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投石问路!
书迷正在阅读:武侠:我会的武功有点多、重生柳树,打造万古最强部落、从特利伽开始穿越诸天、三界共主成长计划、人在华娱,开局带资进组、汉逆、诡异世界挂机求生、废土:超级制造工厂、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四合院之我真没想穿越啊
第526章投石问路! 在没有朱厚照穿越过来的正德四年,也有一个人发现了军屯的田地被大量侵占,侵占之人动辄私役军士种田千余顷,但却‘不输籽粒’。 所谓籽粒就是军户需要上交的‘农业税’。这么些年,指出不输籽粒情况的官员还是有的,但大多停留在在口头上。 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要拿这些人开刀的人,其实是刘瑾。 他派了一个叫周东的御史到宁夏去,到了以后就拿宁夏的都指挥使开刀。 然而刘瑾和他所派的人本身就不‘专业’,刘瑾自己以为他大权在握,出不了什么乱子,而那个周东到了宁夏以后则是照吃、照喝、照拿,甚至改了度量衡,以这样的方式来清查土地,从都指挥使到下边儿的百户、总旗,没有一个是不占田的。 说白了,这家伙不是奔着办事来的,而是奔着发财来的。 所以最后理所当然是轰轰烈烈的开始,干干脆脆的失败。 毛爷爷说过,做任何事,首先要分清楚你的敌人是谁,你的朋友是谁。 军屯这件事,既涉及边疆,也涉及内地卫所,而侵占土地的人,其一为军官本身,其二就是宦官,其三为宗室,其四是依附权利而生的地方豪强。 明廷有派镇守太监和监军太监的规矩,这些人到了各个卫所能当朵圣洁莲花? 而刘瑾本身就是太监,所以他这么搞,就容易自掘坟墓。 不过话说回来,刘瑾去查和皇帝查是两码事,刘瑾的权力毕竟不稳固,若是有人反对,并以‘阉党’之名冠之,以‘清君侧’之名杀之,皇帝一瞧动静很大,一旦放弃了他,他就是死路一条。 皇帝来查,则不一样,尽管反对的人仍然可以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但皇帝不会放弃自己。嗯……宋朝有皇帝自己放弃了,但朱厚照不会放弃。 其实每个王朝的末年,都面临土地兼并的情况,其危害也都基本相似,便是百姓民不聊生,军队空饷、欠饷,战力不足。 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军屯的田地被兼并以后,卫所兵的战力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明英宗年间,甚至有记载逃亡军户达120万人的可怕数字。 所以需要改革,重新分配财富,重新振兴军威, 但真的要去推动这个改革,就又会出现一种‘得罪人太多、唯恐有动乱之事’发生的声音。仿佛这帮人就是天降神兵,有三头六臂之能,任谁也动不得、碰不得。 这就很奇怪――这些卫所兵到底强不强? 还是说打外敌的时候一塌糊涂,轮到造反了,就瞬间化为天降神兵?这其中难道不矛盾吗? 实在有些让人疑惑。 实际上,这帮反扑势力究竟有多强,实在不好判断,便是朱厚照这个后世之人也一样看不明白,毕竟刘瑾那次清查军屯,虎头蛇尾的厉害。 如果说是以藩王造反作为一个标志,那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 因为那次造反根本就是个笑话,十来天的功夫就消灭了,连宁王都不如。 总之、投石问路,先将这个张璁以清理马场、军屯的名义派到西北去瞧瞧。倒要看看所谓的反扑是多么强大。 实际上,则不必慌张。 在那个地方,有一路三万人的周尚文之兵是募兵而来,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卫所之兵,他们的军需粮草都是由朝廷供养。 说起来历朝历代不管什么兵制到中后期都会转为募兵,就是原先的兵马全都不行了,遇到战事只得花钱来编练新军。明朝,实际上从土木堡之后,便已经出现募兵制了。 再有一部便是王守仁所领的河套之兵,一共是八卫人马,其中四卫为骑兵、四卫为步卒。这些人算是卫所之兵,但他们都是新到河套,田亩初分,基本上不太存在比较明显和严重的侵田现象。 这七万大军,数量虽远远落后于甘肃、宁夏这些地方的卫所之兵,但是战力则是远远领先的。 其中一部统领为新封平虏伯,中层军官则大部分为军学院出身,他们是‘冉冉升起的新势力’,跟着现在这个年轻的皇帝,荣华富贵样样不缺,如果说有人能策反他们,那得是邪教中的神棍,还得让所有人抛妻弃子,信这个邪教。 另外一部,王守仁更不必多说。 两者一个在西、一个在北,以钳形而控内地。 若是真有什么人扯旗造反,怎么打败这七万人,得好好祈祷祈祷才行。 如果说张璁给的理由带些热血感性,那么朱厚照的准备便是底气理性。 基于此,才有皇帝和众位大臣正儿八经的谋划这件事请的这一幕。 