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节
。 “不用说了,那一定是阳虎在调动军队,看来他要发动叛乱了。季孙斯固然很危险,我们孟孙家恐怕也不能置身事外啊。”公敛处父最近也听到一些风声,立即就明白摊牌的时间到了。 “那怎么办”孟懿子有些慌张起来,内心里,他还是很怕阳虎。 “我们明天出兵,先把季孙斯救出来再说。”公敛处父有办法,在鲁国如果还有一个人不怕阳虎,这个人就是公敛处父了。 十月三日,阳虎带领着季孙斯出城祭祀,阳虎的车在最前面,季孙斯的车在中间,阳虎的弟弟阳越在最后压阵。季孙斯这些天来受到严密监视,他已经知道了阳虎的阴谋,他知道自己现在非常危险,而眼下可能是唯一的逃生机会了。 “林楚,你们家世代都是季孙家的忠臣,你也要做到这一点啊。”季孙对自己的御者说,御者林楚自然是阳虎派给他的,季孙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试图拉拢他。 “你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阳虎都要下手了,我帮不了你。”林楚把话说得很清楚,事到如今,说了也无妨。 “还来得及啊,你带我去孟孙那里吧。”季孙斯心头一紧,看来阳虎是真的要下手了。 “倒不是我怕死,我是怕这样也救不了主公啊。”林楚再次拒绝,不过有些犹豫。 “不试怎么知道呢你要是救了我,官升三级怎么样”季孙一看有门,急忙许诺。 林楚没有再说话,他只是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前后左右。 岔路口到了,最后一个岔路口。 林楚突然一拉缰绳,将车带进了岔路,随后啪啪啪连甩三鞭,车飞奔出去。 季孙斯舒了一口气,最后的希望还在。 林楚的车进了岔路,身后阳越的车也跟了进来。 “站住”阳越在后面大声喊着,前面的车则跑得更快。 阳越抽出箭来,对着前面的季孙斯射去,可惜车太颠,箭都射偏了。 一直追到孟孙家的大门口,大门开着,林楚的车直接冲了进去。之后大门关上了,等到阳越的车冲到近前,他没有看到季孙斯,只看到一支箭向自己的面门飞来。 箭,插在阳越的眉心。 在公敛处父的安排下,孟孙家早有准备了。 孔子的妙计 事发突然,季孙斯的逃跑打乱了阳虎的部署。阳虎明白,孟家早已经有了准备。如今,只能立即出兵讨伐孟孙,将孟懿子和季孙斯一网打尽。 于是,阳虎首先劫持了鲁定公和叔孙州仇,随后调集曲阜城里的军队,进攻孟孙家。孟孙家的军队在数量上不如阳虎的队伍,不过公敛处父已经连夜从孟孙家的大本营成地调集了部队,此时恰好赶到,双方人数对比立即逆转。 阳虎的部队和孟家的部队进行了两次交战,终于,阳虎的部队被击败了。 阳虎逃进了鲁定公的公室,抢了鲁国的国宝宝玉和大弓,之后逃往自己的封邑阳关。阳虎的同伙们也都纷纷出逃,而公山不狃此时还在费地,听说阳虎战败,因此占据费地叛乱。 一手遮天,不可一世的阳虎就这样完蛋了。快,实在是太快了。为什么这样快因为阳虎没有对突发事件作应急预案。 所以,世事难料。 第二年,鲁军攻打阳关,阳虎逃往齐国。在齐国,阳虎被齐景公囚禁,结果两次逃跑,终于成功,借道宋国逃往晋国,投靠了赵鞅。这是后话。 费地是季孙家的大本营,因此占据费地的公山不狃俨然是最具实力的人。当初的盟友们纷纷前往投奔,其中就包括叔孙辄。 “我们不能在这里等他们来讨伐,我们要招贤纳士,扩充力量,伺机杀回去。”叔孙辄提出建议,于是两人开始探讨有哪些人才可以招纳。 “嗯,阳虎当初想吸纳孔子,我看,我们也可以去请他来。”公山不狃想起孔子来,派人悄悄来到孔家,请他前往费地,辅佐公山不狃。 孔子这时候正在纠结之中,一半懊恼,一半庆幸。懊恼的是阳虎被赶走,再也没有人欣赏自己,自己的大夫梦就此破灭;庆幸的是,幸亏自己没有拴到阳虎这条线上,否则也很危险。不过总的来说,是懊恼大于庆幸。 公山不狃的聘书送到,孔子不免一阵激动:哇噻,终于还有人欣赏我,终于还有人邀请我出山。 人,可以激动,可以感动,但是,不能冲动。 孔子在激动之余,暗自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以阳虎的实力,尚且一天就被消灭,公山不狃不过是占据了一个城,而且名不正言不顺,前景可想而知。如果去投靠他,那不是打着灯笼上茅坑找死 所以,孔子准备婉言谢绝。 可是,突然之间他灵机一动。 “好,我去,我去,你先回去,我随后就去。”孔子竟然一口答应下来,来人非常高兴,回去复命了。 随后,孔子找来了子路,说是公山不狃派人来请他去治理费地,他要带子路一块去。 “老师,不要啊。