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三昧真火
红中泛蓝的火焰却是传来了一股飘渺不可捉摸的气息。 红中泛灰的火焰之中,传来了一股沉重的意味。 其中红中泛青的火焰上面传来了一丝生机。 生机,沉重,飘渺。 三种截然不容的气息,出现在一起仿佛是产生了化学反应一般。 清尘认出了这三种颜色看似相同,其实又截然不同的火焰。 就是木中火 石中火 空中火。 而三者合一,则是能够形成传说当中的三昧真火。 关于三昧真火,在修行界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三昧真火,又名三昧神火,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和道教文化中经常出现的词语,一般认为“心者君火,亦称神火也,其名曰上昧。 肾者臣火,亦称精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即脐下气海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此为三昧真火。 而在佛教中对三昧真火又有不同的解释。 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清尘虽然修行的是道教功法。 但据清尘所知,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 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 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 又言三解脱门和三三昧称为三昧。”,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三昧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传统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关于三昧真火的记载。 《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中红孩儿亦是打鼻而喷出“真三昧火”。 《西游记》第七回中孙悟空利用三昧真火将仙丹煅成一块。 在《封神演义》第十七回中姜子牙施展三昧真火时介绍“此火非同凡火,从眼、鼻、口中喷将出来,乃是精、气、神炼成三昧,养就离精,与凡火共成一处,此妖精怎么经得起。”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风阐述三昧真火,称其,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 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 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 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 而在佛教中,各宗门对此三昧,也是看法不一。 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列为五别境之一。 而此二宗均以之为心所之一,认为心为此心所所摄持,故能住于一境,然而经部则认为心于一境相续而转,名三摩地;《成实论》主张三昧与心无异,即二者皆不许另有心所存在。 《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也谓三昧有两种︰(声闻法中之三昧,即空三昧、无愿三昧、无作三昧。 摩诃衍法中之三昧,即有觉有观、无觉有观及无觉无观之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