同样的正德四年,同样的事情。 不同的时空中,却是不同的局面。 现在要做这件事的不是权宦,而是皇帝,所拥有的力量,也不是仅仅一个御史以及虚幻的皇权之威,这一次是真的有物理力量的。 紫禁城、乾清宫。 六月二十一日这个午后,皇帝首次和自己的大臣探讨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他是有备而来,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先给他们一些数字上的直观概念。 首先是军屯的具体数量,正德年间还不知道,但洪武年间是有数的――8900万亩左右。 因为地理环境、土壤条件不同,各地亩产量不一,正常来说,一亩田可收粮米三到四石,也就是四百到六百斤左右。但平均亩产来说则低很多,大约在1.5石左右。 朱元璋最初定税是每亩二斗四升,但这个税率也就他做到了,到永乐年间,就已经收不足数,后来朱棣将税减半,定为一斗两升,也就是0.12石。 以8900万亩来算,理论上应该出产有一亿三千万石的粮食,其中1068万石粮食应为税粮。当然这是理论上,实际上,种田极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说不准哪里旱了、涝了产量就会降低。 同样屯田籽粒也会上下波动,可即便以1068万这个数字乘以0.8的折损,也应该有850万石的粮食。 然而实际上呢? 永乐元年,屯田籽粒数有2300万石,因为降税,所以至永乐八年,全国屯田籽粒为1036万石。这勉强算是正常,毕竟你减税了。 但接下来就疯狂了。 永乐二十一年,屯田籽粒又减半,变为517万石。 洪熙元年有过短暂的上升,为613万石。 可惜好近不长,宣德初年降到460万石, 到宣德九年时,全国屯田籽粒数为:230万7千8百零7石。 这些数字都在《明实录》中,记载的清清楚楚。
那还是宣德盛世。 到了眼下的弘治、正德年间,全国屯田亩数肯定从最初8900万亩锐减了,具体还要清查才知道,但屯田籽粒数户部是有这个数的,正德三年这个数字是146万石。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有明一代都有军屯籽粒,中后期完全崩坏的记录。 这一连串的东西,朱厚照都已经让侍从室仔细的查了各朝实录,然后整理出来。 数字是会说话的。看着这些数,该做什么,难道还不明白? 他还不忘提醒,“这其中的数字都是从实录中而来,没有一个是作假。” 各朝实录都是很权威性的记载,而且都是文官们自己修的,这要推翻,朱厚照把那些修实录的人祖坟给刨了都不过分。 皇帝的招数与以往一样。 推动这种重大变革的时候从不会自己蛮干,而是把所有人都绑上他的战车,也就是逼他们表态。 这是为了在万一不顺利、有反叛力量的时候,整个朝廷也能够一致对外,而不至于从内阁、六部就开始分裂。 这是新时代学来的方法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如果有哪个官员前后表态不一,在这种道德环境下,他不仅会失去官位,还会失去名声,就是一辈子的所有成就,全都不要了,这个决定一般人不会做。 比以往好的是,朱厚照不必通过各种手段,现在的朝堂大多都是支持他的,看到这些数字更为支持他。 杨一清、王鏊、王炳的内阁,礼部王华、吏部梁储、户部韩文、刑部赵慎、工部何鉴、兵部齐承遂…… 朝官们只是感叹, 初回京师的王鏊痛心道:“当年负图公曾说,不知始自何年,屯田政废,册藉无存,军屯之地,十去五六,屯田已有名无实。实际来看,哪里是十去五六,应当是十去八九。” 杨一清早便等着今日了,“陛下,如此来看,欲中兴大明,必除军屯之弊,否则天下卫所糜烂,一旦有事,便是脆弱不堪,如此,又怎能称为盛世?” “微臣附议。”王炳带着几分狠劲,“自古以来,也没有脆弱的盛世!” 朱厚照握着拳头,想想当初刘健、李东阳、谢迁的局面,再到今天,他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朕时常在想,若是缺了朝廷的这些籽粒,但能落在百姓头上,天下人人自足,倒也不算太坏。可实际却是流民遍地,饥民遍野。朝廷穷、百姓富,这也是施恩于天下,可若是朝廷穷,百姓也穷,朕便断不能容!” 杨一清建议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必得计划周详、部署完备。以图影响最小,损失最低。” “嗯!” 得朱厚照眼神示意,锦衣卫指挥使毛语文说话,“传闻宁夏驻军都指挥使何锦义赃贿狼藉、钟鼓馔玉,似有圈占屯田两千五百顷!微臣以为,朝廷应当谕令重臣,明察其罪,并令其限期退还土地,以儆效尤。” 何锦义,这是第一个倒霉的人。而说句不过分的话,朱厚照等这时机成熟的一天,已经十年了。 “拟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