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六章 尖端兵器
关卓凡并没有和“美利坚访华代表团”一同出京,为了那件“有趣的东西”,他提前两天到了天津。▲∴頂▲∴点▲∴小▲∴说,x.随行的美国人,只有山度士一位。 小站军营门口。 “人呢?” 这是下车伊始,彼此行过了军礼,关卓凡对出营迎接他的华尔、张勇、福瑞斯特等人说的第一句话。 华尔愣了一愣,反应过来了:“在靶场。” “好,去靶场。” 好家伙,这么干脆,营区都不进,水都不喝一口? 华尔命卫兵先行快马赶赴靶场,通知相关人等王爷要过来视察了。 张勇在一边眉飞色舞:“王爷,东西真是好东西!只是……” “只是什么?” “我们争了十几天,”张勇嘿嘿一笑,“到了后来,个个都脸红脖子粗了,可还是拿不准,到底该怎么……摆它?” 摆它? 这话似乎没头没尾,但关卓凡晓得他的意思,微微一笑:“不着急,凡事总是愈辨愈明白的——先看看东西究竟好在哪里?” 一行人怒马如龙,来到了靶场。 靶场入口,“相关人等”已经在恭候了,其中,有三四个身着猎装的洋人。 山度士偏过身子,对关卓凡说了句什么。关卓凡点了点头,第一个跳下马来,大踏步走了过去,还差着几步路,手已经伸了出来:“加特林先生,咱们总算见面了。” 理查.乔登.加特林赶忙迎了上来,先是深深一躬。直起身来。才握住关卓凡的手:“亲王殿下。能够为您服务,是我莫大的荣幸。” 理查.乔登.加特林,加特林机枪的发明者。 * 前文有过交代,关卓凡在美国的时候,向理查.乔登.加特林买下了他的“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专利,并承诺,提供后续研发、改进的资金,不设上限。另外。还约定,将聘请他负责日后定型了的“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制造、生产。 加特林无法拒绝关卓凡提出的价格和条件。同时,和克里斯托弗.斯潘塞一样,加特林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公爵大人的“知遇”,亦有久旱逢甘霖之感。事实上,他的这种感觉,比斯潘塞还要强烈。 斯潘塞在推销他的“斯潘塞连珠枪”的过程中,虽然屡遭冷眼、白眼,但“斯潘塞连珠枪”怪是怪,好歹还是一支“枪”。勉强还在世人的理解能力范围之内。可加特林先生,您究竟能不能够讲清楚。“连用速射武器”……到底是个什么鬼东东?加特林感觉到,在一个又一个游说对象的眼中,自己就是一个笑话、一个怪物。 并不好全怪人家没眼光,事实上,加特林自己也确实说不清楚,他的“连用速射武器”到底是什么——枪,还是炮? 事实上,在排队枪毙时代,加特林的设计思路太超前了,当时的战术体系,根本没有机枪的任何位置。只有等到前膛枪转为后膛枪,散兵战术出现了,机枪的火力压制和支援的概念,才有实质的意义。 就在加特林对美国的市场已基本绝望、打算到欧洲去碰碰运气的时候,山度士衔关卓凡之命出现了。 关卓凡之所以要将“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专利买下来,是因为加特林申报的专利极具排他性: 这个专利中有两点声明,一个是“提供锁膛的内有击针的圆柱旋转体,与枪管一起旋转”;一个是“每根枪管都有**的击针”。 这就使得,以后所有与加特林机枪相似的设计都不能再获得专利了。 这是马克沁机枪问世之前,数十年间,再没有其他类似的机枪被“发明”出来的最重要原因。在专利权问题上,洋鬼子——特别是“先发”的英、法——还真是算规矩的,不大随便山寨人家的东西。 至于马克沁机枪,以自身火药燃气为动力,和加特林机枪的外力机械驱动,设计思路已经完完全全不同了。 关卓凡打的如意算盘是,只要他不对外宣传、售卖“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人、法国人就没有机枪可用,特别是法国人——最起码,在老子跟你打过冤家之前,你没有机枪可用。 英国人呢,嗯,也会在祖鲁人、布尔人那里吃更多的苦头,我也许会更早一点观赏到日不落帝国的美丽夕阳。 当然啦,美国是“血盟”,如果有兴趣,我是可以卖几支给你们的——拿去打印第安人罢!不过,既然加特林先生不再继续推销他的“连用速射武器”了,我很怀疑,美国人是否会如原时空那样,按时按点,对这种非枪非炮的“鬼东东”,发生足够的兴趣? 如此一来,关卓凡就能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西洋列强保持一定的武器代差优势。碾压神马的当然谈不上,但未来彼此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己方胜利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这是一条釜底抽薪的绝妙好计。 我有多少小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 加特林是次来到中国,属于“汇报演出”性质。他以及他的研发团队,紧跟着“美利坚访华代表团”来到中国,到埠日期,相差不过三、四天。他并不是“访华代表团”的成员,没有进京,而是待在天津小站军营,和轩军诸将及技术人员一起,用带来的样枪,做一系列的演示、试验。 好吧,我们来看看“演出效果”如何?
第一眼看过去,就颇出关卓凡的意料。 三架不同型号的“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一字排开。 这是这个时代全世界最尖端、最新锐的三件兵器了。 中间那架,是关卓凡印象中的加特林机枪的样子:六根长长的枪管围成一圈,枪身架在双轮车子上面,膛体上方,高高地插着一支细长的弹夹。 右边那架,也架在双轮车子上,但枪管并不裸露,一眼看去,就是一门火炮的样子。仔细再看,“炮口”上,十个小小的圆洞围成一圈——哟,这架加特林,居然有十支枪管! 关卓凡略略一想就明白了:这架算是六支枪管的那架的“加强版”,除了多了四支枪管,并无本质不同,只是在枪管外,套上了一个金属圆筒。 不过,除了多了四支枪管和一个“枪筒”,还是另有一个不同之处的——弹夹不同。 “十枪管版”的弹夹,是一个巨大的圆柱体,关卓凡估计,大约得两个人合力,才能够正常装卸。靠近了细看,他看明白了,这个弹夹,其实也算是“六枪管版”所用的细长弹夹的“加强版”:圆柱体中,十来个类似的细长弹夹围成一圈——只是长度缩短了一半左右。 就是说,这种圆柱体弹夹的容弹量,大约是一个普通长弹夹的五、六倍。 左边那架,不是架在双轮车子上,而是架在一个大大的三脚架上,形状和“十枪管版”仿佛,可是,枪身的长度,却足足短了一半。 枪管是六只。 膛体上方插着的弹夹,亦不同于其他两架:扁圆形,中央有一个洞,远看就像一枚大大的铜钱。或者——嗯,有一点像老式电影放映机的胶片盒。 当然啦,“老式不老式”的,是相对于关卓凡来说的,这个时代,正儿八经的电影,还没被发明出来呢。 关卓凡的印象中,加特林机枪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笨重”,必须架在车子上,不然难以转动,行军的时候,更加要依靠畜力牵引——和一门小炮无异。 眼前这架“微缩版”加特林,若将弹夹、枪身、支架拆了开来,则三者的重量,都是一个成年男性可以担负的。一个四到五人的班组——需要多一两个人,以携带更多的弹夹——就可以徒步背负一架加特林行军了! 这对于更大范围、更高效率地运用加特林机枪,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嗯,当初收购专利的时候,提出过的“减轻‘连用速射武器’的重量”的要求,加特林居然做到了,不错,不错。 小提示:明天两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