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岭南后患
事情的缘由与求学者提问是否能填饱肚子相关,有仲翁迂回的回应,也有董仲舒稍做修正话语的准确性。 等到下场和张学舟唠嗑,董仲舒随口提及了部分相关。 而张学舟的补充成为了压垮诸多求学者心理状态的那根稻草。 看着老友的学生纷纷走人,董仲舒只觉坏了事。 他这个前来捧场的支持者似乎成了砸场子的人。 中年男子摆摆手,示意自己对这种事已经司空见惯。 衣食住行,每一项都是人生中的重点。 会读几句书,认得几个字,这并不能填饱肚子,对汉王朝九成以上的人来说,如何穿得暖吃得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没有物质上的满足,就不可能去谈精神上的建设。 但治理一方区域不能只依靠一群想吃饱穿暖的人,这需要有人懂营造,有人懂法令,有人懂运用规则,有人去了解朝廷制度,有人可以去更好的地区学习经验…… 这并不是他一个有才学的郡守就能完成的事情。 学宫的重点不是有几个名望高的人来捧场,也不是有汇聚多少学生。 对他而言,如何在物质和精神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又培养出一个个可用之才,这才是重点。 一群心志不坚的人离开了,但还有一些心志坚定着留下。 看似一场祸事,但换个角度来看,这对他而言又是一桩好事。 中年男子示意自己无妨,而后继续开讲。 自己的名气并未引来求学者,还帮老朋友弄走了一群人,董仲舒面子相当挂不住。 但他对张学舟确实有几分好奇。 从岭南到巴蜀,这其中的路程有数千里之遥,这其中还有穷山恶水阻隔,并非一般人所能跨越。 张学舟道。 董仲舒觉得张学舟在瞎扯。 但夜空中一道闷雷的声音让他将直接的话语婉转了许多。 董仲舒注目着被雷电点亮的夜空,只见那高空中阴云密布,并非入夜的纯粹黑。 他摸了摸面颊,一滴雨水随即又滴落到了他脑袋上。 董仲舒指了指学宫临时搭建的那几个木棚,随即大步踏入。 两人入棚不过十余秒,有求学者大喊,一时众人各有分散,纷纷躲入各处挡雨的木棚。 只有那讲学的中年人依旧坐在学宫中央的讲学台上叙说。 张学舟赞道。 董仲舒纠正道: 张学舟点头道。 董仲舒继续纠正道。 张学舟想了想,随即真心赞美了一句。 他拥有九种规避法决,甚至其中还包括避水诀,但这种法决只是让水不淹死他,并不会让张学舟水不沾身。 若天上下雨导致张学舟淋个落汤鸡,这是很正常的情况。 但文郡守的风雨之术可以规避雨水沾染身体,这让张学舟不免有了惊叹。 董仲舒不认同道。 好就是好,差就是差,董仲舒迅速纠正着张学舟中话语内容。 作为一个学派的大师级人物,他在学术和认知上的是非曲直秉心出发,并不会打马虎眼。 这甚至影响到了他的秉性。 这也导致董仲舒常年干一些不讨喜更难产生功劳的活。 譬如接过周太尉的活,拿张学舟测诌不归所在的位置。 又譬如跑巴蜀来查看文郡守到底想向景帝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意思。 这些事情做不好问题很大,但做好了又没啥功绩。 总之,哪个事情麻烦又没利益,董仲舒就可以接手了,他在朝廷中也只能接到这些活儿。 见到没有辩解的张学舟,又想起很衰的岭南之行,更想起衰到没法衰的周太尉,董仲舒只觉诸多事没一件好的。
他注目着张学舟,又靠近了对方一点点,而后才低低声交谈。 岭南一行很多事落下了,但又有太多的事情依旧在发生牵扯,甚至不断产生着关联影响。 董仲舒只觉有一场迷雾笼罩在岭南,也有一场迷雾笼罩在朝廷中。 他看不清楚迷雾内的真实,但他又想知道相关。 但从岭南活着回去的人很少,而清楚见识过战场真正情形的人更少。 董仲舒低声道。 张学舟奇道: 董仲舒道: 来巴蜀是一趟苦差事,但董仲舒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若不来巴蜀,他很难碰上当时的目击者。 在岭南活着回去的人包括董仲舒、司马相如,也包括太子和卫青、张骞、宫廷侍卫长鲁能。 但在众人中,董仲舒和司马相如是防护和施法的主力,一直处于施法状态无暇分心,而太子和卫青则是遭遇袭杀的承受者,又有宫廷侍卫长鲁能拼命保卫太子,而张骞和张学舟则躲在他们身后打酱油。 有闲暇时间观测景帝和尊上交锋的人不多,活下来的则只有张骞和张学舟。 张骞被太子招入宫中,而后一言不发回了雁门关。 剩下的人只剩下张学舟。 朝廷的气氛在这两年很怪异,景帝甚至以逆乱罪名处置了周太尉。 董仲舒只觉朝廷中似乎酝酿着什么。 而这一切的缘由则是岭南之行所引发。 董仲舒想过在皇宫中见过的那位帝王,隐隐中觉察不对劲时,他更是因为自身涉及了岭南之行,害怕像周太尉一样栽进去。 对董仲舒而言,搞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又判断清楚朝廷真正的状况,他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