子制,他们真不敢保证世世代代都有子侄能考上科举。

    求个全订!今夜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