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联系
当然,前文说了这么多秋时期的时期,起主要目的还是一个,那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在这一时期,其实那时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也就是许多学者所称的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的确,怎么说呢,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那就是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华夏大地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纷繁复杂,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因此,我们读历史的话需要注意这一点,要多角度的去把握。 这场变革,首先,它是经济上变革,可以说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像是生产力的转变,因为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所以生产力大大增加。 而生产力发生了转变,自然,会导致生产关系发生转变。 所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耕作方式也由集体农耕转变为个体小农经济。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 还有经济政策变革: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其次它也是政治上的重大变革。 就像前文说的,在政治制度上,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益衰微,通过分封制形成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此后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由支配变成了兼并。 通过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起来。 还有国家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顺应了时代由分封走向统一。 以及民族关系上,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包括它更是思想文化上的重大变革。 大家都知道,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也就是百家争鸣。 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等因素在思想领域的反应,各家从各自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才说这是一场政治、经济、思想上的重大变革,深深影响了我们华夏大地的历史进程。 当然,纵观历史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历史上这样的重大变革还有许多,像是除了刚才说的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还有我们比较熟悉一点的唐宋大变革。 这也是一场华夏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像是内藤湖南1910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和宋在文化的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 “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 不必多说,这首先便是政治方面的重大变革。 我们可以政治制度演变上看,唐代中后期的政治体制,在中枢体制上不再是三省制的“步骤精密”,而是中书门下体制,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的调整,就朝着宋代那种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的体制过渡。 其次是选官用官上看,科举制比以往任何选官方式都更强调考试的作用,考试朝着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方向发展。 选官原则从看重门第到只问才学的转变,带来了隋唐之际由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的过渡。 “君主在中世虽然居于代表贵族的位置,但到了近世贵族没落,君主再不是贵族团体的私有物,他直接面对臣民,是他们的公有物”。 紧接着就是经济方面了,最开始是经济形态的变化,因为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 如地租的形式也是劳役地租逐步减少,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成为主要形态。 还有不的不提的是经济中心开始发生转移,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由古代至中世是内陆地区中心的时代,而由宋以后至近世变为运河地带中心的时代,再降至晚晴开始,则是海岸中心的时代。 因此这也导致商业以及商业监管的变迁,因为宋代商品经济较之唐代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到了这时,都市内官设的市场已经失去意义,都市几乎全区商业化。 这个变化,始于唐末,经过五代,到宋初完成。 还包括阶层的变化,最早汉武帝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作为一种重要社会力量的工商业阶层不复存在了,社会经济运行中,国家与农民成为最重要的两极。 而宋以来,商品经济和相关经济政策变化,使得市民阶层出现且壮大。 这就产生了土地兼并导致土地政策和人依附关系发生变化。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的发展,均田制逐步瓦,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官田也逐步以各种方式私有化,私有制不但得到国家的承认,而且由唐入宋不断增强。 宋代国家针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在这样的变化下,中古庄园经济下的生产关系是人依附极强的宗主部曲关系,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佃户变成了独立的自由民,佃户在完成地租契约义务后有转移的自由,就不受地主的人格束缚。 最后是文化方面,要知道宋代以来,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宋词这一种相对自由的文学形式出现和发展,文学由以前的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文学更加世俗化,平民化和大众化。 “文学由注重形式的四六体演变为自由表现的散文体,诗、词、曲等亦都由注重形式转为自己发挥,总而言之,贵族式的文学一变而为庶民式的文学,音乐、艺术等亦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