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回 纵深布局
现在的夷州小城只能算是一个起点,当初陆仁会选择在这里建村起基,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徐州方面的糜氏宗族要进行迁居,需要这样的临海村镇来作为立足点,而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但是当夷州小城的人口基数与城镇建设达到了某个水准的时候,这种临海的城镇作为流通性的港口城镇因然是不错,但如果是作为州治中心或是首府的话则并不是很合适,而且一但真的暴发战争也缺乏有效的防御地形与纵深。 而且随着陆仁手上实力的日渐增长,也不可能只窝在这样一个小小的临海城镇,日后肯定是要占据整个夷州,并且以夷州为基础点,进而再把手伸向东南亚地区,这样才能够渐渐的建立起稳固的地盘,才能够有与中原诸候与之制衡的实力。 现在已经初步拥有了相应的条件,那么兴建新城的事就势在必行。而关于夷州新城的选址,陆仁和雪莉其实早就已经有了预案。 现在的夷州小城,其地理位置其实就是后世的基隆,而基隆西南方约三十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后世的台北市。 这个地方是块宝地,本身就处在台北盆地的中心,而且是淡水河、基隆河支流、新店溪这三条水流的汇流处,无论是地利条件还是水利条件都非常良好。 再从兴建新城的一些角度来看,与现在的夷州小城之间三十公里的距离本身就不远,而且还有基隆河支流的存在,所以交通运输很方便。 另外现时点的夷州小城其位置是在夷州北部顶端的东面。这个位置比较适合接应吴郡陆氏、徐州糜氏,以及“又”字型航道上的其他几个点。但是在连接福建沿岸的地区的事情上,却多多少少的显得有些麻烦。 连接福建沿岸地区?注意,这可不是陆仁不自量力的贪心之举。而是福建那头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陆仁要赶在孙权的前面把那个地方握在自己的手里面,那就是泉州。 泉州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良港,而且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然在现时点这些事还有点扯淡。陆仁会盯上泉州,抛开上面这点理由的话,最主要的原因是陆仁的夷州小城与福建地区的山越部族有着比较密切的往来。因此无论是出于对贸易需要,还是对人口的吸纳,陆仁都需要泉州这样的站点。 当然现在的陆仁还没有实力在泉州建立城镇,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到也用不着陆仁分出人员和物资去泉州。因为首先陆仁的夷州小城与福建的山越部族有往来,相对频繁的交易使得双方都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交易站点,陆仁这里再稍加提点,山越部族就按照陆仁的意思把泉州当成了固定的交易点; 其次,夷州小城这里有一些从山越地区过来的山越族民。陆仁只要稍加整编,同时再派出一些合适的人选,那么在泉州弄出个贸易集市型的小村子并不是什么难事。也就是说其实在这个时候,陆仁在泉州已经有了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但也只是能进行交易,获得夷州所需求的一些资源而已。不过就目前来说,这样也就够了。 现在把话说回来,泉州那头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立足点。那么以夷州小城的地理位置,在连接泉州这个立足点的问题上就有些不太方便。而陆仁选择后世的台北市地区来建立新城。另一个原因就是准备在新城的西面再建起一个港口,由这个港口来负责与泉州方面的联系。 再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新城西面建立的新港,在经过相应的发展与建设之后,就可以与现有的夷州小城一起成为新城的卫星城,同时为新城提供相应的防卫前线与防御纵深。而且在基本成形之后。由现有的夷州小城沿夷州东岸再下,新城由夷州内陆南下,新港则负责由夷州西岸的沿岸南下,以三路并进的方式逐渐的把整个夷州给纳入掌中。 而新港的选址,陆仁其实也都已经内定好了。就是后世在台北市西面约五十公里的新竹市。虽然严格的来说,选在新竹这个地方并没有什么突出之处,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也只能是选择在这里。