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矢量发动机
<> 矢量发动机的修改并不难。手机端 各种主要的参数都没有改变。只是cao控系统变了。 由于喷气口的变动关系,战斗机可以变得更加灵活,在空战格斗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 如果是配合使用更加的厉害了。各种动作会更加惊悚。 当然,随之而来的,是飞行员昏迷的次数会更多。 毕竟,矢量发动机带来的,是更大的过载。 稍微不小心,有可能过载。 矢量发动机的型号被命名为W126,和W125只有一个数字的区别。 W126的订单并不是很多。只有1000台。 从耐用程度来说,W125似乎更加耐用。 要知道,越是复杂的东西,损坏的几率越大,地勤维修的难度也越高。 W125几乎不需要地勤。 但是W126相对复杂一些。 喷气口的活动关节,是需要维修保养的。需要特殊的润滑油。 每次飞行以后,都要更换润滑油。 显然,这是一项较麻烦的工作。 对于战斗机的出勤率来说,W125无疑是更高的。 W125可以24小时不间歇的飞行。落地以后,也不需要维护。但是W126做不到。它落地以后,必须用一个小时进行润滑。 这一个小时的时间,会影响很多事。 特别是战时,一个小时的时间,会导致出勤率下降30%以。等于是战斗力损耗了30%。 如果是现场没有维修保养的条件,那更麻烦了。可能要直接停飞。 综合来说,为了一个矢量变动,其实非常不划算。 两者的价格完全相同。都是每台800万元人民币。 刘振华宁愿选择W125更多一些。 不过,W126也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是垂直起降。 王步安干脆是将这项任务也包圆了。 直接垂直起降。 发动机的喷气口弯折到最大,是九十度。 配合软件cao控,可以垂直起降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W126有先天优势。 可是,也不是所有的飞机都需要垂直起降的。它的cao控难度很大。 况且,单纯是发动机拥有垂直起降还不行。还需要飞机的整体设计,都适合垂直起降才可以。延伸出去的话,限制条件多了。 首先,机身不能太大,不能太长。 基本是只有战斗机才能使用。运输机不要指望了。 空载的战斗机或许较好设计。可是,一旦涉及到挂弹量,又会引发诸多的问题。至少,蒲千城会反对。 如果是歼17需要实现垂直起降的话,它的挂弹量至少要减少70%以。 否则,负重不均衡,是非常容易失去平衡的。 好像F-22,F-35之类的,挂弹量都不是很多。是有限制的。 常规起飞的歼17战斗机,最多可以携带百吨的弹药。如果是要垂直起降的话,最多只能携带30吨的弹药。 从这个角度来说,歼17战斗机的火力,是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还是常规起飞较合适。 修建几百米的跑道也不是很困难。 歼15舰载机只需要90米能够起飞。似乎也不需要垂直起降。 歼17的最短起飞距离,也是100多米。 当然,这些都需要论证,需要反复验证。 到底要不要? 如果要,又应该如何改善? 如果不要,又应该如何弥补它的缺陷? 空战辅助系统,很好的弥补了矢量变动的缺陷。W125也能做出非常高难度的动作。 垂直起降,到底有没有必要?需要装备多少? 都需要反复的论证、验证。 王步安只负责提供技术。不负责任解答战略战术问题。 首批20台W126发动机已经准备好。 交给556研究所进行测试。 测试合格,才会装备到飞机。 测试的过程,王步安没有必要关注了。 有W125的质量在前,W126的质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陈大广悄悄的将王步安拉到一旁。 “你之前说,还有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在哪里呢?什么时候出现?” “先等一等。” “大概要等多久?” “三个月。” “好。” 陈大广总算是有底了。 三个月的时间,应该很快过去了。 W126的推力并没有变化,都是50多吨。常规使用,应该说是足够了。 可是,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是没有尽头的。 有了大的,还想要更大的。 如说,一百吨的推力…… 王步安确实是有这样的计划。新的航空发动机已经在排序。 它需要等待一号机器人精灵完成磐石700的工况推演以后,才能开始工况推演。这是一个很浪费时间的过程。 所谓的工况推演,其实是模拟机械可能遇到的各种极端状况,以得出解决方案。 如果是这个工况推演没有完成的话,有可能存在缺陷。 如说,AL-31F对潮湿高温的天气不是很适应。经常会出现一些毛病。 这是当初工况推演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坦克的问题更加常见了。 北极熊的坦克到了南亚某大国,常常趴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