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出发洽谈
一辆九座的商务车向着大坤医药驶去。除了司机之外,车上只坐了四个人,三合大学化学学院的董副院长和他的两个助手,再有就是林毅。 这几天林毅做了不少准备的工作,包括从网络上了解了一下大坤医药。当他发现大坤医药就在通市的时候,还有些小惊讶,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通市竟然有这么大的一家医药企业。 之前在听杜老师介绍的时候,林毅记得是清清楚楚,杜老师说大坤医药的规模非常的大,年产值在几百个亿。 虽然林毅知道,通市首屈一指的支柱产业就是医药行业,这里的药企非常的多,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听过大坤医药的名字,也不知道有这么一家大型的药企存在。详细的了解之后,林毅才发现了缘由。 大坤医药并不是一家单独的企业,而是一个非常大的集团,下属的子公司非常的多,其中绝大部分都不在通市,而是分布在了全国的其他省份,在通市境内的仅仅只有一个医疗器械的研发中心和三家药厂。 在大坤医药下属的这些子公司里,有好几家已经分拆上市了。这些子公司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只不过合在一起挂了一个大坤医药的名头而已。 药品,医疗器械,生物制剂,保健品……等等等等,大坤医药集团经营的项目非常的多,不过基本上都集中在医疗这一块。 就在林毅不停的摆弄着手机,继续深入的了解大坤医药的时候,坐在前方的董老师则是通过后视镜盯着这个年轻人看着,他是一头雾水。 从杜老师那里很突然的接到了这个命令之后,董老师就觉得有些奇怪,之前一点风声都没有,为什么会派自己到大坤医药与他们的研发团队进行接洽呢? 作为全国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大学,三合大学每年立项的研发项目非常的多,这倒是见怪不怪了。而三合大学的化学学院作为全国顶尖的化学学院,每年至少都会有十几个项目立项,其中大型的项目也不少,但是像这样这么突然的,还确实是第一次。 按照以往的经验,在这些与别的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立项的时候,很少会有学校方面主动出击的。一般来说,这种合作的项目都是由企业方面率先发起的。 企业的规模毕竟有限,而且也不可能花太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在研发方面,也没有那个条件,所以与一些有着研发能力的大学合作,是很多企业的常用手段。 当一家企业想要立项的时候,他们会先寻找一所适合的大学。知名度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这所大学的师资力量以及研发的能力。 每一所大学都不是全能的,不可能在各行各业,在方方面面都具有研发的能力,都有他们擅长的或者是不擅长的方向。 所以这些企业要在行业内寻找有能力的大学来进行合作,通常会先筛选出三、五家来,然后逐一的进行接洽,进行几次会谈,这也是一个双方相互了解的过程。 有一些项目大学是不会接的,要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人员和资金够不够,师资配备能不能够跟得上,另外还要考虑一下研发周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