简单点说若是再往北一些,就路程而言还不如不建,干脆直接去夷州小城就好了;若是往南,与新城之间的距离又拉得太开。 大致上的几个新址的事情也就这些了。其实在此之前,雪莉曾经向陆仁表示过如果按现在的情况再发展下去,泉州可能很快就会引起孙吴方面的注意。本来按雪莉的意思,是想让陆仁进行一次西迁,也就是放弃泉州,把这个基地往西南面迁一点,迁到厦门、金门一带,实在不行甚至想西迁到香港和澳门那里去。 但这个提议马上就遭到了陈宫的反对……陈宫在夷州虽然是处于一个半隐居的状态,但现时点陆仁手头上有战略眼光和能够玩阴谋诡计的人,也只有陈宫而已,所以一但有什么决策商议不下来,陆仁就会让雪莉去问问陈宫的见解。而这种充当高级顾问的事情,陈宫还是很乐意的。 陈宫表示反对的理由,是因为泉州那头虽然在目前还只是一个小村子、小码头,但毕竟前前后后的已经经营了好几年,根基相对来说已经比较牢固,而且水运条件良好,各方面的补给都比较方便; 再者夷州这头与山越之间的贸易往来,已经使山越部族都认定了泉州。如果冒然西迁,很容易引发这山越部族的不满或是恐慌,再想重新确立也不太方便; 再从战略纵深上来说,泉州已经有了初步的基础,只不过陆仁这里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泉州给打造出来而已。而在另一方面,孙吴一方由于与山越部族之间的矛盾不断,使得孙吴一方还没有办法越过诸岭来到泉州这边……顺便说一下,当时的孙权其势力范围主要是在现代的江西、部份的湖南、浙江以及福建的北部。福建南部则由于闽中戴云山山脉阻隔,以及山中山越部族抵抗的原因,使得赤壁之战时期的孙权还无力南下去福建南部。 再加上用不了多久曹cao就要挥师南下,孙权更需要加紧对长江沿岸的军备,越岭南下就更不切实际了。也就是说,陆仁对泉州还有着绝对充足的时间去积累与打理。
如果放弃泉州,日后却又被孙吴占据,那么孙吴就等于有了对夷州下手的桥头堡,这对夷州今后的安危不利。反过来说,孙吴如果想动夷州,而泉州却仍在陆仁的手中,那么泉州就是孙吴一定要先打下来的地方。 换句话说,泉州就是夷州的哨塔,一但有变,以陆仁手上的海船实力,夷州可以抢在第一时间完成布防,那接下来尽客夷州的兵力远不及孙吴,但以夷州海船之精良,并且在有充份准备的前题下,孙吴也很难踏上夷州一步。 雪莉把陈宫的建议转告给陆仁之后,陆仁又反复的思考了一下,决定从夷州这里的陆氏族人中分出一小部份前往泉州,并且在泉州弄起了一个以陆仁为宗主的陆氏支流,换言之就是在泉州弄起一个泉州本土的大姓豪族。 而这样的本土性质的豪族,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也就不再多说了。总之以商贩立族为名,可以避开孙吴对陆仁方面的注意。一但时局有变,这支分部至少可以先行抵挡孙吴大军,为夷州的布防争取时间。 主要的事情就这些了,最后就是对这几个地方的命名。这个陆仁根本就不用去考虑,泉州还是叫泉州,现在的夷州小城回头就正式改命为基隆,新港就是叫新竹。可是在台北这个问题上,陆仁考虑再三之后,却决定不用台北这个后世的公称,而是选用了在清代之前使用的莽甲这个名称。至于为什么要这样,陆仁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仅仅是为了区分一下自己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不同吧? 陆仁现在人还在吴郡,这些事情与雪莉商量好之后,回到夷州就要选派合适的人选去督建新城。原则上来说,雪莉当然是最佳的人选,但是雪莉在陆仁不在的情况下,要坐镇夷州小城,统领小城的安定发展,所以陆仁是准备把营建新城的大任交给陆信。说起来陆信性格沉稳,而且跟随陆仁的时间久,该学的东西也学了不少,相信不会有什么问题。实在不行的话,以陆信与陆仁、雪莉之间的亲近,寻求帮助也比较方便。 此外就是陆信总得有副手帮忙。这里就扯出来了两个人,一个叫布依克,另一个叫拉朵娅。前者是个小伙子,后者是个小姑娘。 这二位都是山越部族族长的子女,他们的部族也是最早与陆仁确立良好关系,而且还举族迁居到夷州的部族。特别是这二位的部族,在迁居夷州之后他的部族就生活在莽甲南部的山区里,其部族所拥有的山中技能相信在建城时能给予极大的帮忙。 而布依克与拉朵娅的想法大致相同,就是他们在亲眼见到夷州小城的迅速发展之后,都有意想让自家的部族正式的依附陆仁,然后使自家一直以来都只靠土地和老天爷吃饭的蛮夷部族转变为在产业上比较全面的宗族,换句话说就像糜、陆、甄三家那样,而这三家现在哪家不是富得流油?这第一桶金都已经让别人淘走了,第二桶可千万不能再错过……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