就算没地方去,也不至于去公山不狃那里啊。”子路一听,瞪圆了眼睛,想都没想,立即反对。 “不能这么说啊,人家这么大老远来请我,这么有诚意,肯定重用我啊,我不是可以把周礼恢复过来吗治理好费地,就等于治理好鲁国啊。”孔子说,似乎很镇定。 “老师,公山不狃什么人陪臣,叛臣,去投奔他,跟您老人家的主张背道而驰啊。”子路这个时候很清醒,一句话说到了要害。“阳虎都跑了,公山不狃迟早也是这个下场,到时候老师您怎么办” 孔子一副很无语的样子,双手抱头想了一阵,挥挥手让子路出去:“那,我再想想。” 孔子这一想,就再也没有提起这件事情。 按论语。公山不狃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其实,孔子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公山不狃那里,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对子路说要去呢 子路是个直性子,什么话都憋不住,什么情绪都直接放在脸上。 孔子找他的当天晚上,子路就很烦躁,有住校的同学们就来问是怎么回事,子路就把事情对大家说了,大家都很惊讶,也很支持子路的意见。 第二天上课,孔子没说,自然也没人敢问。不过,事情就在学生们中间传开了。传来传去,越传越玄,说是公山不狃派人送来了一车礼物聘请孔子出山,被孔子拒绝了,一车礼物被拉走,公山不狃派来的人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被杀。 事情很快传到了南宫敬叔那里,听说老师拒绝了公山不狃的消息,南宫敬叔对老师又是敬佩,又是愧疚。敬佩的是老师高风亮节,不为所动;愧疚的是公山不狃都知道老师的才能而要重用他,自己却没有推荐过老师。 南宫敬叔到处去讲老师的事迹,他的层面自然不同,听到的人都是卿大夫。很快,鲁定公就知道了这件事情,于是请南宫敬叔来问问孔子这人是个什么人。 “主公,孔子是我的老师,学问那是鲁国第一世界第二,自从世界第一老子人间蒸发之后,他就是世界第一了。我听说阳虎就曾经请他出山,被他拒绝了;前段公山不狃又请他去费地,也被他拒绝了。这人有气节,有知识,还倡导周礼,我猜想啊,如果我们再不用他,说不定什么时候卫国宋国齐国晋国什么的就都来挖他了。”南宫敬叔自然要为老师兼老婆的叔叔吹捧一番,说得鲁定公瞪大了眼睛。 “那什么,这样的人才,咱们自己要用啊。”鲁定公眼前一亮,做出了决定。 历史上,关于孔子想去投靠公山不狃这一段总是被遮遮掩掩,要么就是强词夺理,为孔子辩解。其实,这根本就是孔子借力打力的计策,真正的目的是要引起鲁定公的关注。类似的计策,在战国时期被大量应用。可惜古人不识孔子的计策,一味要把孔子扶上圣位,才有了许多自欺欺人的牵强解释。 这一年,孔子五十岁,孔子觉得自己已经能够很从容地对待世事了。 按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终于当官了 中都宰,现在孔子是中都宰了。 现在是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岁。 中都是哪里中都宰是干什么中都是鲁国的一处地名,按鲁国的规矩,有宗庙的所在称为都,否则称为邑。中都有鲁国宗庙,因此称为都,地点在今山东汶上西。中都宰就是中都地方行政长官,今天的说法就是中都市市长。 而中都是鲁国公室不多的几块自留地,因此孔子算是鲁国官员,而不是三桓的家臣。 从民办教师,孔子一夜之间野鸡变凤凰,成了一方大员。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孔子上任中都宰,一时也引发轰动,一个毫无背景的甚至可以说出身卑微的民办教师,竟然一夜之间当上了中都宰,人们都感到吃惊。 怎样治理曲阜呢孔子冷静地分析了眼下的形势。 孔子按照周礼的规定制定了很多规矩或者说法律条文,因为这些原本就是周礼中有的,所以也可以说成是重申。不过这些规定已经很多年没有人遵守了,大家还是觉得新奇。这些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已经不可考,只有孔子家语中有一点简单记载,也只能是在某些侧面笼统地介绍。 总的来说,这些法律条文集中于“养生送死”,也就是人们起居生活和丧葬礼仪,对于社会安定和秩序有作用,但是对于社会经济和军事没有明显的作用。或者换句话说,孔子的管理是社会和谐,但是不能让社会富庶;能够让百姓有安全感,但是不能让百姓富足。 按孔子家语。