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逆水行周在线阅读 - 第四百六十七章 为什么?

第四百六十七章 为什么?

    翌日午后,宇文温在书房给太子和燕王上课,上的是“国际政治课”,他要让儿子开开眼界,看看万里之外的波斯国和罗马国是怎么作死,然后引以为戒。

    光上课还不行,得让“学生”做题,如此才能加深印象,并学会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资料和“题目”,他已经提前发给儿子们,所以今天直接切入正题:为什么,波斯和罗马的最近一位“先帝”,会落得凄凉下场。

    罗马国的“先帝”,是十年前被叛军所弑的“莫里斯皇帝”,简称“莫老”,和如今的罗马新君无血缘关系;波斯国的“先帝”,是当今波斯国万王之王库萨和的亲生父亲,简称“库老”。

    太子宇文维城,仔细看过父亲提供的相关资料,现在,由他先回答,然后燕王宇文维翰补充。

    “库老”,死于叛乱,“莫老”类似,亦死于叛乱,两者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为执政多年的君主,却被军队推翻。

    正常来说,执政多年的君主对军队的控制应该是不错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能说君主失了人心。

    所谓“人心”,指的是贵族和将军们的人心。

    为什么君主会失去人心呢?

    因为资料有限,宇文维城对罗马和波斯的国情只知道个大概,知道这两国和中原类似,是门阀贵族政治,却更胜一筹。

    许多大贵族出将入相,权力很大,在中枢举重若轻。

    但这两国有一点和中原不同,那就是宗教的势力很大,以至于“国教”首领可以和君主并驾齐驱。

    宗教首领们负责宗教事务,有大批信徒追随,虽然平日不参与行政,但关键时候的站队,会影响君主和贵族博弈的结果,所以,人心中的“人”也包括宗教首领们。

    而两位“先帝”失去人心的原因,宇文维城认为第一是军事,第二是内部矛盾。

    波斯和罗马是数百年积怨,征战不休,所以国力透支得厉害,为了筹措军费,以及收买对方边境蛮族以作掣肘,两国不停地花钱,所以都在加税,导致百姓负担很重,大小贵族也颇为不满。

    这种时候,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军事失利,就会导致君主的声望大衰,作为最高军事统帅的君主一旦失去军事上的光辉,各种非议和不满自然就冒出来了。

    以波斯的“库老”为例,其在位时,对罗马国的战事不顺,而东北面又出现了强悍的敌人——突厥,波斯军队在突厥骑兵的猛攻下节节败退,多亏了名将白赫兰·楚宾以少胜多,将突厥大军击败。

    立下不世之功的白赫兰·楚宾,却因为家世显赫,遭到了“库老”的猜忌,未能入中枢,被调到西线对付罗马军队。

    两国长期对峙,战线较为稳定,即便是当世名将,也不可能在敌人未露破绽的情况下取得什么突破,而上任后不久就吃了个败仗的白赫兰·楚宾,收到了万王之王命人送来的女装。

    这是羞辱还是鞭策?

    很显然,出身大贵族、为国立下大功却被排挤的白赫兰·楚宾认为是莫大的羞辱,于是举兵反叛,回师攻打国都。

    这一打,居然就攻入国都,贵族们将狼狈不堪的“库老”推翻,拥立其子库萨和继位,而白赫兰·楚宾不依不饶,自己当了万王之王。

    整件事,看上去好像很简单,就是一个造反的大将攻入国都,谋朝篡位,然而波斯这么大的国家,那么多军队,怎么就看着一个将军成事了?

    很显然,贵族们对“库老”早有不满,见着有人出头,便趁机落井下石,扶持起来的王子又不顶用,那就向强者臣服。

    那个被赶跑的波斯王子库萨和,得了岳父派来的罗马大军撑腰,回国复仇并打败了白赫兰·楚宾,波斯贵族们毫不犹豫抛弃了“逆贼”,又奉库萨和为万王之王。

    类似的事情,也出现在库萨和的岳父“莫老”身上。

    一支边境军队,在一个类似中原队主的小头目带领下,向国都进军的时候居然如入无人之境,最后轻而易举破城,弑君篡位。

    为什么?

    宇文维城认为,是罗马国的大贵族、大将军们对君主不满,而常年的战争,沉重的赋税,也让国民怨声载道,见着有人出头,无论贵贱都乐得袖手旁观,看着君主死全家。

    两个相互敌视的国家,两个“先帝”,都因为类似的原因遇害,为什么这么巧?

