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文魁在线阅读 - 一千零七章 轩然大波

一千零七章 轩然大波

    殿内众官员意见一致。

    林延潮自也是随着大流,在程朱理学的浸养下,读书人对于礼制的遵守,可谓刻在心底。

    比如论语上,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要去掉告朔礼时,祭礼上的那头羊,孔子说,子贡啊,你爱惜那头羊,但我看重的是却是礼。

    林延潮心想,天子这一刻绝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宰相会如此坚持的反对。

    就如同张居正要夺情时,他没有想到满朝官员的反对,甚至连自己的门生都反对。

    儒学的制度就是周礼!

    孔子当年售其学,认为要达到‘仁’,那么就要恢复至周礼。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

    所以为什么,子贡要废弃祭礼上的那头羊时,孔子表示那不是一头羊,那是礼!

    但是很不巧,法家在这一点上与儒学南辕北辙。

    法家明确告诉你,一代有一代的制度。

    连林延潮讲事功学道统时,也将子贡例子拿出来说,并称赞子贡的做法,合乎吾学!

    吕祖谦,叶适,陈亮这些南宋事功学先驱都强调‘变法’二字的关键,儒学的根本在于‘仁’,在‘仁’的基础上,制度上可以有所变通,以顺应时世,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理学则反对这一点,什么叫有所变通,今天你偷钱,明天你就会杀人,后天你就敢屠城。

    这分寸如何界定?你这么做完全就是邪魔外道。

    所以为什么要争,郑妃封贵妃之事。

    今天天子将郑妃封皇贵妃,明天就会将皇三子封王,后天就会立皇三子为太子。

    那么天子会不会仅仅希望将郑妃封作皇贵妃?

    不好说。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制度,所谓理学,事功学都是一个思维模式。

    在这个思维模式下,遇到任何问题理所当然,就能得到一个大家比较公认的结论,避免争议的存在。

    譬如天子这个做法,就违反了周礼的核心‘嫡长制’,所有人约定俗成的存在。

    天子道:“列位臣工要说的,朕已知晓,今日这些事先到这里。容朕再思量思量。今日内阁谁当值?”

    王锡爵出班道:“是臣。”

    天子道:“王先生留下。”

    在乾清宫的事起了一个开端,但余波远远没有结束。

    出宫后,众讲臣都围绕在申时行周围。

    于慎行直接言道:“元辅,立储之事,圣意如何,臣等无可揣测。但国本系于元良,主器莫若长子,立皇元子为储君,乃顺应人心之举,亦合乎太祖立嫡立长的家训。”

    申时行闻言没有说话。

    一旁右庶子赵用贤道:“元辅,自万历十年,元子诞生昭告天下,五年有余,中外臣民属心已久。然而宫里传闻天子宠德妃,疏远恭妃已久,这一次德妃诞皇三子,母凭子贵添为皇贵妃,尊位居于恭妃之上,这非礼也,下官请元辅为天下争之,否则下官与众臣当自行交章上疏。”

    赵用贤话里的意思很显然,你申时行不疏劝立国本,百官就要自己说了。

    次辅许国斥道:“赵庶子,方才在殿内元辅是如何说的,你没有听见吗?国本之事轮不到尔小臣议论!”

    赵用贤冷笑道:“当年张江陵夺情时,许阁老当时身在哪里?是不是小臣也不能议论?”

    “你!大胆!来人,将赵用贤叉出去!”

    “慢着!”申时行开口发话了。

    申时行看向赵用贤责道:“赵庶子,你口口声声礼也,眼下连官员的上下尊卑都不顾了吗?”

    赵用贤闻言词穷,面对申时行还是出言向许国道歉。

    许国哼了一声别过脸去。

    场面陷入尴尬。

    今日王家屏替天子代祭先师孔子缺席。

    下面还有徐显卿,张位,陈于陛等五六名讲官,其他都不说话。

    这时申时行向林延潮问道:“林学士以为如何?”

    众人目光都看向林延潮,他会如何说?

    但见林延潮徐徐道:“启禀元辅,下官以为元良之事,涉及国本,宰相自有主张。宰相未言之前,其他大臣实不该妄议。更不可代奏向天子建言,否则此举有谋幸进之功的嫌疑!”

    林延潮说完,赵用贤顿时脸红了,他方才口口声声说,申时行若不上奏章,那么他赵用贤就要自己上奏章,请天子立国本。

    林延潮这句话直接点出来,首辅还没说话,你自己上奏章商议国储,是要博一个拥立之功吗?

    赵用贤脸都被打肿了。

    赵用贤冷笑数声,没有说话。申时行看了林延潮一眼,大感欣慰,面上却道:“赵庶子方才的话并无此意,倒是你这话一出,没有人敢向本辅建言了。本辅如何知道诸公的意见?”

