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听话
围棋棋理说,走棋要走在筋上。 哲学家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道家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经说:“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约14:13-14) 科学家说:“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 假如某一个人,生来不是愚钝就是叛逆,谁的话都不听,任意行事,其行必不远。他的人生只会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样,时常处于危险境地。 “所信者,听也,而听尤不可信。”这句话出自电视剧《潜伏》中吴站长之口,我查阅这句话的出处,一时竟然没有找到。不过这句话有些道理,借来在此一用。 听话,是长辈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人长大了,父母不在了,大人们该听谁的话呢? 阅读全世界的历史书籍,我们发现,大人们也得听话,不听不行。 古希腊部落民众得听城邦首领的话;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得听执政官的话;古代英国农民得听封建领主的话;十字军东征得听教皇的话;工业革命得听科学家的话;大航海时代得听指南针的话;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士兵,最终得听胜利者的话……。不听话的人是难以生存的。 听话了,只听了好听的未必是好事,不听话,没有听阿谀逢迎的话,未必是坏事。 古时候,朝廷教育人民要读圣贤书,听皇帝的话。其实,这些话只说出了一半,听者也只听了一半。那么,另一半话是什么,被谁听去了呢?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存在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矛盾。圣贤书教人学好,行善,那另一半没有写出来的是什么,被谁学去了? 唐朝有一个诗人描写秦朝天下大乱的原因时,提到刘邦和项羽,他说: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秦始皇把书全烧了也没用,推翻秦始皇天下的人原来不是读书人。历代史官著书立说时,没有写出来的那部分文字,原来叫做“无字句处”。聪明人早早领悟出一层道理,读书不仅要读圣贤书,还要读没有字的书,——“从无字句处读书”。使用“春秋笔法”写出来的文字,不可不信,却不可全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武则天的墓碑没有文字。她说,功过留给后人评说。她早已经悟透人性,即便在权势熏天之时,将墓志铭写得天花乱坠也消除不掉世人的诽谤。与其撰写评语左右为难,不如不说。既不去为难史官为我歌功颂德,也不阻拦世人议论功过。当有一天,世人真正了解到女皇的功绩,自然会给出正确评价。——这大概是武则天的决策逻辑。
近些年,许家印先生在赚到大钱的时候,慷慨捐助给家乡数十亿元人民币搞建设。有乡亲感动所致,为许先生在村口立了一块石碑,碑文中有四个字,“流芳百世”。待许先生的恒大公司因债务达两万亿人民币爆雷,这块碑上的四个字很快被乡亲们涂抹掉了。我有些好奇,当初,许先生怎么就同意了立碑,还刻了字呢!看来,盖棺定论的做法有一定的道理,古人认为,若圣人出,必盖棺才能定论。 这些恭维的话,不听又能怎样,不说又能怎样?可是,偏偏有人迫不及待地要说,又有人偏偏喜好这一口。立一块无字碑要有见识,还要有底气才行。 明明国家早已经明确指出了要听谁的话,可是就是有人不信。 倾听老百姓的疾苦,倾听人民的心愿和向往,——这不是很明确的吗! 问题出在,有些人真没拿自己当百姓,而是将自己置于百姓之上,一旦得意忘形,就会以为自己是创造了一个时代。 其实,世间提到评价这档子事,都说人不跌一跤,便不会真明白,老百姓说出来的那部分话要听,老百姓没说出来的那部分话,也要认真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