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饮,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四方诸侯则焉。 与国家领导人的对话 孔子担任中都宰一年,政绩斐然,于是鲁定公亲自召见。 “仲尼先生,想不到你这么有才能,告诉我,你治理中都有什么秘诀”鲁定公原本还有些担心这个民办教师干不好,谁知道干得不错。 “以身作则,自己行得正,不用下令大家也会遵纪守法;自己首先不遵纪守法,你再怎么要求,也没有人信你的。”孔子回答,他认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按论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嗯,有道理,那,用你的方法治理鲁国,你觉得怎么样”鲁定公对孔子的回答表示肯定,接着问。 “那有什么问题用来治理天下都没问题,何况鲁国” “那你说说,如果治理鲁国,你有什么办法”鲁定公很有兴趣,继续问。 “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顺服,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而已。而如果以德来感化人民,以礼引导人们,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于知耻,自我约束。简单说吧,治理国家,要靠觉悟而不是靠刑罚。”孔子说。 按论语。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听起来很美,那具体怎样执行呢”鲁定公觉得孔子说得很好,全国人民都非亲即故的,大家一团和气就把国家治理好当然最好。 “用诗书来教育感化大家,提升大家的情cao;之后用礼来约束大家,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后,大家的觉悟提高了,层次提升了,于是这个时候就可以懂得乐,这个时候就是大成了。”孔子说。 按论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你这么说,礼很重要了” “当然,如果国君以礼来约束自己,那么百姓就会效仿,就容易治理了。” 按论语。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可是,我听说百姓更喜欢追逐利益。”鲁定公说,他觉得利比礼似乎更管用。 “不对,如果一切依照利害关系来行事,就会产生很多怨恨。” 按论语。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你把礼说得这么重要,那么我问你,君臣之间该怎么相处” “国君要按照礼的要求对待大臣,大臣要对国君忠诚。” 按论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那,那我怎么知道老百姓懂不懂得礼呢” “如果老百姓能够依照礼来行为,那就不用改变他们;如果不能,那就教会他们。”孔子说。 按论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对于上面这句话,历来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来的解释都是“让老百姓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按照这样的解释,孔子被扣上了愚民思想的帽子。 其实,愚民思想是老子的思想,不是孔子的。为什么这样说,以及为什么应该按照本书的断句,我们来做一个简单分析。 首先,如果按照历来的那种解释,反推回原文,应该是“民可使之,不可知之”,这才是纯正的春秋语言。相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身就很别扭。 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找不到其他例证来佐证他的愚民思想。 再次,孔子原本是个民办教师,他做的事情就是“知之”,就是把知识把周礼教授给普通百姓。如果他是愚民思想,那就等于否定自己,就是扇自己的嘴巴。 基于以上的原因,这句话的断句一定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鲁定公想了想,基本上认同孔子的说法。 “那,我听说仲尼先生非常博学,我想问问,有句话叫做一言以兴邦,有这样的事情吗” “话不能这么说,不过也差不多吧。人们常说:做国君很难,做大臣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国君很难,这句话不是差不多可以让国家强盛吗” “那,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衰亡的” “话不能这么说,不过也差不多吧。人们常说:当国君时期没什么好处,唯一比较牛的就是没有人敢批评。如果很喜欢没有人敢批评,那这句话不是差不多能让国家衰亡吗” 按论语。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第二五六章孔子升官 孔子当上了中都宰,立即又遇上一个问题,一个当年曾经遇上过的问题学校怎么办学生们怎么办 孔子知道,当官当然是件好事,可是,当官的风险也大,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炒鱿鱼。所以,开学校才是个比较稳妥的饭碗,自己即便是当了官,辛苦经营起来的学校绝对不能丢弃。 所以,孔子去中都上任之前,把学校的事情做了一个安排,几名老资格的学生被委以重任,子路、冉耕、曾皙、漆雕开、闵子骞等人负责学校的正常运作和教学,孔子不定期回来进行指导和亲自授课。后来,子路去了中都辅佐孔子,学校的事情主要就交给了曾皙和闵子骞负责。 那么,这个时候孔子的学校是个什么状况呢 颜回 在孔子上任中都宰之前,学校的规模已经超过百名学生,并且越是年轻的学生,层次就越高。 几年前,孔子招收的学生中,有一些资质非常好的。 颜回,字子渊,是颜繇的儿子,比孔子小三十岁。颜回的性格与他的父亲截然不同,性格沉稳好学,不与人争。每次孔子上课的时候,颜回都不会举手提问,可是下课之后与同学们谈论,却非常能够发挥,把上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得非常好。所以孔子一开始以为他比较愚钝,后来发现他非常聪明。 按论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有一件事情,让孔子对颜回的聪明刮目相看。 有一天早上上课之前,孔子正在更衣的时候听到远处有人哭得十分悲伤,连孔子都有些感伤起来,于是拿起瑟弹起来,瑟的声音与哭声非常像。孔子弹完之后走出去,听到有学生在叹息,一看,是颜回。 “回,你叹息什么”孔子有些奇怪,问。 “刚才听到有个人在哭,哭得很凄惨,听那哭声,不仅仅有死别,还有生离,唉。”颜回说着,又叹了一口气。 “你怎么知道”孔子更加奇怪,问他。同学们也都很奇怪。 “因为,那哭声像完山的大鸟。” “什么意思”孔子瞪圆了眼睛,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完山的大鸟生了四个小鸟,之后小鸟们翅膀长硬了,就要飞向四方,大鸟发出悲哀的哭声送它们,因为他们飞走之后再也不会回来了。” “哦。”孔子看颜回一脸的悲相,觉得颜回的说法有点似是而非,毕竟人和鸟是不一样的啊。 孔子派了人出去找那个哭的人,要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不一会,去问的人回来了。 “怎么回事”大家都问。 “是这么回事,哭的人死了父亲,可是家里穷没有办法埋葬,只得卖了儿子葬父亲,刚才是正在跟儿子分别呢。”去的人说。 “哇噻”孔子带头,所有人惊叹起来。 “颜回啊,你简直就是个圣人啊。”孔子赞叹,对学生的优点,孔子从来不吝赞美之词。 颜回的脸上没有一点得意,依然是很悲伤的样子。 有一次,子路和颜回与孔子在一起,孔子对他们说:“你们说一说自己的志向吧。” 颜回笑一笑,看看子路,他是个很讲礼貌的人,子路是他的师兄,某种意义还是师叔,所以,要让子路先说。 “升官发财之后,我愿意把我的车马、好衣服都拿出来跟朋友们分享,就算用坏了也无所谓。”子路说。他是个很讲义气很重朋友的人。 “你呢”孔子问颜回,子路的志向他早就知道,他其实就想听听颜回的志向。 “我我也没有什么志向,就希望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要吹嘘自己的功劳吧。”颜回想了想说,这就是他的志向。 这算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