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无限之统帅三军在线阅读 - 解除方孝孺的痛苦(12)

解除方孝孺的痛苦(12)

    随后朝堂上针对是不是应该迁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向和睦的大臣们为了这个问题吵得皇帝的耳朵都要聋了。现在主要的观点分成了三个派别,第一个派别以齐泰为主,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迁都,避开朱棣的锋芒,然后集结大军,争取最终打倒朱棣。第二个派别以方孝孺为首,他们认为,失去了南京,就是失去了正统地位。失去了正统地位朱棣就会获得道义上的优势。儒家特别讲究道义的,孟子曾经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以。你看朱棣成了君子了,还有不胜利的道理吗?其实这些蠢猪也不想想,当初他们是君子的时候,怎么不但没把朱棣那个小人打趴下,反而还让他的势力越来越大了。所以孟老夫子的话是名言,但是这些名言过于高大上了,往往不接地气。第三个派别认为应该死守南京,但是不能让李景隆这个废物来守。

    这三个派别吵得足以让人崩溃,因为这三派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做出妥协。好了该由皇帝拍板了。可是这个时候那个优柔寡断的皇帝却不拍板了。他说他头疼,需要好好考虑考虑了。

    不得不说,优柔寡断的人确实不适合当皇帝。这个朱允炆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不仅优柔寡断,而且非常迂腐。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太祖病后继位,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靖难”之役中京城被叔父朱棣攻破后不知所终。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甚至是优柔寡断,皇权注定与鲜血分不开,要排除异己,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心狠手辣,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朱允炆年号建文,而他的爷爷年号洪武,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朱允炆即位之后,反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充分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间追崇为惠宗让皇帝,清乾隆年间,追谥为恭闵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称明惠帝。

    朱允炆的改革措施中有一项是“削藩”,实际上就是针对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来的。藩王手握重兵,在自己的番地为所欲为,对皇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卧榻边安能容忍他人安睡?虽然朱允炆生性软弱,却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开始拿藩王开刀,但他的策略却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他犯的第一个错误倚剑归结为“先弱后强”!他先拿势力弱的其他亲王下手,没有先削势力最强的燕王,致使打草惊蛇,使燕王做好了准备。后来清朝康熙削三藩就和朱允炆的做法截然不同,康熙先攻打最强的吴三桂,把最强的制服了,其他的也就摧枯拉朽般制服了!以史为鉴啊!朱允炆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妇人之仁”!如果指挥得当本来是可以消灭燕王朱棣的,但朱允文下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多次逃过了劫难,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深渊。(摘自铁血网的一个帖子《建文帝朱允炆——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不知所终的皇帝》

    而朱允炆之所以会养成这种性格主要是因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导致的。

    朱允炆的老师是谁呢?就是齐泰,黄子澄,还有方孝孺。其中方孝孺对他的影响最大。这三人都是当世的大儒。大儒往往就研究儒家研究地过于深刻了。而儒家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学派而已。

    都是些书生。书生和政治家是不同的。政治家大多曾读书,而政治家未必能成为政客。首先什么是政治家?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两道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在中文里是一个正面的名词,用于正面肯定的用法,与具有贬意的“政客”一词的用法不同。“政治家”一般是从事或积极投入政治的人,且其有理想,能为国家与人民着想,其动机着眼于民众的福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许多人确实在政治上相当有建树,堪称国之栋梁,或为后世之楷模。他们通常对政府管理事务非常熟练,或者在促进国民福祉及全体利益上有重大的影响力。

    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知道吗?政治实践。人们建立或改变政治上层建筑的活动以及在政治领域相互间的交往活动,便是政治实践。政治实践是人们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政治实践包含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发展,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政治革命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等。

    可是朱允炆缺乏的就是这些政治实践。他的老师们也是做学问的,也同样缺乏这些政治实践。所以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朱允炆缺乏政治素养,但是却充满了书生意气。