    林延潮立即‘虚心接受批评’。

    有了林延潮这一番话,其他的翰林也是会意过来,说了一番以申时行马首是瞻的话。

    数日之后。

    申时行上表请求天子早立太子,其中举了明宣宗在宣德三年立两岁的英宗为太子。

    明宪宗在成化十一年立六岁的孝宗为太子。

    孝宗在弘治五年立还未周岁的武宗为太子。

    而皇元子已经五岁了,理当立为太子。

    申时行这奏章,可谓有理有据。早立太子,一直是明朝历代皇帝的制度。

    申时行奏章一上,天子回复说,册立皇太子乃是大典,皇元子年纪尚小,等个两三年再举行。

    然后申时行又奏章上,说天子认为册立皇太子乃是慎重之举,要等个二三年举行,实在是高明之至,此非臣之愚见可及。但臣虽然愚钝,仍有些话管不住嘴巴,要说不能自已。

    没错,皇子年幼,立太子后要出阁读书,举行朝贺典礼等等,是太早了。陛下此举是爱惜皇元子的身体,但册立太子,只要在宫里受册,文华殿一受朝贺即可,至于讲学等事可以等到两三年后办。所以眼下还是先册立太子要紧。

    天子回复道,你申时行忠君爱国之心,朕已经知道了。可朕没有改变主意,先册立郑妃为皇贵妃,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看着从六科廊传抄来的第一手奏章,林延潮觉得可以了,申时行既表达了自己拥立皇元子的立场,虽说没有册立太子,但他可以收工了,对百官也是个交代了。

    但对于百官而言,却是未必,申时行上了奏章后,百官们的议论已是开始。

    林延潮在厅内正遇到掌院学士张位。张位入内后笑着道:“听闻内阁上请天子,择会试考官人选,林学士可是知道。”

    林延潮笑着道:“略有所闻,会试考官为国取士,非才学卓著之士不可,下官以为光学士再合适不过了。”

    张位闻言笑着道:“吾……吾倒是志不在此,若是可以本官倒是打算推举林学士。”

    林延潮讶道:“下官资历浅薄,如何敢担当此重责。”

    张位笑着道:“林学士资历虽浅,但有圣意期许,未必不可。”

    林延潮听张位之言,没有表示。大家都是老官僚了,说话讲个大概,点到即止。

    若是真的什么后话,过几日慢慢说。

    于是林延潮与张位二人说说聊聊走出大门,这时就听的检修厅里,一群人叫好的声音。

    张位,林延潮闻言走到检修厅里,却见几名翰林围着刚刚散馆授于户科给事中的姜应麟。

    “姜兄,此疏一上,何其勇也!”

    “明长幼之序,定于国本在此一疏。”

    “我等瞠乎其后,不能及也,只能睹公壮行。”

    张位,林延潮听了当下觉得事有蹊跷一并走到厅里。

    张位轻咳一声,检讨厅里众史官看见张位,林延潮都是拱手行礼。

    张位板着脸问道:“何事喧哗?”

    一名翰林道:“姜兄要上疏请陛下早立国本!”

    林延潮闻言看去,但见姜应麟昂首挺胸,不胜自豪。

    张位厉色道:“国本之事,元辅已有主张,何必再言?”

    姜应麟道:“学士难道不知吗?眼下外面议论纷纷,说皇三子诞生后,陛下与郑妃到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相约立皇三子为太子,并且将密誓御书封缄在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

    “下官知道此系道听途说,乃不实之言,但流言四起,难免人心不安。又兼元辅上疏,陛下却没有表态,作为臣下当替天下问之,以定人心。”

    张位道:“糊涂,既知道听途说,即是有心之人散播谣言,唯恐天下不乱,你此举唯有推波助澜,不能澄清谣言。本学士命你收回上疏。”

    姜应麟道:“恕难从命,学生散馆已授科道,科臣言事,此乃本分,就算是光学士,也不可阻拦科臣上疏。”

    张位气的浑身发抖,一旁林延潮道:“姜给事,你知道你上疏之后果吗?”

    姜应麟笑了笑,仰天道:“吾愿开先河,纵是刀山火海在前,又有如何?大不了一死以报君恩,再说吾未必会死,”

    听了姜应麟的话,几名翰林差一点拍手叫好。

    林延潮也知姜应麟当初在李植面前说过自己的坏话,想想也就不劝了。再说有人连死都不怕,自己劝了又有什么用呢?

    林延潮当下道:“姜给事好之为之。”

    姜应麟洒然大笑道:“多谢光学士,林学士好意!此事下官一人为之,与任何皆是无干。”

    厅里的众翰林都是拱手道:“姜兄保重。”

    次日,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上书天子,请册立太子。

    于是争国本的事,终于成了轩然大波,席卷了朝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