    这是宇文温的再次提问,宇文维城的回答也很直接:两国的数百年敌对,让两国陷入死局。

    为了争夺两国交界处的富庶地区,双方都红了眼,贵族们期盼着战争,因为打胜仗之后可以劫掠城池,获取大量财富,掳走大量奴隶,这就是战争的好处,即所谓‘红利’。

    长年的战争,让两国国民负担越来越重,而军事上的拉锯战,让两国从总体而言都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国家疲惫不堪,各自国内贵族得不到太多好处,不满情绪便逐渐高涨。

    而巨大的战争开支,让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君主只能一方面剥削百姓,一方面向贵族、有钱人借贷,那么,当债主觉得欠债之人似乎无力偿还债务,就会起心思“换人”。

    内忧外患之下,只要有个风吹草动,早就危如累卵的局势自然崩溃,君主被汹汹怒火反噬。

    罗马国的“莫老”,虽然实现了对波斯的和平,但国家的北境依旧有蛮族在虎视眈眈,所以战争不能停,却因为财政恶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满。

    才有了区区“队主”造反成功并且当皇帝的闹剧。

    两国只有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平,君主才有机会缓和国内矛盾,然而君主想要和平,那些寄希望于发战争财的贵族、将领,还有占据道德高地的宗教领袖不答应。

    更别说,两国自己也面临着其他边患,树欲静而风不止。

    宇文维城说了一通,最后总结:如果波斯和罗马再这么不死不休的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便宜别国。

    按照中原的话来说,就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渔翁会是谁呢?宇文维城觉得皇朝若不能消灭或者遏制西突厥,那么与波斯东北境接壤的西突厥,成为渔翁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是罗马国北境的“阿瓦尔”汗国。

    “没有第三个可能么?”

    宇文温忽然问,宇文维城闻言一愣,下意识看向地图,看向波斯国西南境、罗马国“阿非利加总管府”东面的“撒拉逊地区”。

    那里,是一大片沙漠,三面环海,沙漠里点缀着一些绿洲,而撒拉逊诸部就生活在其间。

    按照南司的汇报,撒拉逊诸部骁勇善战,又不缺良马,所以

    理论上来说,确实有可能变成渔翁。

    “父亲,撒拉逊沙漠幅员辽阔、寸草不生,难以置信这些部族能够变成渔翁”

    宇文维城缓缓说着,斟酌用词:“一如之前的南中爨氏,虽然部族不能不说善战,可南中贫瘠之地,又能对中原如何呢?”

    “突厥之于波斯、阿瓦尔之于罗马,一如柔然、突厥之于中原,威胁巨大,一旦寻着机会,必然长驱直入,攻城掠地,为所欲为。”

    “南中爨氏即便当年有余力出击,最多不过袭扰益州、交州地区罢了,如何有机会入主中原。”

    儿子的结论有理有据,宇文温点点头,看向燕王宇文维翰:“大郎呢?你觉得谁会是渔翁?”

    “孩儿也以为,若西突厥实力依旧,当是渔翁首选,其次是那阿瓦尔汗国,毕竟数次入寇,这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宇文维翰认真回答,不敢有半点破绽,免得被父亲抓住破绽然后反击:“至于撒拉逊部族,不过是大漠之中城邦联合,即便商贸发达又怎的?”

    “了不起如河中粟特各城邦,西域各小国,能成什么气候?”

    同样有理有据,宇文温点点头,却又问:“但是,渔翁得利,可以说就是捡便宜,一旦罗马和波斯斗得两败俱伤,昔日弱小的边疆部族,一样有机会呀。”

    这下轮到宇文维城‘进攻’了:“父亲若这么说,波斯和罗马真到了两败俱伤地步,那两国周边各大小势力都是有机会的,这就说不准了。”

    儿子有主见,宇文温很高兴,所以,即便他知道历史上的“正确答案”,也不会强词夺理。

    他今天给儿子上课,不是为了做“预言”,而是为了让儿子提高眼界。

    万里之外的地方,他吃饱撑了才派兵干涉,而现在,有更好的办法让波斯和罗马停战,休养生息,然后周国就可以同时和这两个大国做买卖,赚大钱,补贴财政。

    用“进出口贸易”带动国内经济发展,这才是宇文温最关心的问题,因为为了支撑变法,需要朝廷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开支会变大,一个稳定且利润快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有助于保持健康财政。

    若波斯和罗马真的实现了长期和平,能够好好调理内政、与民生息,享受到和平的红利,那么以后无论是西突厥、阿瓦尔还是撒拉逊,都不会有太大的机会占便宜。

    第一个功课,两个儿子都圆满完成,现在,宇文温给出第二个题目,背景是周国要出来“主持公道”,让波斯和罗马握手言和。

    那么,周国应该怎么分别向两国进行“外交”,才确保两国缔结一个长期和平条约并严格遵守,以及确保周国的利益最大化呢?

    http:///txt/40/40135/

    。_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